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庆国
摘 要:城市化进程加快,公路建设也相应迅速发展,交通噪声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愈发显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加剧,公路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被引以重视。研究和防治城市交通噪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公路交通噪声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降噪措施。
关键词:交通降噪;防治措施;声屏障;隔声窗
一、引言
交通噪声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治理。先进公路交通降噪较有效措施主要有开发研制低噪声车辆、低噪声路面、合理选线和规划布局、绿化带、声屏障降噪、隔声门窗等。
二、控制公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
(一)低噪声车辆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矛盾,为缓解这些矛盾,政府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我国现有的公共汽车的噪声是88~91dB,高于低噪声重型车85dB的指标。而电动公共汽车的噪声比一般内燃机公共汽车噪声低10~12dB,應倡导将电动公共汽车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1]。
(二)低噪声路面
汽车噪声主要由发动机噪声,进、排气噪声,进气噪声,轮胎噪声等组成。当机动车辆车速大于50km/h轮胎噪声成为主要的汽车噪声,由于轮胎表面花纹与路面相互作用,当轮胎在路面滚动时空气体积流的往返运动形成单极子噪声源,同时产生轮框振动噪声。修筑低噪声路面是交通降噪的有效途径。低噪声路面是指通过铺设在路面上孔隙率为l5%~ 25%的沥青混合料中的孔隙结构来影响轮胎花纹和路面洞穴中的空气的压缩与喷排,从而减弱车辆噪声,可降噪3~8dB[2]。新型低噪声路面降噪效果显著,既不影响城市景观又不需要改变城市现有构筑物,可以明显改善公路交通周边声环境。
(三)声屏障
声屏障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公路降噪方式,是在声源与接收点之间设置的障板,阻断声波的直接传播,以降低噪声。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声屏障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也相继建造声屏障,且发展速度快。
1.声屏障发展
大多数公路沿线修建降噪设施的土地和空间可利用性大,因此声屏障结构及形式类型多样。从结构上区分主要有砌块结构、板型结构、生物类型结构、轻型简易结构和复合板结构。
我国声屏障的结构主要为金属复合板结构、砌块结构;其类型目前有直壁型、薄屏式、折壁型。缘于公路用地资源紧张,所以能建设声屏障的空间较小,市场供应类型较少,技术不成熟,若厂家定制会大幅度提高造价,因而声屏障结构类型较为单一。
2.T型道路声屏障
许多公路声屏障的长度、厚度、宽度均已标准化,直壁式为常用形式。为减少现场作业,便于工厂标准快速化生产,因此广泛应用标准化的金属结构声屏障。声屏障被插入H 形钢支架上,吸声表面通常做成面向道路一侧。对于机动车车流量大的交通干道,简单的直壁式声屏障尚不能起到保护干道附近声环境的作用,因此为改善屏障的降噪效果,需将屏障的顶端按一定角度折向道路内侧。试验结果表明,此种情况下较等高普通吸声屏障高可有效减少5dB以上的噪声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降噪性能与声屏障高度的矛盾[3]。
3.隧道式声屏障
城市交通干道两侧的高层建筑物形成了城市“峡谷”。研究表明,相对于单侧屏障,平行“峡谷”中由于声反射而使该区的声压级有所升高。此时,利用一般的声屏障来控制交通噪声向窗户处的辐射较为困难。因此,掩蔽式声屏障应运而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典型例子,又称隧道式声屏障,造价高,在日本等外国都已采用,国内少部分轨道交通也采用此种声屏障,如武汉市虹景立交,为了采光,顶部常用透明材料或设置采光罩[4]。
4.隔声通风窗
隔声通风窗是声波入射到玻璃界面上产生反射以达到阻挡噪声进入房间实现降噪效果。隔声窗通常采用双层或多层玻璃制造,其隔声量根据玻璃厚度的不同可达到27~30dB,可有效降低户外噪声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
三、其他噪声的防治
环境噪声的来源一般分为交通噪声、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四种。有许多方法都值得借鉴利用在交通降噪方面,比如鸟巢的内部结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消声问题。场内良好的吸声材料和声学效果,使现场的嘈杂声音消匿,使运动员和观众清晰听到场内广播。鸟巢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能有效实现声学吊顶作用,配合设置在钢结构构件上的一些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鸟巢内部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了0.6,观众坐在任何角落都能完全清晰地收听到场内广播。由此启发,是否可在高架桥上安装一些消声材料,以实现交通降噪效果。虽此方案仍然有待论证,但也给降低交通噪声指出了一条新的研究方向。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环保问题得以愈发受到重视,人们广泛接受“绿色交通”这个新型交通概念,通过建设可以解决交通扰民问题的设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手段。“绿色交通”不仅是提倡使用公共交通,还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叶飞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控制探讨[J].学术交流,2005(2):12~13.
[2] 姚成.我国公路交通环境降噪方法的理论和应用[J].环境工程,1999,17(6):39~42.
[3] William Bowlby. Traffic Barrier in United States[J]. Inter noise,1980(4):575.
[4] Kurze U J,Anderson G S. Sound Attenuation by Barrier[J]. Applied Acoustics,1971(4):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