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小李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式 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2-086-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从“教会”向引导学生“会学”转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采用灵活、开放、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习动机,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潜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
一、把活动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活动,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活动建议。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其学习内容与学生有广泛的联系,如果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字地进行研究,显然是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生动的“活动”教学形式。如开展辩论赛、小主题班会、抢答竞赛、角色扮演、智力大比拼、实地调查、走访座谈、模拟现实场景等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为集体”等开展教学。
二、结合时事实效,激发学生求知欲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香港事件,中美贸易战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道德与法治课却兴趣不大。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只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时事事例和教材有一定联系。同时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道德与法治课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如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关心国家命运,关爱自己,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有针对性地解決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多方位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行统一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不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并进而转化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参加社会实践。我认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栏目,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报告,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的法律内容时,课内引入的法律案例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带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社会情境:如带学生到法院看法官审案,亲身感受审案的程序及体会法律的威严;走访启智学校,学生在看到残疾人健康活泼地生活、学习的情境时,也感受到了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及残疾人的关爱及残疾儿童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样,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善教学方法并且提高教学效果。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者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现代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多种感觉的刺激,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而且,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性、吸引性和趣味性,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则是必然的。
五、作业创新,拓展能力
“千篇一律”式的作业,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起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这显然不能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不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布置作业中,应赋予作业“个性化”的特征,让学生学会写总结,写自我感受,同时还把作业延伸到课外,如开展调查活动,访谈活动,设计宣传标语,设计活动方案等。在讲《亲情之爱》这一课中,可通过叫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并让父母写评语的作业活动,以增加其对父母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亲子亲情。这样,教师就成为学生完成作业的合作者、资料者和参谋者,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前运行的轨迹应该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适应日益变化的学情,适应不断改变的课堂。只有如此,学生才有兴趣,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更有实效,道德与法治教学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 参 考 文 献 ]
[1]吴一凡主编,《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2]王金霞主编,《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