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玉
坐在候车大厅室里,我无意间和一名四年级的小女孩聊天,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女孩的这样一句话:“阿姨,我们语文老师说,现在的高考是得语文者得天下.”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就已知道语文的重要性,更何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呢?是啊,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学好语文尤为重要.可是,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即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那么,教师究竟如何来帮助学生化解这一重难点呢?经过数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就它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提高阅读兴趣.
要想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必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告诉我们,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学生就会不厌其烦地去做.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和课外阅读中总是有的放矢地去进行.比如低年级学生,我采用故事、图片、猜谜等直观形式导入课堂,要求家长买带有拼音和彩色图画的童话书、故事书给孩子们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長,中高年级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生了变化.于是,我采用文学常识、历史题材、背景资料等导入新课的教学.随之变化的有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书籍从内容上也发生了改变,书的版本变为青少版,内容由原来的单一故事书变为内容丰富多样的书籍:惊险神秘类、名著类、历史类、英雄楷模类……学生想读啥就读啥.正是因为课中和课外的双管齐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比一天浓厚,语文知识自然而然的一天比一天丰富.
二、培养阅读习惯.
马斯洛说过这样一句话“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而在语文阅读中,靠一天或是两天甚至两个月的时间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从而,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此,我所任教的班级从学完拼音开始,就要求学生书包里至少有一本课外书.书有了,怎么来引导孩子形成阅读习惯呢?首先是在学校里的时间,我规定每天的读报课雷打不动的为课外阅读,并且一周至少抽出2–3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课外阅读,并由老师陪同一起阅读.其次是家中的时间,读书期时,至少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放假期时,至少读一个小时的课外书,并由家长陪同监督,我定期访问家长, 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班的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扶到放,由要我读到我要读,一有时间都沉浸在课外书中,个别特爱书的人连数学课都会去偷偷看呢.课外阅读不但给孩子带来了阅读的快乐,更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作为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掌握阅读技巧.
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从培根的话可知,读书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我常常听一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家也看了许多书,可为什么就是对语文没有一点帮助呢?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囫囵吞枣”的读和不用心的读等于没读.为了让孩子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我经常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交学生这样读:在通读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精读中抓住重点的关键的句子,在细读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写读中作上自己的批注,在略读中发现疑难问题等等.一篇文章反反复复地读了多次,即使学生原来一点都不懂也会变成很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在课外阅读中,我要求学生做到最基本的读书原则,那便是,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认真读,用心读,才会读进去,否则的话,走马观花的读是读不出什么名堂.另外,要求学生在一边阅读时,一边动手摘抄佳词佳句佳段,写写心得体会,做做读书笔记.还可以找家长或同学说说阅读收获.其次,我告诉学生读一篇好文章或好书之前,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利于更好的读懂文章.让知识在阅读中丰富,让视野在阅读中开拓,让能力在阅读中提升.
总之,无论是在阅读教学中,还是在课外阅读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时间交给学生,把阅读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阅读氛围中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