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胜
摘要:
当下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对此,笔者在文中结合工作实践做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摒弃技术课、技巧课、表演课、考试课、自言自语课等五类课型,从教师、学科组和学校三个层面给出了工作建议。
关键词:课堂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
当下,由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督查与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乱办班、乱补课、乱使用教辅资料等现象大幅减少,课堂是教育教学主阵地的功能更加凸显,课堂教学也成了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需要深入课堂听课,每次听过课之后,都要给出评价意见,可评着评着,笔者不由深思:该把老师们往哪个方向引领?所以,每每听课之后,想得最多的还是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不同的课型如何区别评价,不同的授课教师如何差异化对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对上课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中,不一定有所提高,但至少观察的视角是多点位的,信息的来源是多层面的,感受的印象是不断叠加的,思考的程度是逐步加深的。
一、课堂应是学校管理的着眼点
通过大量听课后笔者发现:近年来,无论是在城乡学校,还是老中青年教师,整体的课堂教学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各种教师专业培训不断受到重视、加强,各种“同课异构”“送培送教”“优质课评比”“基本功大赛”“名师评选”“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频繁开展,特别是以“班班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推广应用和普及,丰富了课堂表现形式,增加了师生和生生课堂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数字鸿沟”,弥补了农村边远地区的资源“短板”,抬升了基础教育的“锅底”。关于这些正面的信息,经常见诸各种新闻媒体或报端,在此无须赘述。
笔者还发现: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和使用能力、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对学情的熟悉程度均差距巨大,甚至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施教的效果也相差甚远,同一个教师不同课时的教学效果同样存在较大差距……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下面简要作一剖析。
1.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和使用能力差距巨大。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只满足于把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点传递给学生,至于学生接受了多少,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远未达到“用教材教”“打通课内课外”的要求,更未达到教会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素养的目的。教师教学传统、因循守旧,学生完全被动学习,课堂气氛难免沉闷。目前,农村学校的很多教师都还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2.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差距巨大。有的教师能娴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展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加之教学手段多样化,自然为课堂增色不少;也有的教师坚持传统,墨守成规,始终远离教育信息化;还有的教师尽管信息技术能力较强,但认为技术至上,背离了“学科优先”的教学原则,抛弃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导致表面上“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实际上是浅尝辄止,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不尽如人意。这三类教师在多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区别只是所占比例不尽相同。
3.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差距巨大。教师做的都是良心活,加上教育成效显示的滞后性,所以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可以花一周时间备一节课去上,可以花一天时间备一节课去上,可以花一小时备一节课去上,有的人甚至不备课也可以上。准备的充分性不同,教出来的效果虽不会完全成正比,但肯定也会不一样。所以,教师的工作,既有显性的(如在校上课、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等),也有隐性的(如在家查阅资料、备课等),显性的工作学校好监管,隐性的工作就全凭个人自觉了。经常听到有人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作态度远比教学能力重要。因为存在教师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所以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4.教师对学情的熟悉程度差距巨大。有的教师接手一个班后,最多一个月时间,就能熟识班上每个学生,课堂提问时,张口就能叫出学生姓名,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也有的教师都快教满三年了,在课堂提问时,仍然是:“请XX行XX排那位同学回答一下。”试问:你连学生的姓名都叫不出,如何知道他(她)的学习情况?如何有针对性地施教?要想学生敬重你,你首先要值得学生敬重。
5.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施教的结果差距巨大。这一点比较好理解。由于教师个体教学水平、工作态度的差异性,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班级学生,由不同教师来执教,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效果也肯定是不相同的,所以才会有“择校”“择班”现象的产生,才会对名师趋之若鹜。
6.同一个教师不同课时的教学效果也存在差距。这一点让人不太容易理解,其实细想也好明白。有的教师教学严谨,坚持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也有的教师(年轻教师偏多)属于“运动型”的,每每遇到课堂教学比赛、展示课、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公开课之类的,就会兴奋起来,全力以赴,精心准备,调动全部感官,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可要是回归日常教学,往往水准大为下降。所以,教师中经常有议论:“上公开课好的教师,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这也是由事实依据支撑所得出的判断。
总之,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后就造成了教师个体间的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学校间的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区域间的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差距巨大。
二、课堂教学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着力点
听課也好,平时的评课和磨课也罢,目的还是上好课,不然意义都不大。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判断,课堂教学水平已成为现阶段制约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不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已进入发展“高原期”,如果不寻求突破,想再提升一点点,都将会变得很困难。
学校在经过长时间的规范管理之后,有效运行机制已经建立,“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各环节得以顺利开展,教学常规管理和评价已成常态,教师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大发挥。在此基础上要想再提高,下一步就要着力发掘教师的内在潜能。
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呈现精彩?不同的学科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课型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笔者认为,可参照“负面清单”的设计思路,画出基本红线,不管什么课堂,都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课型:
1.技术课。教师不能不用,但也不能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不少教师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电子白板,不是辅助教学,而是占据课堂,甚至全程播放,若照此下去,教师的工作是否可以都由设备取代?显然不可以,因为教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再先进的设备也只能是为我所用,否则就是教师的缺位。
2.技巧课。不少很优秀的教师,积极上进,大量观看名师上课视频,还包括一些获奖课例等,但往往重视在教学细节上模仿和借鉴,有小技巧而无大视野,有小精彩而无大境界。若不注重自身的积累和修炼,长此以往,也难成气候。
3.表演课。不少公开课都有表演的痕迹,这主要是表层磨课的结果。一切都事先进行预设,课堂被无形的手主导或主宰,师生皆为道具,都在逢场作戏,表面自主合作探究样样都有,甚至各环节推进如行云流水,但一切皆浅尝辄止,这样的课可以复制,但经不起推敲。
4.考试课。不少毕业班老师上课,张口考纲,闭口考题,踩着考点走路,这种课或许更适合在补习班或校外培训机构去上,短期效益明显,因为针对传统考试提分快,大有市场,才会大行其道,倍受一些专家推崇,甚至甚嚣尘上,以正道自居。殊不知,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教学不能为了分数。如此本末倒置,消磨了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有违教育初衷。
5.自言自语课。有的教师上课,目中无人,胸中无纲,只顾自说自话,语调也毫无抑扬顿挫可言,完全不顾学生感受,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就连在教室听课的教师,也不知所云,更何况学生?
课到底该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这些问题会一直困扰着有思想的教师。要对学生眼前和长远负责,要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要让专家少指手画脚,还要让学校领导同事不挑剔诟病,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国基础教育界的优秀代表于漪老师,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就主张:“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數、手中有法。”希望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能给一线老师们多一些有益的启示。
结合不少学校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经验,笔者在这里给出以下一些参考建议:
1.教师层面。每一位教师都要凭良心做事,坚持“不误人子弟”的底线思维,端正工作态度,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在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要相信“艺多不压身”。
2.学科组(教研组)层面。进入信息时代后,教师“单打独斗”已经显得势单力薄,要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在网络教研、集体备课、团队磨课、平台交流、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别有洞天,也大有可为。
3.学校层面。要能调动最广泛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要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每一位老师都能专注于教学、深耕于课堂;在校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以上好每一节课为责、为荣。诚如此,何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提高?
只有每节课都认真准备了,才有上好课的可能;只有每节课都上好了,才有打造高效课堂的可能;只有每个教师的课都上好了,才有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可能;只有每个学校的质量都提高了,才有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可能。
所以说,要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主抓课堂教学,且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除此之外,别无良方,也无任何捷径可走。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文质,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