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读者们,大家好!转眼已经开学一星期啦,美惠子姐姐也陆续收到了小读者们的来信。其中,有不少小读者跟美惠子姐姐分享了寒假生活的所见所闻:去图书馆、游乐园、与家人旅行….假期生活真是既充实又有乐趣呢!那么,在古代,古人是不是也有休假制度呢?上一期我们在1版推出“正月里来是新年”古代春联故事的内容后受到很多小读者的喜爱,这一期,美惠子姐姐就继续带领大家穿越回古代,一起探索“古代到底有没有假期”。
中国古代,休假制度并非阳光普照,大多只是规定了官员和学生的休假制度
汉代:五日一休沐。
汉代的“公务员”是有假期的,但汉代的节假似乎不多,大约只有冬至和夏至两节。《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续汉书·禮仪志》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说自冬至日起,百司放假,要另选吉日开衙办公,和今天的春节差不多。
唐宋节假最多,父母在五百里外者有探亲假
唐朝春节是有假期的,但唐朝的一些官员不一定能享受到完整的春节假期。古代官员过的新年,其实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假宁令》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762年)颁布的“红头文件”说,“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所谓“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
当然也因人而异。比如,私塾先生和学生就可以提前休息,一般假期从腊月二十开始,一直放到正月二十,长达一个月。而农民则没有固定的假期,甚至大年初一也要到庄稼地里干活。孟浩然就以《田家元日》为题写了一首诗,“田家”的意思就是农民,“元日”就是初一,这首诗里有两句:“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说的就是大年初一那天,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明代:学生寒暑假自由“勤工俭学”
在古代,除了官员,学生的休假也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不同类型的学校,放假制度也是不一样的。
我国学生的放假制度源远流长,早在汉武帝时期,创立了官方正规的太学开始,就有了休假制度。到了隋唐时代,确立了国子学即太学,又称国子监)。据史料记载,在国子监里读书并不轻松,监生们很多都是抛家舍业、不远万里跑到京城。朝廷体恤他们的辛劳,就为这些古代的大学生们设立了休假制度。休假制度,主要分为田假”和“授衣假”。《新唐书.选举制止》有明确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田假”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农忙假”,每年农历五月份开始放,时长为一个月左右,此时麦子成熟,出身农家的子弟可以回家帮忙干农活,所以被称作“田假”。而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一般在农历九月份左右到来,在那个时候会放“授衣假”。《诗经.图风·七月》写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也就是说,农历七月开始,节令进入秋季,天气开始渐渐转冷,到了农历九月,进入冬天,家庭妇女就要为全家人制作冬衣。
“授衣假”,顾名思义,也就是让学生回家去取衣服的假,时长跟“田假”类似,也在一个月左右。等到学生们回到太学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穿上厚厚的冬衣了。
在科举制度下生活的古代学生,有着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压力,其寒假生活远没有当代学生丰富多彩。而对于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得赶紧趁着放“寒假”的时间来“勤工俭学”。一般来说,九月一开始,明代的太学生们便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备好冬衣后就立刻投人到“勤工俭学"中。书画好的学生便在街头摆个书画摊,文笔好的就在衙门J口代写公文诉状,以此赚取下一学期的学费。富贵人家的子弟则会利用这段时间出游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