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白帆
摘要:武术传播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起源于民间生活的中华武术,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民俗文化在武术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包括节日民俗、民族服饰、民风武德等,都可以与武术融为一体,有效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民俗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从本质上影响到武术的传播和传承。为了深入探究武术传播的价值,必须要结合民俗文化因素,才能推动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俗文化;武术;传播;节日;民族服饰;武德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0-0008-02
武术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系统,其文化传播是与武术技能普及同时进行的,从这一点来看,民俗文化与武术传播在本质上是契合的,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促进武术的发扬光大。自古以来,民俗文化对武术传播就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商周的武舞,就是民间流行的带有武术动作的舞蹈,而两晋的武术养生,更是提高了武术健体养身的内涵,唐朝以后的武举制,使武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练武之人也有机会加官进爵、为国争光。事实上无论哪一朝代的武术传播,都与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 民俗文化在武术传播中的地位
民俗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理念和行为方式,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民俗文化的精髓和仪式一般都不会改变,有着极强的传承性。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地域性较强的民风等。民俗文化在武术传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1 节日民俗在武术传播中的地位
我国的传统节日多姿多彩,含有极为丰富的内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形成一个传统节日,通常需要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凝聚着老百姓的风俗习惯。我国的早期节日是与禁忌、崇拜、祭祀相关的,有一定的神话色彩,通常会带有一个传奇故事。例如“年”就是远古时期一种生活在海底野兽,比大象大,比老虎凶,专门吃人,一次就要吃几十个,每到除夕就会爬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了赶走凶兽,人们发明了爆竹,用火光和炸响让凶兽落荒而逃,由此形成了“爆竹声声迎春节”的过年风俗。有些节日的产生还与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相关。
我国的节日民俗与武术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些民族节日中,通常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舞狮大赛、摔跤比赛、赛龙舟、舞龙表演、比武打擂等,以表达庆祝节日的喜悦心情,或者举行拜祭神灵的传统仪式,但其本质是为了增加节日的热闹气氛,娱悦人们的耳目,改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加深亲情、友情、乡情。许多重大节日都会出现老少共聚的盛况,参与者众多,面对这种情况,仅仅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组织,有较大的难度,且會违背节日的初衷,因为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人民群众一种自发的活动。
1.2 民族服饰在武术传播中的地位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色展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外在形象、内在精神、自然色彩、人际交往的追求[1]。而武术文化也非常注重服饰选择,这与民俗文化异曲同工,两者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对于武术服饰来说,既代表着深远的文化意蕴,也有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从历史渊源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民俗文化都对武术服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天人合一,天代表这广阔的福地、不屈的意志、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神圣的境界。庄子曾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以说,无论哪朝哪代,天人合一都是世人公认的风俗理念,受此影响,古人的服饰文化就非常推崇宽大为美的理念,武术服饰也大致相同,并流传至今。例如太极拳、八卦掌等武术的练习者,都会身着较为宽松的服饰,有些甚至连腰带都不束,以凸显出宽大之美。人们在练武时既需要凝聚精气,也需要舒展动作,宽松服饰不会对这些造成阻碍。当武术招式出手时,两只手臂的抡转舞动,会形成巨大的袖风,气势浑厚,而随着步法的跟进,灯笼裤也会开始伸展飘动,显现出同样的气势。
1.3 民风武德在武术传播中的地位
武德起源于民风,与传统道德、社会公德息息相关。民风武德在武术传播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遵循武德的武术,通常也不会有传播的价值。我国民俗文化的精粹强调和为贵,和谐一直是我国社会最理想的原则。武术虽然有较强的对抗性,但其本质是强身健体。和为贵的理念在武术文化中传承了千年,与民俗文化同发展,共进步。和是武德的根本,尊重长辈、切磋有礼、得饶人处且饶人,都是和在武术中的具体展现,也反映出武德与民间道德的一脉相承[2]。和代表着和气、和睦、和平,是一种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本质标记,同时也是推动武德发展的理论依据。从民间生活来看,秩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仅仅依靠制度去维持生活秩序,是一种硬措施,而以和为贵的生活方式,则是一种软措施,能够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给予时代进步更广阔的发展契机。武术同样离不开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武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不断追求和谐。所以在武术传播和完善的进程中,不但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战技术,还有一套来自于民风的武德体系。
2 民俗文化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文化传播是维持其生命力的重要举措,武术传播的实质就是武术文化的传播。由于民俗文化具备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在其影响下,武术传播也有着地域性。例如古代武风较盛的地区是河南与山东,河南古称中原、中州,山东古称齐鲁,有着赫赫有名的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对武术在当地的传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下面以齐鲁文化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例,论述其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2.1 人文环境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一是历史文化。在文化论中,公认的观点是文化需要刺激,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历史文化也从实践证明了这一观点。如果民族是单一的,人们接受的文化是相同的,则文化的发展动力较弱。而多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吸收更多的文化“营养”,则文化的发展力就会更强。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齐鲁文化就开始发展壮大,由于该地区人口聚集,交通畅通,长期以来都是各民族文化的汇集中心,其中就包括形式多样的武术文化,众多的武术拳种在当地汇聚、流传,逐步向全国各地辐射。
二是民族文化。从广义上看,民俗文化属于民族文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高度统一的,都是构成人文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适宜人类生息和发展,是我国文化发达之地。鲁人非常讲究道德,推崇秩序,重承诺,守信用,一诺千金,而且民风也非常礼让谦逊。相对而言,齐鲁人刚直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形意拳、通背拳、八卦掌等武术派系上,招式簡练、朴实,动作大方、舒展,对战时的动与静较为分明,且追求整体性的协调,这跟齐鲁文化及当地的民俗习性较为吻合。
三是宗教文化。齐鲁大地是我国佛教、道教、儒教的集聚地,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同时也折射出当地民俗习性的特殊性,成为齐鲁人文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著名的少林拳就深受佛教的影响,强调朴实无华、刚中有柔,而形意拳受道教的影响较大,强调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内劲的威力很大。齐鲁大地的佛、道两教鼎盛,所以少林拳、形意拳在该地区的传播极为广泛。此外,齐鲁大地还是孔孟儒学的诞生之处,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博大恢弘。儒家非常推崇德,认为可以德化天下,甚至将德看成国家统治的根本[3]。圣人孔子一生致力于德的发扬,其中就包含了信和义,该思想对武术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信指的是信用,不能对他人失信是道德的基本原则,学武之人讲究一诺千金,就是受到信的深刻影响,这在武林中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当宗教文化融入民俗文化,对武术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2.2 自然环境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民俗文化的发展既包括人文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自然环境则是滋养文化的基础。人们为了生存,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这些跟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除了使用双手和工具获取食物之外,对自然环境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例如水源、森林、地势、气候等,都要适合人类的发展。齐鲁大地就有着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但适合人类生存,还适合人们练习武艺,这对于武术传播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3 结语
民俗文化在武术传播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且深刻影响到武术的发扬光大。民俗与武术息息相关,武术传播需要吸纳更多的练习者,当武术融入民俗文化,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武术锻炼的形式,可以说,民俗文化是武术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华武术起源于民间生活,在其传播与完善的进程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当地的风俗习性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如果要更深入地研究武术内涵,探究武术的传播价值,民俗文化是必须要结合的因素,站在民俗角度推广武术,既接地气,又能有效推动武术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邵小华.试论中国服饰文化的符号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5(07):150-153.
[2]龚正伟,石华毕.中华武术武德的源起及基本精神[J].伦理学研究,2013(06):120-124.
[3]金小燕.德性伦理视阈下儒家修德的哲学探究[J].学术交流,2016(05):17-22.
(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