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宇 刘晓明 束丽菲 韩硕 朱天然 胡萍
[摘要]采用自编问卷了解儿童性别恒常性即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水平的发展情况;对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儿童同伴群体关系的类型即孤立、单一性别群体、与另一性别群体互动;并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进一步了解学生发展情况,旨在探讨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性别恒常性与同伴群体类型在年龄、性别上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19岁仍未完全获得性别恒常性,女生的性别恒常性发展情况好于男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水平较好;随着性别恒常性的稳定发展,11~19岁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同伴群体关系逐步倾向于单一性别群体、与另一性别群体互动。
[关键词]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性别恒常性;同伴群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G 7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9)02-0087-06
Abstract: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ender constancy, that is, gender identity, gender stability, and gender consistency,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teachers. The types of peer group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are isolated, single sex groups, interacting with another gender grou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constancy and peer group i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mental retardation. The types of peer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were determin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Children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mental retardation at the age of 19,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of girl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boys;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gender constancy becomes better. With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children aged 11~19 year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mental retardation tend to interact with single sex group and with another sex group.
Keywords: Children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mental retardation; Gender constancy; Peer group relationship
0引言
以科爾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心理发展服从于一般的心理发展规律,并提出了“性别恒常性”的概念[1],本研究引用Slaby等[2]的分类方法,将儿童性别恒常性分为3个阶段:性别同一性阶段,即儿童识别自己和他人性别的能力[3];性别稳定性阶段,即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是稳定不变的,不会伴随时间、年龄的改变而改变[4];性别一致性阶段,即儿童认识到他们的性别不随外界条件(发型、衣着等)的变化而变化[5-6]。
相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期,男女混合的社会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加,同伴群体关系会出现5个阶段:阶段一,前群体阶段,孤立、单一性别的群体;阶段二,群体开始形成,单一性别群体开始与另一性别群体互动;阶段三,群体处于结构的转变中,开始形成异性群体,尤其是在高地位的成员之间;阶段四,群体得到完全发展,异性群体间联系紧密;阶段五,群体开始瓦解,只有情侣之间的松散联系[7]。本文主要针对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群体关系进行研究,考虑到群体的特殊性,将第一阶段分为两个类型,我们主要研究孤立、单一性别群体、与另一性别群体互动这3种类型。
在以往研究中,有学者研究幼儿的性别恒常性发展,同伴、玩具的选择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性别发展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研究的方向主要为特殊儿童性别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本研究探讨儿童的性别恒常性与同伴群体关系在年龄和性别两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同伴交往意识,并为其社会化进程提供支持和帮助。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标准参考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残疾分类标准中关于二级和三级智力残疾儿童的界定,由于该群体的特殊性及其现有水平和安置情况等方面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年龄处于11~19岁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问卷分为预测验和正式测验,预测验的对象选取北京市丰台区培智中心学校的20名学生;正式测验的对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安华学校的30名学生和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30名学生。正式测验有效数据为57名,女生24名,男生33名;11~13岁组包含15名,14~16岁组包含23名,17~19岁组包含19名。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 问卷法。性别恒常性的研究通过自编问卷,从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3个维度来编制问卷,问卷预测验参考滕春玉[4]针对低年级智力落后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的自编问卷和鞠雅坤[8]自编同伴互动观察记录表,经过预测验后选取9道试题进行正式测验。同伴群体关系的确定是通过问卷调查,由两名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同伴群体关系(孤立、单一性别群体、与另一性别群体互动)进行选择,如有问题可向主试提问,回答不带有倾向性。
2) 访谈法。该方法是指通过访谈人员和被访对象的交谈了解受访人的内部心理感受、行为和态度的研究方法。调查前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学生受智力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其与同伴交往方式并非以语言为主而是以眼神、动作等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对于判断类的问题回答情况较好,书写能力较差,所以对其问题的提问方式、内容的解释和答题方式要根据其认知发展情况作出调整。
3) 观察法。笔者采用非正式观察法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调查提供现实依据。
1.3研究过程
问卷的预测验:首先进行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试进入教室,被试坐在自己座位上,主试发放试卷,20分钟后回收试卷。在测验过程中,主试逐题朗读并解释不易理解的地方,例如解釋问卷中第12题的选项:“A、完全不符合解释”为“我十分不愿意”,“B、不太符合解释”为“我不愿意”,“C、比较符合解释”为“还行”,“D、完全符合解释”为“我非常愿意”,但不带有倾向性提示。然后选取两名任课教师对学生同伴群体关系进行选择,为避免教师之间互相影响,安排两位教师分别在独立的教室,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的正式测验:首先进行学生的问卷调查,与预测验的方式相同,由于问卷数目经过处理后为9道,所以问卷答题时间缩短为10分钟。然后进行教师的问卷检查,与预测验内容相同。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录入、处理、分析均利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并采用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Kendall和谐系数的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问卷结果
本研究采用Spearman Rank相关系数的分析方法,检验问卷各个题目对主因子的相关系数,具体见表2,如果未达显著水平即P≥0.05,则说明该题目没有鉴别作用,那么就可以删除。经过检测发现,问卷中的4、7、8、9、10、12、15、17、18题目的区分度较低,所以将这些题目剔除,最后确定的正式问卷题目为9道。
性别恒常性的3个维度——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在问卷中的题目数量分别为3、4、2。
对经过处理后的正式问卷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3个维度,每个题项的贡献率均大于0.6(表3),可以看出问卷的损失程度较低。
2.2性别恒常性分析
2.2.1性别同一性发展情况分析
结果显示,87.7%的儿童都能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认同性水平发展较好,只有12.3%的儿童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性别,其中男生5人,女生2人。男生的错误率明显高于女生的错误率,这可能是因为男女儿童的性别概念和知识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存在差别导致的[4]。
2.2.2性别稳定性发展情况分析
从针对性别稳定性的问题结果中,如图1所示,超过50%的儿童能正确判断自己的性别。对于11~16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正确率显著提高,问题2数据显示14~16岁比17~19岁的儿童正确率高,这可能与题目内容有关,如果将题目中的“男孩女孩”换成“男生女生”可能会更好,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证明。整体观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判断性别的正确率也在提高。
2.2.3性别一致性发展情况分析
本研究设计了2个题目来考察智力落后儿童的性别一致性程度,被试回答分为回答错误、回答正确、不知道或无反应,如图2所示。
结果显示,无论是问题1还是问题2,学生对性别一致性的正确认识人数最多,但是很多学生仍然受到外貌和穿着影响,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可能是由于性别一致性的发展较复杂、成熟较晚所导致。
2.3同伴群体关系研究
2.3.1同伴群体关系
通过图3发现,处于11~19岁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同伴群体关系为单一群体互动、与另一性别群体互动的人数比率增加,孤立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这3个年龄组总体的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超过70%的学生更愿意进行群体互动。
2.3.2内部一致性
由两位熟悉学生情况的任课教师对其同伴群体关系类别进行选择,通过克伦巴赫α系数进行检验,结果为0.755,表明评价者的结果较客观。
2.4同伴群体关系与性别恒常性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卡方检验判定同伴群体关系与性别恒常性的关系,表4表明同伴群体关系与性别恒常性具有相关关系,皮尔森卡方值为0.026。
2.5信度和效度检验
2.5.1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如表5所示。虽然性别一致性这一维度的系数较低,为0.782,但基本在60%以上。表5性别恒常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2.5.2效度检验
表3表明,在正式的问卷调查中,各个题项对各主因子的贡献率均高于0.6,题目的损失率较低,可知对题目的内容选取较恰当。得出调查结果后,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发现学生的性别恒常性水平、同伴交往群体关系与其现实发展水平较一致,其中两者关系也得到印证。
3讨论与启示
3.1性别恒常性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发展情况较好,这与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似[9-10]。在性别同一性方面,共有7名学生对自己的性别判断出错,男生的错误率明显高于女生。由于本测试的年龄从11岁开始,不能判断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发展从几岁开始达到同一性水平,但是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得出7岁左右儿童达到性别同一性的结论,所以在今后对于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学中,建议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设计教学内容。在性别稳定性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稳定性的发展较好。在性别一致性水平上,有部分学生认为随着服饰的改变或是头发的长短会带来性别的改变,说明被试对性别一致性的判断会受到外貌特征的影响。整体来看,部分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19岁仍未完全获得性别恒常性,从性别恒常性的正确率来看,儿童较先获得性别同一性和性别稳定性,获得性别一致性的时间较晚,可见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是从低到高的三个水平[11]。从被试性别来看,女性的性别恒常性发展程度好于男性。
3.2同伴群体关系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同伴群体关系更趋向与群体互动,这与王小慧研究的幼儿的同伴关系结果有相似之处[12]。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关系发展趋势由孤立向单一性别群体、与另一性别群体互动过渡,群体互动更被他们这个年龄段所需要。这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理论依据,首先要重视对儿童异性同伴群体的引导,教育儿童学会共处,学会合作[13];然后教师采用丰富课堂教学的交往结构,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交往[14],促进儿童同伴关系的健康形成与发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3.3性别恒常性和同伴群体关系
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同伴群体关系与他们的性别恒常性发展密切相关,当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发展情况较稳定时,他们的同伴群体关系趋向单一性别群体、与另一性别群体互动的类型。11~13岁期间,其同伴交往类型大多以孤立为主,只有少数学生表现出同伴互动的需要;14~16岁期间,随着性别恒常性水平的提高,其同伴交往类型由孤立逐渐向单一性别同伴转变,也有部分学生愿意与另一性别同伴进行交往;17~19岁期间,随着性别恒常性稳定的发展,其同伴交往类型大多是与另一性别群体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同伴交往情况,了解学生性别恒常性的情况;也可以从性别发展这个因素来考虑学生在群体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例如人际困扰和自我接纳等方面[15]。
[参考文献]
[1]MARTIN C L, RUBLE D N, SZKRYBALO J. Cognitive theories of early gender development[J]. Psychology Bulletin, 2002,128(6): 903-933.
[2]SLABY R G,FREY K S.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same-sex models[J]. Child Development,1975,46(4):849-856.
[3]范珍桃,方富熹.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 45-51.
[4]滕春玉.低年級智力落后儿童性别认知和行为发展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常倩倩,孙圣涛.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性别认知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32-35.
[6]BUSSEY K,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4):676-713.
[7]SANTROCK J W.青少年心理学[M].寇彧,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8]鞠雅坤. 小学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班级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9]刘青青. 3岁~6岁幼儿性别概念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2(10): 33-36.
[10]沈杰.幼儿的性别恒常性及其性别偏好发展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6): 100-106.
[11]范珍桃,方富熹.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J].心理学报, 2006(1):63-69.
[12]王小慧,戴思玮.5-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14(3): 22-29.
[13]陈俊梅.高中生同伴接纳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7.
[14]陈小清.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江苏教育,2017,3(24):50-52.
[15]高可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对其人际困扰的影响[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白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