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2019-09-10 10:17吴雅兰
教育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浙大浙江大学学科

吴雅兰

春夏之交的浙江大学,花木葱茏,绿意盎然,满眼生机勃勃。一场“立德树人、改革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实践活动,正催动整个校园处处生机勃发,热潮涌动。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浙江大学面向学校党政干部、党团组织、思政队伍分批举行集中培训,全面推进“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在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先锋学子”计划……一切都充满着蓬勃的力量,一切都孕育着无尽的希望。

浙大校长吴朝晖说:“站在‘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浙大要进一步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政课,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内容“老生常谈”,但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段治文教授却把课上得场场爆满,年年备受好评。现在,段治文还把课搬到“慕课”平台上,收获了无数校外粉丝。有学生留言说:“这门课程让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门课不是单纯地讲历史知识,更不是以讲历史段子来博人眼球。”初夏的浙大西溪校区,段治文准备完一份课堂讲稿,窗外,西湖畔的保俶塔映入眼帘。在他看来,历史与西湖一样是很“美”的。从教近30年,他一直在校园里传播思政课的美。

“重要的是实现价值引领,解决学生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段治文说。

日前,浙江大学的120位学生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当天一大早,学生们背好书包,坐上大巴车,赶到嘉兴南湖,在红船边上一节“有风景的思政课”。

带队老师傅夏仙是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上思政课已经有25个年头了。她从2015年起就把外出现场教学作为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个地点,都与课程的内容体系紧密相关。之前,学生们去过安吉县余村体会“两山”理论。

这次南湖实践教学是她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重要环节。“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学生们应该了解、学习‘红船精神’,进而了解我们的党,体验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傅夏仙说。

近年来,浙大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思政课“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坚持院内与院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开门办思政课,理论、研究和实践“三结合”上活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目前,学校思政理论课有1门获国家精品课程、3门获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入围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浙大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学校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始终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是新时代对青年的召唤。在2018年,学校推送选调生302人,75位毕业生赴国防军工单位就业。截至目前,2019届毕业生中已有77名签约国防军工单位。

为人师者,人之模范

“对教学工作的严谨、执着、热爱和精益求精,令人敬佩!”

“言传身教的好老师,热爱科学,潜心科研,待人平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

这是学生对浙江大学“永平奖教金”杰出教学贡献奖候选老师们的评语。这些老师有的已年近六旬,30多年坚守讲台;有的是海归人才,满怀教育使命给本科生讲课;有的以科研反哺教学,培养了多位学术新星……

百万元重奖优秀一线教师的“永平奖”,已成为求是园中的风尚,更是全国高校中激励一线教师的响亮品牌。

浙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教授至今仍记起2012年自己获得首届“永平奖教金”时的情景:他在颁奖词的背景声中缓步走向舞台中央,向全场师生深深鞠躬,台下掌声雷动。

尽管长期在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担任行政职务、从事多个科研项目研究,郁建兴仍然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每年达300余课时。郁建兴说:“上课是老师和学生的一场约会。为人师者,应该对课堂充满期盼,每堂课都要表现出最佳状态。”

2015年,第3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浙大教师致以节日祝贺,提出殷切期望。谆谆教诲,浙大人铭记在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老师们精心育人,源源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细数历届“永平奖教金”获奖者,人们看到了一组高素质教师的群像。

十余年来,浙大坚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引进和培育并重。学校围绕育人统筹实施学术大师汇聚等人才计划,精准引育图灵奖得主、院士、文科资深教授等。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层次人才数量翻番,院士人数增加了50%。

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

人工智能是当前的热门领域。我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蓬勃发展,但基础研究薄弱、缺少高水平创新人才,成为亟待补齐的短板。2018年,教育部在浙大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同意并支持浙大牵头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今年春天,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浙江大学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个,分别为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同时,今年浙江大学将在竺可桢学院新设图灵班。

为什么是浙大?人工智能与浙江大学的渊源可谓深厚。1978年,浙江大学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1982年7月30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室成立;1987年人工智能研究室升格为人工智能研究所。经过数十年发展,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的科研方面成果显著(如跨媒体智能、大数据智能、文物复原与保护、脑机接口、增强现实等),积累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提供了厚实的师资保障。

学科交叉,校企协同,计算机、统计、数学、医学、人文社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力量充分汇聚……应中国未来发展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是浙大传统优势学科。正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做博士后工作的王冠云,本科就读于浙大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他和同学们在大三时要修一门“信息产品设计”课程。王冠云说,“人工智能+设计”是当前市场迫切需要的技术支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商发现,浙大提供了丰富而高质量的人才供应。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快速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利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并开拓人工智能新边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同学们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学习智能决策与机器人、统计机器学习、智能感知与语言以及可视交互与设计四个方向的模块课程,以适应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为说:“浙江大学在设计学和可视计算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希望在人才培养环节设置这些交叉融合的课程,让同学们不仅掌握基本技能,也能为后续深造选择研究方向打牢基础。”

近年来,浙大先后启动“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和“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努力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实现基础学科的全面复兴。学校通过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优化专业结构的资源,建设了一批王牌专业,A类学科数、学科优秀率、“A+”学科数分居全国高校第一、第二、第三;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一,进入世界前100、50、万分之一的学科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二。

浙江大学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经过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第一步是到2020年左右,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排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二步是到2030年左右,学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第三步是到2050年左右,学校办学声誉获得世界公认,更多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整体实现建成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我们相信,这一蓝图将会变成美丽的现实。

猜你喜欢
浙大浙江大学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浙大,你是我永恒的南极星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Perspective of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超学科”来啦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大学生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