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祝青
摘 要 针对船舶的航海员来说,由于受到多种因素进而导致航海员自身产生疲劳之感,对后期的航海安全以及各方面事情的处理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本文以“基于船舶驾驶员疲劳致因因素探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船舶驾驶员产生疲劳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制作出相应的措施,为后期船舶驾驶员的安全工作垫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船舶驾驶员 疲劳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一、船舶驾驶员疲劳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睡眠以及休息不足进而产生疲劳感
对于船舶驾驶员来说,在工作过程当中,整个工作主要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方面:出现疲劳与严重、疲劳的稳定及保持、疲劳的降低与消失。大所述发展情况来说,船员主要是依靠较为充沛的睡眠时间来对自身的疲劳之感予以消除。如果休息与睡眠的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那么在进入下一个工作周期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疲劳状态就会不断递增和积累,进而逐渐派生,甚至会产生一种慢性疲劳的状态。
睡眠以及休息主要是通过质与量这两个不同方面:也就是睡眠的质量以及休息的时间,这两个不同方面同时保证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睡眠以及休息的时候由于外部干扰进而有所终端的话,那么整个休息环境就会遭受破坏,导致传播驾驶员的休息质量不断降低,甚至会出现疲劳的现象。
(二)压力因素导致船舶驾驶员产生疲劳感
针对人这一个体来说,压力大多来自于船舶驾驶员自身,也会来自于驾驶员自身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家庭问题、个人问题、陌生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而对于船舶驾驶员来说,一方面是由于驾驶员经常出海,与家庭亲人的接触时间较少,进而导致许多不理解的问题,对驾驶员的心理产生很大的隐患;另一方面,由于驾驶员在船上时时刻刻都会面临着许多复杂多变的新环境,并且与往来船舶驾驶人员进行接触,这些都会导致许多负面的情绪产生,同时带来压力,在这一条件和压力之下,船员的整体工作质量以及效率促使疲劳感迅速增大。
而在这过程当中,压力所表现出来的程度减轻,这对于驾驶员后期的整体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适度的减压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压力过低的时候,船员就会因为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缺乏挑战性进而导致精神迟钝,进而出现打瞌睡的现象。这样一种现象并不是由于疲劳自身所引起的,同时还可以较快的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二、缓解船舶驾驶员疲劳感的主要策略
(一)维持船舶驾驶员高质量的睡眠状态
所谓高质量的睡眠质量,主要表现的就是“深度睡眠”,也就是符合自身睡眠状态(即生物钟)的表现特征,能够依据自身的身体状态,合理的进行休息和工作,通过有效的睡眠环节自身的疲劳感,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重要效果。
除此之外,还需要维持较好的且连续性的睡眠,也就是保证在一段时间当中进行较长时间的睡眠,而在中间的时候不被打扰。在这当中,对于暂时难以保证较好睡眠质量的船舶驾驶员来说,如果能够更好的增加睡眠时间的话,就会对原本所积累的疲劳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
(二)船舶后期的管理方面
针对船舶驾驶员疲劳感以及病理性的疲劳,船员则需要进行公休疗养来进行缓解。而在这过程当中,就需要进行大方面的配合。首先,需要严格遵守船舶驾驶员疲劳的对策及计划进行改善,针对船舶驾驶人员后期的作息时间以及相关工作量需要进行更为严格、周密的安排和规划,与此同时,针对船舶驾驶员以及相关人员所表现出来的疲劳状况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监控和把握;其三,在提升船舶驾驶员整体生活水平以及所居住的环境来说,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空間能够让船舶驾驶员自身的心情保持愉快、轻松,进而更有效的去降低船舶驾驶员自身的心理疲劳感以及心理压力;然后,构建较为和谐的船舶环境以及极具开放性的交流空间,和谐而又良好的船舶空间氛围包括同级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等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缓解驾驶员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所在;其四,多组织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适度性的娱乐活动针对船员自身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不仅仅能够更有效的环节船舶驾驶员自身的工作压力,而且还能够为船舶驾驶员带来恋家的情感,并且能够促使原本相对较为无聊而又乏味的一种工作得以充实,不过,管理方应当对娱乐方式进行有效的规范,杜绝不健康的活动出现;其五,特殊的行业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构建相对合适的抗疲劳训练方式,进而提升自身的抗疲劳之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导致船舶驾驶员产生疲劳感的主要因素出发,对其所引发的相关原有出发,有针对性的做出相应的策略,有效的环节船舶驾驶员所产生的疲劳之感,为后期船舶驾驶员在后期的驾驶安全上提供保障,同时还能够不断提升船舶驾驶员的整体素养,为其后期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伯民,秦臻.海上船舶碰撞事故原因探讨——疲劳的剖析[J].中国航海,2009(04).
[2]潘晓峰.疲劳因素——海上事故的主要原因[J].水运管理,2009(01).[3]尹朝忠.影响船员疲劳的因素及防止措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4]段振伟,景国勋,杨书召.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因素及其产生机理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5]刘秀,王长君,何庆.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与预防[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01).
[6]刘援朝,孙忠友,魏玉桂.机动车驾驶员注意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7(Z1).
[7]焦昆,李增勇,王成焘.形成驾驶疲劳的理论分析与系统建模[J].汽车科技,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