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峰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比较主要的学科。语文对于学生今后语言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引言:随着新课改标准的逐步实行,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还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采取一定措施,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就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提高对此的重视度。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样的地位,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十分有利,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致和自主性得到一定调动。创造良好教学气氛的前提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尊重,顺应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让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尊重,这也对课堂气氛的创设十分有利,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学选取教学内容,突出难点与重点
首先,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着手,对小学课本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地选取教学内容,同时确定其中的难点和重点,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课本中文章的特点、规律等方面有所把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需要,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出发,对学生的思想以及兴趣有所把握[1],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我不能失信》进行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使用这个题目,文章中表现了主人公怎样思想品质等,对于学生而言,要想真正理解这些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要科学应用教学资源,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由浅及深地对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主人公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从而对文章有更进一步地理解。
三、对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加以激发
要想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致。新课改标准之下,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重点强调,同时对于教师来讲,要发挥相應的引导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中思索与探讨。比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取一些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故事往往都比较感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竞技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比赛等,科学地将竞争体制引进其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致得到充分调动,激发他们好胜的心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课堂氛围会更加活跃,学生也能够自主地参与其中,这样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入,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一定提高。
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营造教学情境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这样学生会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习中更加充满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相关知识的学习中[2],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总体上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比如,在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赵州桥》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赵州桥的有关资料,然后运用多媒体对其进行播放。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得到一定调动,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给其提出一些问题,让其思考。比如,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你有什么感触。通过这样的方式,营造了较为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身的想象力,获取了一定情感体会,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层面实行,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不同,不能单单从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科学地评价体制能够推动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也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十分有利。此外,评价体制也可以在一定成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问答、考试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对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十分有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有关措施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获取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少丹.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255.
[2]徐宏梅.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