韦丽萍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聚焦解决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本院于2015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众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66例纳为试验对象,并根据其接受护理方案意愿的不同分别分为两组进行区别护理(常规组:传统护理;创新组:传统护理+聚焦解决模式)。而后由临床观察小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好感度与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创新组患者在上述所有相关指标的数据中均优于常规组患者,且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性质(P<0.05)。其中,两组患者的护理总好感度分别为72.73%(常规组)和96.97%(创新组)。结论 在传统性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可在显著改善其心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好感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聚焦解决模式;急性心肌梗死;奇迹询问法
前言
临床专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AMI[1])病发时不仅会出现一系列心功能特征性的心電图变化,同时还会伴有严重程度不一的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与此同时,亦有临床资料显示,该疾病的病死率高达30.00%左右,而护理不当则是导致该疾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配合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以进一步优化临床疗效,本文就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剖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式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66例从2015年2月~2018年6月于本院接受诊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创新组,每组各33例。其中,常规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0:13;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52.45±10.15)岁;广泛前壁梗死16例,间壁梗死10例,下后壁梗死7例;创新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1:12;年龄为46~78岁,平均年龄为(52.49±10.18)岁;广泛前壁梗死17例,间壁梗死10例,下后壁梗死6例。对比分析一般资料,发现数据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实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等)对常规组患者进行护理,而后在此基础上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对创新组患者进行护理:
①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提前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②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以构建和谐的护患信任关系,并积极主动鼓励其接受治疗,以不断提高其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③建立现阶段目标:通过“奇迹询问法”为患者制定现阶段的预期护理目标,并以此为方向引导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令病情实现质的改善。
1.3观察指标
由临床观察小组就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自制护理好感度评分卡片(得分≧90分为好评;得分≧80分为中评;得分<80分为差评)对两组患者展开相应的调查活动。
1.4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20.0统计学软件深入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通过( )表示,以t进行检验,并利用卡方值 对比计数资料,若结果显示为P<0.05,则说明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护理好感度
经针对性护理后,创新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总好感度分别为96.97%和72.73%,后者低于前者,且两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心功能指标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创新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且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性质(P<0.05)。详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即因人体长期性心肌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症[2]。部分临床专家指出,除了采用阿司匹林等常规性药物控制患者的病情之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亦必不可少。与此同时,李滨等学者经实验研究发现,传统性的护理措施仅能起到“隔靴搔痒”的表面作用,并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而在聚焦解决模式护理中,全面性以及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快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还能够不断强化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进而达到减轻患者治疗痛楚和不断优化治疗效果的理想目的。在本文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护理好感度与心功能改善情况的相关数据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创新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与上述结论一致,亦体现了聚焦解决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大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清,陆颍,郝献芳.聚焦解决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1):87.
[2]李滨,苏怀玲,张文媛,等.聚焦解决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8,3(10):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