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群
摘 要:文章从中职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中职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这些教学成果经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解题切入法
我曾经观察过我的艺术家同事制作玉器,他首先做的是仔细地揣摩手中的这块材料,思考如何依据它的形状、纹理,巧妙地顺势而为。他告诉我:想法成熟后,在那里下第一刀至关重要。下得好了,往往可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下得不好的话,会越做越不顺,最后的作品离自己心目中的样子相去甚远,令人沮丧。
听他说这番话,不由得让我联想起了我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不也是一种艺术吗?我们面对文本,也要事先思索钻研,反复地由浅到深,由此及彼,重点难点,拓展延伸。烂熟于心,成竹在胸后,才能最终站上讲台。而开课的第一环节犹如艺术家们给作品下的第一刀,也是至关重要的。切入得好,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在不自不觉中配合你的教学,任由你牵引着走进课堂,走进课本。果然艺术都是相通的。
我们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学习习惯也没得到很好的养成。这些都迫使中职语文老师耗费更多的精力,去探索研究如何在上课之初,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快速地了解课文的大意,顺利地进入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此外,中职语文课本的选文,也都是一些文理兼美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内涵丰富,但文人创作自古以来都讲究 “文贵曲,忌直白”,所以这些文章在表达上比较含蓄。学生学起来就有了理解上的障碍,感觉这些课文就像一座座迷宫,字都认得就是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找到了打开这座座迷宫的钥匙,那就是紧紧抓住上课的第一环节——解题切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解题方法,把最重要的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直白浅显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使学习能事半功倍。
方法一:游戏法。
鲁迅的杂文 《拿来主义》,是一篇讲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文章。他用比喻的方式来讲道理,比较含蓄。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我设计了一个游戏: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一大把笔,其中有漂亮的也有不起眼的,有新的也有旧的,然后问大家:“如果老师把这些笔送给你们,你要怎样才能拿到最好的?” 学生脱口而出:“让我自己来选。” 我说:“对,这就叫拿来主义——用同学们刚才的话来说,就是挑选、占有。当然,鲁迅说的拿来主义不是挑选一支笔这么简单的游戏。而是谈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也要运用自己的眼光去进行挑选。你们会怎么挑选?是挑好的?还是中等的?还是差的?答案不用我说了吧。而课文中是运用了比喻来区分这三者的。下面我们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这些比喻找出来”。这个游戏具体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接下来的教学就顺理成章地得以展开了。我留意到同学们关于这一课的课后作业和考试都完成得比较好,也观察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活学活用,常把“拿来主义”挂在嘴上。这说明游戏给他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们是真正的理解了。
方法二:问题导向法。
我上课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环节的训练,常常跟学生说:“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对它的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样,通过审题,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秘密。我们在审题时要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在讲《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时。我请同学们就文章的题目进行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我和学生一一分析甄别,最后大家一起归纳出几个问题:“山思考的是什么问题?”、“山是怎样思考的?”、“人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既然问题已经提出来了,接下来我给学生们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看哪组先找到。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听读课文,能按图索骥,迅速找到了答案,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导向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要不动声色地掌控课堂,引导学生的思路,关键之处要进行点拨启发,让他们自己将遗漏的问题找补齐全。比如“这个题目句子结构好像不完整啊,大家看看‘像’字前面是不是省略了主语啊?”学生立即反应过来。就这样一点一点地,问题越提越多,逐渐完整成型。这样的启发要做到点到为止,目的只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使思维往更深处流动,而不是越俎代庖。
做法三:实物展示法。
《南州六月荔枝册》这篇课文是高教出版社《语文》(基础版)下册中选录的一篇文章。我把它放在六月份荔枝开始上市的时候进行讲授。当我带着新鲜荔枝走进教室的时候,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我让他们仔细观察手中的荔枝,对照看课文来了解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了解说明文在表达上的要求。“片峰,龟裂片,缝合线,果肩,果顶”等一系列的专有名词,让他们明白了。科普说明文在语言运用上的要求;通过触摸——目视——品尝。理解了这篇文章按照“壳-色-形-大小-膜-肉-核”这样一种从外到内的说明顺序展开说明。启发学生们感知这种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让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就会觉得很顺畅。最后我告诫同学们:以后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要向他人介绍事物或事理时,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向别人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
做法四:讨论分析法。
《劝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有关学习的话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也是老生常谈的了。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时常耳提面命,但真正理解的有多少呢?果然,当我将问题“你们为什么要来这个学校学习”抛出来时,五花八门的答案就砸向了我。有人说是爸妈叫我来的;有人说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赚钱啊等等。好那大家来讨论一下:“学习为什么就能找到工作,就能赚钱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啊?”接着启发他们“比如说大家来到建筑工程学校之前,你们懂建筑吗?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想想两年半以后,你们走向社会时,可以拥有什么能力可以做什么呢?”经过师生的思考讨论,学生最终能形成答案:这篇文章论述学习的好处及意义就在于——增长知识,获得本领!然后我说:“你们的答案和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荀子不谋而合啊。他也是这个观点,但是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你找不到这句话。我们来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他写的这些跟他的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的分析探讨,通过追问方式牵引着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且提纲挈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内容,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开展做好了铺垫。
“文无定法”,解题切入课文的方法也是种类繁多、各有千秋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老师在设计解题方法时要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一方面要扣紧文本,深耕課文,找到课文肌理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契机破局;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学情及学生学习心理,设计的问题要能触及学生,产生共情,唤起他们的情感认同。这才是解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参考资料:
1、 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
2、 倪文锦,《语文教学参考书》(基础模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