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族群身份认同下的罗兴亚问题研究

2019-09-10 04:18王琼琼周旭张瑞峰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4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难民

王琼琼 周旭 张瑞峰

摘要:作为散居族群的罗兴亚人,与缅甸政府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产生的冲突愈演愈烈,已经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与学者开始意识到,罗兴亚人作为散居族群属于国际关系议题。“罗兴亚问题”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发酵,现在成演变成了一个复杂且难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散居族群;身份认同;难民;暴乱

一、散居族群的问题来源

在现代这个多元化、多融合的社会中,散居族群已经渐渐走到了国际社会的中央,世界的各个角落几乎都散布了散居族群群体,散居族群已经天然地成为国际关系议题。这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散居族群与祖籍国、居住国之间的互动感知得以提升,往来次数得以增加,对两国之间的情感得以进一步延拓。

(一)对现代意义上的“diaspora”的界定

散居族群(Diaspora)是一个舶来词,带有“散播”的意思,在现代意义上还可以描述为“流散人口”。加布里埃尔·谢费尔 (Gabriel Sheffer) 教授是最早研究散居族群的,他认为散居族群是由移民及其后代构成的少数族群,他们在移居国生活、工作,  但与祖籍国保持强烈的情感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的概念。也有学者用它来描述“犹太人的离散状态”。离散族裔在现代可以指主动或被动离开祖籍国,但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因此,散居族群在居住国也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身份的融合、文化的交流,甚至还会有居住国的其他群体产生族群认同的问题。在居住国生存,就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身份,这也会关系到居住国的社会发展和种族共存的问题。

(二)散居族群与祖籍国、居住国关系的类型。

散居社群与祖籍国、居住国关系的理想类型下有如下五种情况:相互依赖型、祖籍国主导型、居住国主导型、互嵌型、悬浮型。作为散居族群,罗兴亚有着和正常散居族群不同的现实情况,罗兴亚作为没有国籍的族群在祖籍国孟加拉和居住国缅甸都不被接受,因此它与悬浮型最吻合。

二、对“身份认同”的界定

身份认同可以用来区别“自我”与“他者”,在族群里面也代表了同一性和共同的意识,也是精神与文化的归属,比如:相同的语言、宗教、文化、种族和同一片领土下(土著居民)群居生活的人。身份认同是在相互间的活动中产生的,因此自我的认同不足以完成身份构建,它取决于他者的认同,社会的认同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认同概念。一个族群往往包括相同的文化、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相同的语言等。一个族群认同的完整性是由多个要素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这使得身份认同也会面临多重认同的问题。

三、罗兴亚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135个少数民族,其中最主要的8个民族分别是: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但不包括罗兴亚族群。

(一)“罗兴亚族群”的来源

根据历史记载,“罗兴亚”一词最早起源于“Roang/Rohang/Roshang”(若开的旧称),现在若开邦的罗兴亚人主要有滇籍穆斯林(原在中国云南地区)、阿拉干穆斯林、具有印度血统的穆斯林等。他们分别于不同的时期来到的缅甸,最初在公元前8世纪,主要有阿拉伯人、摩尔人和波斯人,随之是15世纪在若开邦建立的第一个穆斯林王国以及在英国殖民时期的孟加拉穆斯林的大量移民,在缅甸独立后不同时期的缅甸政府对罗兴亚的政策导向,历史结构因素、种族冲突,引发了“罗兴亚问题”的产生。

(二)罗兴亚问题发展的五个阶段

罗兴亚问题发展在缅甸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时期是在英国殖民时期(1942-1946),英国为了控制缅甸,让大量的孟加拉穆斯林人强行搬迁进入缅甸,由此埋下缅甸人仇恨的种子。第二时期是吴努时期,罗兴亚人穆斯林还可以得到缅甸的国家登记卡,在政府选举中投票。第三时期是在奈温上台后,缅甸政府开始把罗兴亚人当做来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进行打击,于是罗兴亚人便开始组织反叛团体进行反抗。第四时期是在1988年缅甸政府的转型,再到民盟政府的上台至今,对罗兴亚人的各种酷刑磨难等。第五时期是在2012年之后,罗兴亚穆斯林与佛教徒发生的种种冲突,导致罗兴亚人流离失所,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

(三)“文化解读”在罗兴亚问题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同时缅甸罗兴亚问题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还夹杂着文化解读即对“罗兴亚人的污名化”,造成二者之间的历史结构矛盾,也是转变为缅甸人反对"罗兴伽"的社会行动的关键性过程。

四、罗兴亚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从人道主义方面

从人道主义方面。人道主义原则和联合国R2P(国家保护责任)授权从防止和应对暴行的角度看待新出现的危机,即保护和援助人民免遭种族灭绝、种族清洗和危害人类罪行的伤害。大多数国家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等机构虽然传统上尊重不干涉国家内政的原则但是都不赞成缅甸对罗兴亚族群的行为。

(二)从国际机制方面

在罗兴亚族群的背景下,缅甸必须认识到,它的民主过渡将由它如何对待和推动恢复和平与和解进程来判断;因此,应抓住机会与区域和国际行动者和社区合作,设法解决这一问题。这需要通过在民族国家范式内的包容性公民身份,将少数民族社区纳入主流。保护其公民以及难民或无国籍人口,免受武装暴力和诸如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等罪行的伤害。

(三)从多元文化方面

从文化方面。文化是建立在語言、传统、宗教、风俗习惯等基础上。民族国家是建立在多元文化之上。缅甸作为民族国家当否认了多元化,即剥夺了罗兴亚族群的权利和自由,导致被迫迁移、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因此缅甸与罗兴亚族群在文化交流方面应有更多的包容性。解决除了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信不够,以及民族偏见以外,还在于如何让民众感受到安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让少数民族感受到民族权利被保护,民族文化不会被消灭。

五、参考文献:

[1]贾雷德·戴蒙德,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2]许宪隆.散杂居民族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祝湘辉·缅甸国情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马燕冰.缅甸政治改革的进程与问题 [J].和平与发展,2014(1)

[5]王梦平.缅甸罗兴亚族问题简介[J].国际资料信息,2009(7)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难民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孟加拉 难民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