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思樵
摘 要:本文主要就高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思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总结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方式;培养
对于高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比较难掌握也不容易学好的学科,因为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思维逻辑,而且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切实地参与实验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学生对化学掌握的很好,就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自行进行思考,教师再结合生活现象对学生加以引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
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树立创新理念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还要站在社会的角度,要时刻记得,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尤其创新型人才。随着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常说的创新指的就是,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加上自己通过实践操作,二者结合成果,我们就称之为创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个分数大于一切的教育时期,绝大多数的教师在乎的只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熟练与否,很少有教师或学生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高中这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关键时期,教师只会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完全忽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对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的现象。虽然当今社会仍然注重主抓学生分数,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如此,就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学生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记住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叫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
二、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下的教学方式,依旧可见知识讲授为主满堂灌现象,将课本知识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生,中间缺少精彩,没有波澜,学生在知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内化不良。课堂上目标意识不强,更多关注物化的知识而忽视对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的关注,最后连基础知识也掌握不好,所以就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就应是“人”,要最大化地关注人的发展。陶行知先生倡导在课堂教学要完全解放学生的眼、脑、手、嘴。只有调度多种感官,才能让学生的全方位地主动参与,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有效的学习。所以,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从特定的情境出发,精心设计一组围绕该主题或中心的问题串。在问题趋动下引导学生学习与思维(独立思考、讨论思考),通过汇报交流,课堂生成,评价行为(生评、师评、多方式),讲解陈述等来完成教学行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互动品质。如,在讲授钠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将钠投入到盐酸溶液当中,会出现怎样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钠会先与水发生反应,然后再生成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应,还有的学生认为,会直接与盐酸溶液发生反应,这种提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积極开动脑筋陷入思考,然后教师再让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说明理由,最后发现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这时候,第一种观点的学生要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高中化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
通常我们所说的创新,指的就是在现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发现有别于常人的思路和见解,而创新能力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主思考问题,然后动手操作,经过反复的思考,反复的操作,最后形成的新结论,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结果。
首先,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要让学生把宏、微思维相结合,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设推理能力。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先实物投影H2SO4溶液、Ba(OH)2溶液,再演示酸溶液和Ba(OH)2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投影仪下完全,增强直观),引导学生思考宏微结合,深入微观,并准确符号表征;接着连接装置,向加入酚酞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把电流表改为小灯泡)(指导学生边观察实验边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启发学生结合现象讨论探究解释原因,并归纳表达(教师引导下)电解质→电离→溶液中的所含微粒→溶液由红色变无色,白色沉淀,灯泡渐渐变暗(溶液导电能力减弱)→推断发生了离子反应、自由离子浓度减小;最后再动画演示,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实质有了新的认识反应。
其次,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就是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言化学实验是尤为重要有效手段。改变教师的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机会少的现状,将验证性演示改为探究性实验。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可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检测主题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碘元素在加碘食盐中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提出3种猜想(以I2、I-、IO3-的形式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再一一设计实验方案,走进实验室并检验,最后得出结论。再如:在学习与电池有关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做一个简易电池,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的时候,为何我的实验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别人不同,电流强度却也比别人的更大等等,教师可以有必要的启发、引导或追问,但一定不要马上为学生解答疑惑,要善于留白艺术,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进行实际操作,经过反复操作,思考自己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以情境任务问题趋动主导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断产生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猜想预测并设计验证,再概括、分析、解释、结论,让学生体验参与研究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将生活与书本联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课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立足于“学用一致”的原则,强凋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将纯学科化学与应用技术化学相结合是趋势,教师要将生活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源于日常生活发问有很多。例如:泡沫灭火剂的反应原理是什么?产生的泡沫是什么物质?又如为什么“热”碱水去污能力比“冷”碱水强?如果想让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那么就要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再如利用多媒体播放酸雨对农作物及各种设施的破坏资料,激发学生提出“工业生产制硫酸”进行尾气处理的必要性和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借此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关联,进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将创新能力培养的延伸至课堂内外。例如,一次利用浓硫酸和铜片反应制取并验证SO2的性质实验中,学生异常发现反应剩余液中看不到预期的蓝色,却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如何设计证明有无CuSO4生成?反应剩余液中看不到预期的蓝色的原因?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摆在学生眼前的问题打开了好奇心理,燃起了求知欲望,课后学生们查资料、上网、实验等,议论纷纷、各抒已见,学生的创新动机被成功唤起。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对于高中化学来说,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步骤,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在生活中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探析[J].学周刊,2014(31).
[2]刘文斌.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技展望,2014(18).
[3]赵春平.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