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辉
摘要:课外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延伸。我们要在教学中破除课堂教学唯一论,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通过课外实践让学生和地理教学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把握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合作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实践科学性有效性
一、充分认识地理课外实践课的功能
(一)激发兴趣的功能
地理课外实践课更加接地气,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为学生开展实操性练习创造更多机会。课外实践凭借观察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调查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发现其妙无穷的地理规律,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弥补课堂不足的功能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利用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但是无法取代课外实践的作用。学生通过亲眼观测、亲手操作、亲自调查的课外实践活动,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立杆法测量学校经纬度,先讲解实验原理和计算方法,再分组完成实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和经纬度等知识,还可以培养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加强组员合作,升华师生和生生情感。
(三)培养实践能力的功能
地理实践能力包含观察能力、地理实操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我们不难发现,地理实践能力不仅贯穿于地理学科能力的各个层级,更是知识学习与知识创新的桥梁。所以教师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填补学生在地理实践能力上的短板,挖掘地理实践所拥有的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
一级能力 二级能力
A观察考察能力A1对地理事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B地理操作能力B1地理信息归纳、分析、处理能力
B2阅读、分析、应用地理图表的能力
C分析应用能力C1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思想来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C2预测地理过程、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能力
图1
(四)融入社会的功能
学校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场所。有些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合作,无法融入社会,价值得不到发挥。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作为社会人,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例如:通过调查活动,学生学会怎样独自面对各类人群,学会怎样友好、客观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会站在他人立场,多角度观察社会问题,进而可以全面详尽地分析错综复杂的人地关系。
(五)适应新高考的功能
沿海发达省份的地理新高考题型之中的地理实验题型和地理探究题型频繁出现,更加说明地理实践的重要性。例如:利用手表测定方位和经度实验、模拟温室效应实验、正午太阳高度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测量日影和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实验、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模拟冷暖锋实验等。为了适应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要求,加强地理实践势在必行。
二、明确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
明确实践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将预期目标融合进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步骤之中。
(一)知识层面目标
地理課外实践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每堂实践课都是以相应的地理知识为依托,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地理问题,从而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丰富、延伸地理课外知识的目的,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二)实践力层面目标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考察、调研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拥有的意志力与行动力。地理实践课将培养能力贯穿于活动全程,学生或观察,或调查,或讨论分析,或总结归纳,可以在抽丝剥茧的实践中培养地理实践力。
(三)思想层面目标
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社会和自然。亲近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情怀;关注时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增加责任感;走近乡土,可以增加热爱家乡的情感;调查环境和发展问题,可以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科学制定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方案
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方案,主要包括方案拟定的原则、时间的安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等。
(一)方案制定的原则
1.实践方法的科学性
地理实践方法主要包括户外考察、调查、实验等有效形式。地理实践的方法是多样的,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适合所有实践活动,而且地理事象和地理规律具有不同的特性,有的适合定性,有的适合定量,有的适合观察,有的适合测量,因此选择科学的实践方法十分重要。
2.实践活动的知识性
知识性指的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积累或多或少的地理知识。地理实践的本质是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实践操作。不能只重视形式和过程,而忽视课外实践本身的知识性。
3.实践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要选择贴近生活的实践内容,又要增加实践过程的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点。
4.实践过程的可操作性
实践过程的安排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能设置超出学生能力的实践过程,同时实践内容和对象要具有可观察性,或者可测量性,不能过于抽象,否则实践过程就难以进行,容易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自然地理部分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无论观察还是测量都无从下手,本身就没有可操作性。
(二)地理实践课的时间把握
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发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另外实践课的安排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的课外时间,实践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实践活动的效果。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河流的水文特征调查、旅游景观的观察等都具有时间性,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地理实践课的方案制定
根据实践课的内容,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方案,选定相应的实践地点,合理规划考察路线和时间,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小组分工,同时要提前准备好记录表等过程性材料,并对可能遇见的困难进行预判,并及时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
四、地理课外实践课的实施
教师的指导实施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是地理课外实践的核心。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外实践课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活动的方式
地理实践课活动方式主要有三种:集体活動、分组活动、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
集体活动是指全体同学参与某项实践活动。该方式有利于提高参与率,实现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整体提高。
分组活动是最重要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分组,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实践能力。例如,利用整体性的原理,考察研究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将学生分成气候组、地形组、植被组和土壤组,让各个小组分别调查分析,确定各个自然地理要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对于较为复杂的实践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地采用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分组活动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集体活动可以提高活动环节的参与率,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
(二)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活动的场所,可以是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甚至是野外,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的安全问题,例如交通事故、毒虫侵害、自然灾害等,所以教师在地理实践开展的全程,要做好实践课的安全保障,准备一些必需的救助物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要时刻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问题。合理的时间安排是提高实践活动效率和实现实践目标的保证。既要高效省时,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充分施展个体的自主性,捕捉现象,度量数据,剖析问题,讨论疑问,总结规律,进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践内容。
3.小组成员的搭配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不同的环节、步骤和内容。每个小组都要相应地设置至少一个带头人,增强小组的团结和合作意识,领导小组高效地完成任务。
(三)实践内容的开展
实践课内容的有序开展是课前准备的落脚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辅助监督,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纠正错误和走出误区,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总结性材料。
总之,地理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要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地理实践课的功能和价值,并且设定科学的地理实践目标,重视课外实践课的设计、每个环节的具体落实,方可充分实现地理实践课的科学性,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先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周益新.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M】.北京:龙门书局,2003.
【3】林智中.寻找平衡点——香港地理课程发展的经验【J】.地理教育,2007(05).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