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诚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综合思维能力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状态当中。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讲解数学理论,还应该利用一些知识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教师对于思维训练方式的选择和应用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与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方法策略
前言: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模块,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理性思维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数学课程兼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这为教师开展思维训练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并能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结合起来,针对思维训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目标。
给予学生的个性思维足够的尊重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强调了教学活动生动性和个性化的重要性。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位置,能为学生进行学习提供指导,为学生设计合理化的学习问题。不同的学生,其思维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效的提问环节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使其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讲解到“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幅带有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并将其表达出来。每个学生找到的信息存在差异性,只要学生能抓住重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其继续往下学习。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使图形知识融入到应用题当中,并指导学生解题,从而逐渐掌握图形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使学生逐渐形成个性思维。
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连贯性思维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语言是其表达想法的主要工具。如果学生的表达较为流利,则证明其思维比较清晰[1]。另外,语言训练是思维训练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培养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维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解题能力方面。例如,教师讲解到“分数”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谈一谈自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学生会利用生活中“分蛋糕”的例子进行流利的描述,而有的学生则会漏下关键词,或者表达重复。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达到通过语言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效果。
强化学生的完整性思维训练
完整性是思维训练的一个特点和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语言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也会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2]。只有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表達的平台,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使其主动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当中。教师应该重视在学生进行数学表达过程中思维的完整性。学生之间在针对知识点进行互相交流中,应该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从整体的角度使思维得到锻炼。例如,教师讲解到“圆柱和圆锥”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让学生尝试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完整表达自己的推导过程,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也是其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思维训练的目标。
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从概念角度来看,思维敏捷性就是智力活动。特别强调了思维的反应速度和正确性。迅速是体现学生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的一个关键体现[3]。因此,思维训练是带领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主要方法。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计算题,使学生能通过口算、心算以及听算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讲解到“四则混合运算”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使学生能更加灵活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简便计算125×25×4×8,学生根据数字规律可以发现,可以将数字的顺序进行调换,变成(125×8)×(4×25),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计算117×99,可以将算式变成117×100-117,降低计算的难度,也可以将算式由笔算变成口算。这样的训练方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设计数学题,并思考解题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能对一些数学规律形成更加扎实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探究思维
在思维锻炼中,教师应该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意识和习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讲解到“圆”这个部分时,涉及到“圆的定义”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跳脱出传统的分析定义的教学方法,而是将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演示活动。教师可以准备一根绳子,并在两端系上两个小铁珠,并用力甩动绳子,使其能形成一个圆形。在教师的演示中,学生能发现,教师抓住绳子的一端,保持不动,而另一端在旋转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图形,这就是圆形。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演示活动,使学生明白,圆指的是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所组成的轨迹。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画出一个圆形,并让学生学生尝试用手中的工具画圆。在教师的演示中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逐渐形成探究思维。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思维训练已经成为了一项基础教育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数学知识讲授的同时,有意识开展思维训练活动,给予学生的个性思维足够的尊重,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连贯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完整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探究思维。通过本文对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与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浅谈,希望能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大广.基于微课的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训练[J].基础教育研究,2018(10):42+44.
[2]周苇苇.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几点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86.
[3]张寒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