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本阅读教学反思及应对策略

2019-09-10 07:22孙成钢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1期
关键词:孔乙己文本教材

孙成钢

摘要: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课程改革已有十多年,课堂教学中“这个文本是什么”的教学思路并未改变,让学生真正形成“这个文本对我意味着什么”的思路,就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的过程,从导入创新、对话意识、调动思维和深度探究四个方面做好应对策略,让语文课堂教學真正行之有效。

关键词:教材文本阅读教学反思应对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形象而又通俗地给阅读教学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同时,不能局限于书面文字,通过阅读鉴赏,全面审视和把握作品,品位和体悟作品的深层意义和情感,使读者和作者心灵相通,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文本带来的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本材料都是极具思想魅力和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学生接受正确的阅读鉴赏教学,能够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审美探究能力的目的。重视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石,课堂教学的策略必不可少。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1.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阅读教学变成机械刻板的知识传播。

2.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态度,忽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旁观者。

3.教师在课堂上重自己精读精讲,轻学生速读浏览;重自读自讲,轻学生自我思考。

4.阅读教学成了“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质疑、提出观点的机会少。

以上表现其实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教学方式。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反思,“这个文本是什么”与“这个文本对我意味着什么”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前一个问题是一种判断和解释,从方法上来说,是一种灌输和接受,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说,隐含着答案是唯一的,是有标准答案的。而后一个问题是一种阅读者的自我审视和观照,是从阅读需求和目的出发的自觉阅读姿态。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说,尊重阅读者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感悟,是一种多元解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二、教材文本阅读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1.导入新课要有创意。一篇课文的开头导入语要做到新颖、简洁、精彩,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上《孔乙己》一文时,我通过设置问题和对比法导入课文,具体如下: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创作的作品时,说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这一篇?鲁迅先生把孔乙己刻画成怎样一个人,从而坦言说最喜欢这部作品呢?你能从阅读中提炼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吗?鲁迅先生是运用什么方法进行人物刻画的?又通过孔乙己的命运告诉我们什么?祥林嫂的命运让我们怒斥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为祥林嫂的死抱憾鸣不平,流下哀痛的泪水。而孔乙己的死,我们的感受很复杂,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仿佛他的死让我们的内心有一种刺痛,这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请大家细细咀嚼,深入领会,就可以获得解答。

新课导入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引导学生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分析人物等步骤,为学生课堂学习打通了道路。

课堂导入有新意,学生有兴趣,全身心地投入,思考问题,剖析文本,互相讨论,寻找答案,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2.教学过程有对话意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就是说,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说,对话都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应牢固树立对话意识。教师应善于利用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这里所说的“对话”应是学生参与的多方位的对话,教师充当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中的对话,主要体现为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理解、探究,以及观点、问题的阐释。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充当解题者,而应把握局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从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予以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文本阅读教学是在“对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和群体阐释文本的过程,是一种不断丰富文本内涵以及自我追求、自我反思、自我丰富、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实践的多元对话,真正实现了课堂文本阅读教与学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解读过程才能真正体现以教师的教为导,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语文教学境界。

3.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在课堂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意蕴丰富处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往往会使文本阅读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

如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时,我说:“这首诗给人很强的画面感,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浮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们打开思维的闸门,我整合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形成这样的画面:在江南某个小城,“我”撑着油纸伞,独自一人彷徨在细雨飘飞的巷子里,“我”的心情孤独寂寥,希望能在此邂逅一个长发飘逸的姑娘,果然“我”仿佛看见迎面走来如梦一般的她,也撑着油纸伞孤独地走着,徘徊着,满是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她从“我”身边飘过,“我”幽怨哀愁,她也是的,我们擦肩而过,她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只剩下“我”孤独彷徨地走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文学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所以教材文本阅读教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将阅读活动引向更深层次,学生才能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4.深度体验,探究拓展。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个性化理解,通过探究拓展,深度体验文本所蕴含的主旨,让学生能触摸到作品的灵魂。

在探究鲁迅先生《祝福》的主旨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要想理解本文的主旨,先要知道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请同学们探究一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祥林嫂是穷死的,由鲁四老爷家的短工说“还不是穷死的”可知;有的说祥林嫂靠要饭生活,又没地方住,在新年雪夜受冻挨饿而死的;有的说她绝望而死,她嫁的两任丈夫都死了,唯一的儿子也死了,鲁镇上没人理解和同情她,她也找不到工作,对生活彻底绝望了。听了学生们的发言,我鼓励了大家深入探究文本的学习方法,并肯定他们的探究都是理解主旨的一部分,然后再带领学生去总结主旨,效果很好。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个性体验,同时要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明确,通过步步引导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材文本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不断积累的必要手段。语文教师正确运用好以上应对策略,可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示,真正让教材中的文本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孔乙己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