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这“八个统一”,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的规律,遵循了教书育人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对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要把内容创新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核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核心问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内容为王,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具备思想性、科学性、前瞻性、逻辑性和趣味性,不能满足学校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发展需要和順应时代发展要求,无论教学形式、方式方法如何千变万化,都不可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改革创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只有首先抓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创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千改万改,但如果内容不改,教学内容不具备思想性、科学性、前瞻性、逻辑性和趣味性,成效就都只能是甚微的。
二、 内容创新必须适应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道德某一方面的内容的要求,而且事关学校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的要求,涉及学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何形成的问题,涉及学校学生的健康个性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等如何发展的问题,涉及学校学生的自我认知、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如何培养的问题,涉及学校学生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问题。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包括指点政治方向、选择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学习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等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实上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课程。我们要遵循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自我和社会成长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根据每一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和特点,确立每一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这次座谈会的发言代表从离退休教授到小学教师,覆盖了各层次、各年龄段的教育工作者,就形象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我们要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重复、深浅不一以及学生重复学反复学不愿学的状况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我们要勇于借鉴和学习西方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方法。如弗洛伊德把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五个时期,埃里克森把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八个阶段,哈维格斯特把人的一生分为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壮年初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适应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生活规律与特点的培育内容、目标、方法和途径。在这方面,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推进改革创新。
三、 内容创新关键要科学确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仅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政治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社会适应教育是不同的教育内容,同时又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指思想素质的培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解决认识和改造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问题。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政治素质的培育,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解决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等问题,它与思想教育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德教育主要是指道德素质的培育,主要包括个人的品德和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强调个体的主体性、选择性、多样性和自律性。在现代社会,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应该强调知识教育、强化训练和制度规范的统一;对学校学生而言,法治观念教育和普法教育也应该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技能教育主要是指生活(狭义上的)素质和社会角色的培育,主要包括对基本的生活常识、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使学校学生循序渐进、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中和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学习顺利地完成角色的责任与义务。社会适应教育是为了使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教育,培育学校学生的一种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适应能力。从学校学生的不同成长发展阶段来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安排以下几方面教学内容:一是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成长成人的常识性的通识教育;二是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育;三是注重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包括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四是螺旋式上升地培育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时代新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五是注重解决学校学生在成长成才成人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如心理健康与疾病、人际关系障碍、反社会行为以及吸毒、青少年性行为、暴力犯罪等。以上教学内容的设置,目标明确集中,针对性强,也容易为学校学生所接受。在现有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由于我们没有作出这样的区分,因此就很难收到相应的成效,或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盲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根本要求,要将“讲政治”落到实处,就必须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成为口号式的大话、空话、套话,就会成为学生“空转”甚至厌烦的课堂。
四、 内容创新的重点是要明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取向
由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是学校学生,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必须遵循学校学生成长的身心规律和满足学校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制定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具体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当前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结合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际,遵循学校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确立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思想目标、政治目标、道德目标和社会生活目标等。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评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就是要看学校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承担社会角色是否成功。例如,学校学生在学校期间和走出学校后,知道并真正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爱国者,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科学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按照学校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式方法。一般而言,正式课堂应以知识教育为主,如政治课、公民课、品德课、历史课和生活技能课等,同时配备专职人员解决学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理想、思想、政治、道德、人生、行为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具体问题,并以学校学生亲自参与的、形式丰富的各种活动,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从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目的。
(戴木才,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