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集中论述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为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指向、基本理念、原则和方法提供了基本思路,为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要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不断强调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概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集中于守正和创新两个方面。
守正就是守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守住教育的根本,守住党的根本。我们党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守正的第一层含义,在于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党对教育的新认识。这个认识又源于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4页)扎根中国大地,就是要扎根中国历史、扎根中国现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保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學”的论断回答了学校教育同政治的关系,否定了用西方标准定格中国办学的思维。守正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是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用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德智体美劳的成才要素中,“德”为首位,这里的“德”,包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教育学生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又要教育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我国高校发挥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功能,而人才培养是其中心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守正离不开创新。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其原因就在于它是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能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创新。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提供了理论来源。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环境创造了人,环境的变化也改变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面对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属性、网络特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同时,当代青少年的个体成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相契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0页]社会发展的环境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环境的复杂性和主体选择的多样性有机统一起来。
二、 “八个统一”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基本遵循
“八个统一”,八对关系,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原则、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的方方面面,覆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科学性即真理性,价值性即人民性。尽管历史在变,但是马克思主义居于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地位没有变。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关系反映在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选择上,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1版)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属性,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同政治建设居于党的建设首位的认识是一致的。明确了政治性就是明确了人民性、党性,就是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否定了所谓的价值中立和培养“世界公民”等去政治化倾向。
学理性是对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等的概括。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28329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学理性。坚持了学理性,就是对所谓马克思主义不是学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是学术的反驳。
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深化和细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也就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其价值属性,指向一定的利益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能没有知识载体,更不能不体现价值导向。用知识承载价值,用价值培育信仰,育人铸魂。
其次,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关系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原则和方式方法。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根源来自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源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状况、学生的思想状况等。社会环境包括世情、国情、党情。学生的思想状况既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包括不同社会背景下具有代际特征的学生的思想状况。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发展的理论解释发展的社会,在把握理论彻底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论自觉。
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党的统一的思想要求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和多的关系、主导与多样的关系、灌输与接受的关系。
最后,“八个统一”是个整体。“八个统一”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等角度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遵循。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体现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等关系相互关联,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之中,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过程中。
三、 “八个统一”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八个统一”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明确了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丰富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第一,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和指导中国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在新时代,当务之急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魂育人。“八个统一”为有效完成这一使命提供了方法论指導。
第二,有针对性地澄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这些误区主要有“去政治化”误区和“泛政治化”误区、“价值中立”误区、“反灌输”误区等。“泛政治化”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学理性,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只是单纯地具有政治属性;“去政治化”误区则相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没有政治属性,主张所谓的“价值中立”,反对灌输教育。“八个统一”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澄清了这些误区。
第三,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整体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构建“大思政”格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论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要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论述。
(李辉,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