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玲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业界也将其称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同时,课程改革还应以学校实际地域性环境为基础,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从2015年开始开发基于南海子地域环境的教材与课程,其中“塑麋鹿”以超轻黏土制作为特色,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既可以陶冶审美情操、培养情趣,发展学生特长。
《塑麋鹿》一课为五年级劳动技术课程结合学校地域特色创新课程。劳动课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动手的乐趣。本课旨在既能让学生学习有关麋鹿的物种历史及生活习性又能学习超轻黏土的制作工艺,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地域资源激发创作兴趣
课堂上,教师以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麋鹿的物种历史及生活习性。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后根据教师课前预留的问题,将自己课下收集的有关麋鹿、南海子的历史资料同组间进行交流,之后全班进行资源共享。由于学校周边的南海子公园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园之一,园中散养的麋鹿更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因此麋鹿离学生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学校坐落于这片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学生的自豪感会油然生。此外,由于学习内容是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所以教学内容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时候引出课题,观察麋鹿在外形上的特点。再通过观察图片对比分析麋鹿与其他鹿种最大的区别在于鹿角的生长方向不同,即麋鹿的鹿角向后伸展,其他鹿种向前伸展,理解麋鹿特点。以视频、资料共享、对比分析等方式对学生所学进行补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易于学生的理解消化。
实践体验为主,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本课以学生实践活动体验为主,为学生留出了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在学生的自我探究中,首先观察麋鹿自然形态的图片,根据图片总结麋鹿身体的组成部分为。教师再出示卡通麋鹿作品,让学生观察、分析卡通麋鹿相较真实的麋鹿哪些身体部分发生了变化。再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制作人,将从哪个部位开始制作,理由是什么,最终总结制作顺序为先部分、后整体。在此过程中有学生预想并提出制作难点,由教师示范解决困难。工具的选择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做硬性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劳动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运用艺术创作手法培养发散思维
本课的艺术实践环节,没有让学生盲目的做相同小麋鹿,而是由教师出示范例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麋鹿的形象特点,如拄着拐杖的小麋鹿爷爷,手提菜篮子的小麋鹿奶奶,;提着公文包的小麋鹿爸爸、玩具风车的小麋鹿等。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想一想,你想要做一只什么样的小麋鹿?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同桌之间讨论之后,再次交流想法,制作一只有特点的麋鹿形象,如把麋鹿制作成环保卫士的形象、足球运动员的形象等等。学生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增长了智慧。
通过展示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虽然学生们的制作方法与制作流程是统一的,但是作品却不尽相同。因为每个作品代表的是每个学生的思想。展示评价这一环节,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作品的过程,也是知识技能反馈的过程,不但能巩固所学技能,还能够通过对作品的阐述、展示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此外,学生在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欣赏评述的能力,无论是赞赏或是建议,在这一环节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自豪感。
劳动技术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是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塑麋鹿》一课的教学与地域相结合,注重劳动技术的五大核心素养,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在工具使用、技法提高和对事物的分析、推理、观察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课程建設,达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就要有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未来,我们将继续让劳动技术课程立足于实践,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参与,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和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