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鑫昊
关键词:宗族文化;传统文化;祠堂;家法;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3-0015-01
每一位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时,都无法避免“宗族文化”一词。不仅因为其具有民间传统的宗族性,也因它顽强的生命力融合与社会的发展。
1 宗族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文化的革新以及沉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宗族现象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产物。”[1]但对于传统的宗族文化而言,它的存在绝大一定程度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白鹿原一代在经历社会变革以及思想革新的过程中,传统宗族文化所外表像的祠堂、家法制度、人伦道德都约束着当时社会向着相对稳定趋势发展的。“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中国的历史发展对于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单纯就政治变革来看,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听话”的。白鹿原上的百姓,他们起初遵循着傳统宗法制,他们“忠君”。古语言“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正是传统的宗族文化约束着老百姓的各类欲望。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化人们,平息矛盾、安稳生活,这就推动了每次社会变革中从矛盾产生到平息的相对进程。本文主要论一论其中的“儒家”思想,“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不是某种枯燥难懂的哲学思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的理智和情感交融的哲学。他在《白鹿原》一文中也有着一定的体现,文中的朱先生就是儒家思想的顺乘者,“他以文化道统为己任的伟大心灵”。[3]他教化了当时白鹿塬上的人们向往和平安定,正是这种思想退兵十万平息战乱为百姓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宁。其实“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就如同“粮食店”,是我们的一日三餐,他用忠、孝、仁、义、礼、智、信教化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待人接物。就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让整个社会发展的这一路来有了充足的“粮食”而且人们是要天天都去吃的。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儒家思想是极为现实的,它侧重于人与现实社会的客观发展。宗族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就流传价值而言它是必不可失的,他所灌输给人们的是一种民族的大义意识,是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所结合的产物。就其对社会的发展而言,它起到了引导人们价值观念以及指导道德观念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稳定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宗族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就非常浓厚,姓氏由百家姓发端,村落由宗亲相聚,就连无数也由分门别类以家派传承。《白鹿原》上的宗族文化也绝不免俗。当然这些地域性的“拉帮结派”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社会发展以及公平公正制度的绊脚石。宗族势力是以宗族、宗亲为基础的,就像白鹿原上的宗族一样,当社会发展变革的时候,抗粮、造反等矛盾的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种宗族文化导致的。
当然,落叶归根,一族无传承不知先祖,人无信则不利,国无法则不治,一国无史君不知前臣。在白鹿原中,黑娃的人物性格就是饱受了宗族文化在这一方面对其带来的影响,导致了个体的叛逆以及后续的矛盾冲突。在宗族观的驱动下,白鹿原上“荒年饿死人,大家吃得匀”“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富贵,均天下”的仇富思想在宗族文化的驱使下泛滥成灾,在社会变革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驱使了人们的各种欲望以及无政府主义。在没有社会动荡之时,宗族文化的这一面也是教化了人们安稳生活,就当代社会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社会的发展。农村浓厚的宗族观念,弥漫着堕落的欲望。在这个层面讲,所谓的宗族、宗亲之间的“邻帮邻”“亲帮亲”其实是情感驱动了理智,宗族观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理,让中国人身上总是隐含着一股零星的小家子气,缺乏大气磅礴的格局。更有甚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更是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虽然社会发展至今,文化相对宣扬着“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时代的文化产物。但从客观角度看,很多地方还是存在着遗留下来的传统宗族思想。并且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上,普遍的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带有着浓郁的封建气息。所以我们理性的宗族观念,对于宗族文化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必然的。宗族观念的兴盛于构建在一定时期内也不乏一定程度的破坏力,他对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着一定阻碍。
由此可见,客观评判宗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时代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文化的更新升级也是必然趋势。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就原有文化的特点以及它的存在价值进行慎重分析。在保留宗族文化精髓的同时,正式原有文化中的不足,让宗族文化结合社会的发展,产生新时代的文化产物。
参考文献:
[1]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7.
[2] 郑周明.白鹿原的女性悲剧[J].学术探索,2006(01).
[3] 陈桐生.史记与今古文经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
【通联编辑:李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