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勤
摘要:《驿路梨花》是一篇风格清新,立意深刻的小说。文章通过对西南边疆小茅屋诗情画意的描述,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读及如蝶花飞丛,像泉经山谷,给人以视听的愉悦感。为什么文章令人不厌百遍读呢?笔者认为这得益于作者彭荆风在文章中渗透了五美,即:环境美、行为美、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弹奏了一曲和谐而美妙的审美意蕴的交响曲。
关键词:渗透;审美;语文;语言
古语云“文以载道”,如今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语文教学中,如能捕捉这一旋律,也一定能协奏“文道合一”的曲调,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启迪。
一、简笔勾勒,显示环境美
作者没有农墨重彩去绘景,只淡抹几笔,显示给读者三幅画:群山暮色图、梨林月色图、梨园小屋图。如其描绘的“梨园月色图”,犹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画:“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半个月亮偷偷爬上山头,淡淡的清辉洒向梨树林,这芬香的梨园“忽明忽暗”,夜,静静的,风,凉凉的,轻柔的梨花片儿“飘落”下来,簌簌衣巾落梨花……作者以相宜的淡抹,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在这如画的世界里,还有一间小屋,门上写着“请进”,里面有火塘,有米,有水,有干柴,有盐巴,有辣子,“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这布置简洁却透露出强烈的生活气息的环境给学生以生活真谛的感悟。这样明净的环境,这样温暖而简朴的小屋,怎不令人向往,让人遐想呢?
二、精巧构思,展示行为美
作者在情节安排上很特色。文章以倒述的顺序来追潮小屋的来历,由小屋引出与有关的人物的行为与活动: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半夜遇上了大雨,为方便过路人,第二天他们就盖了一间简陋的小屋。解放军走后,哈尼姑娘梨花便自用“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哈尼小姑娘们又“闪现”在梨树林里,接管这小屋。后来,“我们”和老人又把小屋修耸了一番,把“排水沟”也挖的更深一些……作者不惜笔墨,娓娓道出系列人物的行动,建小屋和照小屋的人都是出于对过往行人的爱护和关心,从他们身上,显示出感人的“行为美”的力量,唤起读者争做好事、造福他人的信仰和热情。
三、精心遣词,表现语言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美的语言感染人。作者饱含深情,精心选词,用人物简明得体的话语表现其语言美。
(一)是使用了表示感激的礼貌语。如:当“我们”给老人端来热水、热饭时,老人笑着说“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简短的一句话有三个真诚的“谢”字,老人的感激之情,通过热情的语言表现出来。如此等等,中文表示人物感激心情的礼貌用语有六处。
(二)是使用了表尊敬的礼貌用语。如小屋门上的“请进”二字,虽然是无声的语言,人见之却感到无比亲切。
(三)是用质朴简明但意义深远的话语来表现语言美。如:当梨花姑娘问解放军们是否在小屋常住时,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梨花姑娘也说在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这些质朴而热情的话语,体现出人们的质朴,热情助人的内心世界,显示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四、传神刻画,塑造形象美
写人物,要抓住人物外貌特点和个性特色,作者以白描的方式,成功刻画了人物形象。如:写瑶族老人,“须发百花”,“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寥寥几笔,朴实无华,却十分传神,不仅刻画了老猎人的外形和神态,而且表现出老猎人淳朴、忠厚、热情、勤劳的内在气质。又如:写哈尼小姑娘“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这样描写,言简意赅,中华美少女形象历历在目:她们偕风春笑着跳着向我们走来,一直走向未来和希望……。
五、以花喻人,突出心灵美
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形象是人物内在美的具体反映。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及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老人“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以及“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等,反映了我们人民的心灵是多么美好,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家庭温暖如春。另外,结尾引用宋代大诗人陆游的佳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花喻人,寓情于花,更好的突出了主题,哈尼姑娘梨花与草屋边挂满枝头的枝头的梨花互相辉映,梨花成了心灵美的雷锋的象征。驿路梨花处处开,在文中正是泱泱大国的中华人人学雷锋的同义语。正是“一个雷锋倒下去。千万个雷锋站起来”。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者给我们塑造的美的心灵,也一定熏陶更多的美的心灵,中国强国梦,中华儿女不忘初心,努力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参考文献
[1]徐云.美育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2018(27):76.
[2]王萃.審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