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哲 赵颖
摘 要随着事业单位产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其经济规模与经营范围都在产生变化。但是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很多方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节奏,无法保障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其中,成本管理效果不好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漏洞在不断凸显。本文通过分析事业单位在成本管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事业单位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产业化;成本管理与控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2011年3月23日),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由国家行政机关领导但不是政府机构,多为公益性的组织、机构等。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逐步引入市场竟争机制,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进程。由于关系到人民福祉的基础公益服务主要是由政府配置资源,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更不适合产业化发展,因此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基础公益服务主要有: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卫生、医疗等。下文所指的事业单位皆不包含此范畴。
传统的事业单位大多没有生产收入,其经费由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济核算较为简单,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这使得这部分事业单位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无法有效地应对市场带来的压力,很难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更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管理企业资金、控制单位的财务成本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为了减轻国家公共财政负担,帮助事业单位顺利转型,使其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补充、完善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制度,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加以治理,促进资金的充分合理配置,才能使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避免过多的损失浪费。
(一)事业单位产业化的定义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对于事业单位,产业化意味着一直以来的社会公益事业将会逐步脱离非营利、非产业属性,彻底地改为营利性的、具有产业属性的企业。事业单位需要从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转为市场导向与行业需求导向的运作模式,需要挖掘其经济功能,使其经费补偿机制得到根本上的转变。产业化作为一种全局性的经济政策,能够使事业单位逐步地进入市场经济,促进其经济属性的实现。而承担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卫生、医疗等需要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社会福利事业,是为了提升居民整体的身心素质、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公益性服务。假如它进行了产业化,将会影响社会公益性与社会福利性。因此,事業单位的产业化有其边界,所涵盖的范围并不全面。
事业单位的产业化离不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以效益为中心,是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一切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分配,企业和个人围绕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效产业往往能够在竞争中集中更多的生产要素。因此,事业单位若想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就必须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事业服务产业像其他产业一样获得盈利(至少是一份平均利润),同时这种经营运作也能够取得规模效益,如果不能在生产经营的全流程中获得规模效益,那么也应该在其中某些环节中获得规模效益。只有社会事业有利可图,才能够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源,真正达到事业单位的产业化。
与社会事业的改革相比,经济体制的改革显然更为深入,事业单位较难适应已经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减轻国家公共财政负担,这个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规律和事业单位产业化发展进程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使发展较为滞后的事业单位焕发生机。
(二)产业化进程中成本管理的意义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包括成本核算、分析、控制以及成本决策等。企业需要对生产经营的全流程进行成本规划与控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在耗费最少生产资料的同时使生产成果最大化。因此,必须系统、全面、科学、合理地规划成本管理活动,加强企业成本核算,控制成本开支,改进成本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多年来,社会事业服务在政府的大量投资中不断发展,成立了多种类型的事业单位,这是一笔巨额的存量资产。假如这笔资产能被充分有效利用,在产业化运营中被再开发、再建设,那么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资源将会更加广泛,对这部分资源的开发、组合、利用将会更有效率,使社会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传统的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经费由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经济核算较为简单,事业单位只需管理好各项财政开支,使得所有开支能够达到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很难衡量投入与产出,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然而,在事业单位的产业化进程中,社会事业单位为了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体制,选择合适的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依照普通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管理、运营工作。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事业单位若欲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考虑投入与回报,成本管理与控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企业生产经营与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优化调整单位的业务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所有开支隶属国家公共财政,再加之本身的非营利性,导致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理体系与成本控制制度存在多处漏洞。
(一)成本管理控制体制陈旧
成本管理控制体制作为成本管理的关键内容,应该在事业单位改革后进行更新与调整,但是事业单位仍然继续沿用过去的规章体制,没有根据产业化进程与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及时调整为可行的配套制度,这导致了成本管理岗位人员冗余,权责划分不明确,执行力度得不到有效保证,缺乏专人管理与监督等乱象,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员工对成本管理工作更加懈怠。同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模式较为简单,只单一的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费用并不能满足当下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不利于达成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也不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
(二)成本管理手段落后,成本管控意识薄弱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多年的发展使他们都形成了完善成熟的成本规划、核算、控制、评价体系,应用了适合自身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如预算管理、标杆管理、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先进的管理方法。我国事业单位产业化起步较晚,传统单一的成本管理方法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科学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尚未形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未能有效的落实,难以满足进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求。同时,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员工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成本管控意识较薄弱,这导致在进行成本管理活动时较为随意,成本管理效率较低。
(三)缺乏严谨的成本核算体系
事业单位受旧的成本管理体制的影响,其成本核算仍旧停留在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模式。很多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内容不够明确,比如:忽视与生产经营不直接相关的成本,如办公费用、业务招待费等;在产品的核算上,有的单位不进行在产品的核算;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上,有的单位不计提折旧,日常的更新检修依靠提取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无法准确的在报表上体现固定资产余额等。成本核算体系不严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导致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出现很多阻碍。
(四)成本消耗未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事业单位考核其所属工作人员的指标主要有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其中,绩效考核是员工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绩效考核的主要评定依据为员工在一定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下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是否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有些事业单位不重视员工完成任务所耗用的成本,未设置预算消耗标准,更不会将完成任务所消耗的成本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造成了单位工作人员对成本管理的忽视,从而滥用企业资金,不利于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工作的实现。
(一)更新完善成本管理控制体制,尽快适应市场经济
事业单位若想尽快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需要不断更新、完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需要根据单位的发展战略,建立一个权责分明、任务具体明确、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激励制度适当、充分调动各级员工积极性的可实施的经营管理体制。
成本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主要分为规划、核算、分析、决策、控制、评价等内容。在构建成本管理控制体系时,应当考虑其职能,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如核算指标、控制指标、考核指标等。对于与成本管理有重大关联的财务核算体系,也应当根据企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调整,从而使单位能够适应普通企业的运作方式,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实行轮岗制度等。
(二)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实施全员成本管理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通过对理论及实务案例经验的不断探索、创新及总结,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科学的成本管理控制理论体系,如全面成本管理法、目标成本法等。事业单位应当引进国外或者国内优秀的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案例,在充分學习与研究优秀的成本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及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优化整合,选择适合自身且具有高可行性的成本管理手段。同时,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早已普及,事业单位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帮助企业做好管控工作。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管理方法,使单位的成本管理效率最大化。
若欲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只有先进的管理方法略显不足,全体员工的配合度也非常重要。因此,企业要实施全员成本管理,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员工的管控意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使其能够自发地参与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核算制度构建,确保成本核算的有效性
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核算制度的构建,明确成本核算的内容,保障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对经济业务进行合理的细分,将核算内容进行明确分工,使每一项开支数据都有源头可循,同时确保成本项目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事业单位应当深入分析以前的成本核算制度,剔除无意义的、无价值的部分,再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与时俱进的内容,结合企业经济业务,构建适合自身的成本核算体制。为保证核算的真实有效,单位应充分利用内控制度,全方位的监督考察核算工作,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减少预算超支
事业单位由于其非营利性及国家财政拨款的特殊性,其绩效考核指标并未像普通企业一样重视成本消耗标准,这就使得在取得预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管理人员相对较为忽视成本的耗用。因此,事业单位在制定成本管理体制时,需要将预算绩效考虑在内。在员工完成工作指标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企业的各项资金,做好预算的执行工作,严格监督与控制企业的投入,减少经费滥用的现象。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经费调整,企业应按规定报送权限内的管理人员进行审批。
对财务成本波动较大的期间,企业需要重点监测与核实,若有管理权限外经费超支的现象出现,应对具体项目及经办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对工作任务完成良好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纳入所属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中,在正确的督促及引导下,节约事业单位的行政成本,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工作氛围。并且,主管部门要在充分统计相关绩效数据的基础上,测算出企业的预算支出完成率、人均开支及其占总开支的比率、项目开支及其占总开支的比率等评价指标。定期对单位内部的支出项目及预算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及报告,并在报告结束后尽快报送到上级主管部门,以便出现偏差时能够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大幅减少成本费用的支出,有效避免经费滥用现象,确保成本费用开支的真实合理。
事业单位的产业化使事业单位逐渐进入市场竞争,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面对激烈的企业竞争,传统的管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为了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做好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控制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事业单位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构建科学先进的成本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单位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建立严格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提升管理质量及效率,为事业单位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熊瑛.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8(21):17-18.
[2]何承华.浅谈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贯穿应用[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9(1):60-61.
[3]周欣,张琛,朱雪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财经管理,2019(03):160-164.
[4]郭宏玲.浅谈成本核算对单位效益影响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6(26):147-148.
(审稿:董红星 编辑:闫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