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不仅要立足时代、面向世界,而且要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指导学生的人文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有助于激发寻根意识,认识民族自身;第二,有助于启发智慧,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国情;第三,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教育研究所构建了课程教学体系、环境育人体系、教育实践体系等三维体系共济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为高职院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寻根;启智;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073-03
Abstract: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outstanding advan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our deepest cultural soft pow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not only base on the times and face the world, but also fully absorb the esse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guide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it helps to stimulate the sense of seeking roo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 itself; Secondly, it helps to inspire wisdom and gain a more accurat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Thirdly, it will help to enhance cultural literacy and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Institute of Sinology Education of the Marxist College of our school has established a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 Thought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such as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ystem,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system. It has played a very good role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root-seeking; enlighten; illustrative virtu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②。”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当代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发展前景广阔,但一些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中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的偏差,因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的高职院校,不仅要立足时代、面向世界,而且要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沃壤之中,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指导高职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从而在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化成中,实现学生道德、人格和技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目的。
当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强,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如何站稳脚跟,个人如何做一个有根、有灵魂、有担当的爱国者?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更好地认清国情?在全球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今天,当物欲充斥人心、当“浮躁”已成为时代的“关键词”,如何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以“明明德”为旨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含有的健康的、有益的资源正好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以弥补现行教育的不足。
一、有助于激发寻根意识,认识民族自身
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④这个“根”与“魂”表现于中华民族人民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便是所谓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四个方面。“天人合一”一方面指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另一方面指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可以通过努力在人伦日常中修身养性、进德修业以达到神圣,从而实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以和为贵”是指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求大同求小异,以保持个体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家族乃至国家的繁荣昌盛。“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强烈激励着每一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同时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以整体利益的和谐为己任。“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人生智慧都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这一民族精神的体现;“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激励人们为了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人民福祉而奋发向上、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是“刚健有为”这一民族精神的体现。
高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牢牢把握作为我们民族文化“根”与“魂”的民族精神。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这一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如此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原因,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也才能培养强烈深厚的爱国情怀,培养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自觉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接力奋斗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做失根的兰花,外黄里白的“香蕉人”(外表是中国人,但思想已西化的人),两头倒的墙头草,而要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即在很好地认识民族自身、把握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做一个有崇高远大的理想、有强烈深厚的爱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爱国职业人,甚至成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大国工匠,逐梦新时代。
二、有助于启发智慧,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当前国情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提速,高职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就无法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高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识。有鉴于此,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立足于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即国情来展开。只有运用充分的智慧切实认清我们的国情,并付之以行动,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文化的历史,高职学生要着重了解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把握儒、释、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核心精神。例如,孔孟荀、老庄思想为什么历经千年依然值得研究?这其中超越时空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启示又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国学经典,并結合当代社会和自身实际来进行思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还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还要了解文化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我们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正如十九大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社会及文化发生了最为激烈、最为深刻的转型,农业文化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经济一体化等等。但更大的挑战还是在意义层面上,信仰危机、精神失落、道德滑坡、拜金主义、工具理性至上等问题逐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要吸收儒、释、道家思想的精髓用以指导现代生活,同时也要鉴别、剔除其带来的因袭的重负。我们要充分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坚决抵制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上,实现如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更好地激发广大学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不懈努力奋斗。
三、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继承弘扬传统
我校一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培养德能兼备的学生,但由于高职院校多为专科层次,学制短、课程多,很难像普通高校那样安排出那么多的人文课程,学生又具有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希望在习得一技之长后,获得好的待遇。在这样的情形下,部分学生难免会忽视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他们最为担忧的是学业、名利等,而忽视了道德、人格等内在需求;忧的是自己怎样过好小日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奉献与合作精神,更遑论家国情怀;忧的是怎样迅速有成就,而非坐得住冷板凳,潜下心来、安下心来、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基础打扎实。因此,我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如何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克服急功近利、狭隘短视、工具理性等弊病,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得到很好地改善,使学生成为有精神教养、博雅谦和、自觉担当精神的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全球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种文明自然要求能够满足其生产方式需要的工具性的人。现在的高校就是直接为该文明培养人才的基地,因此它培养的是如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所说的“单面人”的工具性人才,而这一点在职业院校尤为突出。然而,儒家念兹在兹的“君子不器”的理念则要求人成为各方面都综合发展的和谐有机体。这一理念也与当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即德能兼备的人才。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应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⑥。古代君子不仅以“明明德”为旨归,发扬光辉而美好的品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君子也是精通诗歌、礼仪、音乐的多才多艺、文质彬彬的人。因此,高职学生应崇尚君子人格,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道德传统、人文精神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诗、词、曲、赋、琴、棋、书、画等艺术,修身养性,提升人文素养,使自己不被工具化、功利化、低俗化,努力使自己成为德能兼备的综合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认识自己。有智慧的人见贤思齐,不断反省,精进不已,不致疑惑,是谓“知者不惑”。人要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有智慧、有判断力去选择一辈子想要实现的理想。“我的志向是什么,追随心之所向还是妥协退让?我的性格和优缺点又是什么?”孔子说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还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⑧可见,孔子毕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让老者安逸、朋友信任、少年怀念他的礼乐文明社会。我们学生不仅要立定做人的志向,还要确立专业上的志向。如果暂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是什么,那就多看书、多请教师友、多比较,耐心倾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追随心之所向。但凡有卓越成就的人,一定是追隨心之所向,而且将心之所向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相结合的人。我校杰出校友,雕塑大师许鸿飞,党的十九大代表张丹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宪波等都是不忘初心的追梦者,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除了志向,我们同学还应了解自己的性格乃至优缺点。孔子说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⑩,孔子毕生好学、不拘泥固执、忧乐圆融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要心存敬畏,向孔子学习,乐以忘忧,智以解惑,“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走在不断存疑、不断解惑、不断提升自己的阳光大道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学生安身立命。安身立命是指学生如何能够恰如其分地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现代人之所以痛苦、迷茫、焦虑,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安顿好、建构起精神家园,没有树立起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高校学生亦不例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是没有可供我们选择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而是相当一部分学校把人才培养的重心倾向了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追求安身立命的“为己之学”,这种“为己之学”不是为了博取名利,而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为旨归。在《论语》中,孔子温和而坚定地说:“仁者不忧。” 仁德的人修养自己以安定百姓,经常乐观地看待未来。他又说:“君子忧道不忧贫。”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君子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可见,儒家的“为己之学”不急功近利,不狭隘短视,不只关心自己有所成就,而是在自己有所成就的基础上帮助他人通达,立人达人,造福社会。如此一来,浸润于儒家“为己之学”教化的学生就能拥有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就能保持身心和谐,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从而更好地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
有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我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教育研究所探索构建了课程教学体系、环境育人体系、教育实践体系等三维体系共济的高校“传统文化+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首先,初步形成课程教学体系。2017年与财贸学院合作,在2017级学生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共32学时,2学分。在教务处的大力推动下,在探索学分制改革的轻化工学院、食品学院等二级学院中开设公选课中的限选课《中国传统文化》课,自编教材并已投入使用;其次,在环境育人体系上,建立和运行立德树人网络资源平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并协办“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等;再次,在教育实践体系上,建成了广州校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练基地:国学课堂,同时建立了校外国学研习基地,成立了国学社这一学生社团并大力指导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三维共济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提升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知识学习的理论深度,加大了文化育人环境熏陶下的精神厚度,提升了知行合一实践体验的道德高度,进一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温度、懂生活、会工作、爱国家的大写的“人”,从而实现亲近圣贤、净化心灵、服务社会的目的,真正达到儒家所推崇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理想境界。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②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③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④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⑤论语·述而
⑥论语·泰伯
⑦论语·公冶长
⑧论语·阳货
⑨论语·述而
⑩论语·子罕
论语·子罕
论语·卫灵公
论语·里仁
论语·雍也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宽松,罗香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3]宋婕.国学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