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煦 于事文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利用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更清晰明确自己的就业优势及就业方向,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促进大学生良性就业的目的。
关键词: 融媒体;传媒大学生;良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政权的巩固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从过去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发展到现在的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融媒体时代的创新,除了理念上的创新之外,还有一系列模式创新。融媒体带来的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即“媒介之间的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艺术类学生,更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抓住融媒体时代下的机遇,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贡献出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一分力量。
我国大学毕业生基数大,大学生就业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学生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使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迅速增长。目前,就业市场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而根据某数据的调查显示,全国就业率低的专业排行前十有传媒艺术类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这几类专业和其他就业率低的专业更是被评为“毕业就失业”的高危专业。所以,作为传媒学子,更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特点来从我做起,从本校做起,力争改变这种现状,从而实现就业转型。
对此,我们开展了校园采访工作,对沈阳师范传媒类学生展开了调查,并在采访后认真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非常模糊,对相关的职业、行业也没有特别了解,更没有有效便捷的平台来咨询查找。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是上课睡觉、通宵打游戏、熬夜看剧、泡吧等,自己在学校的时间基本荒废,没有学到自己本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前途一片迷茫,这都会让以后的就业之路困难重重。有些同学不出早功,不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达到专业知识熟练,就业知识了解的程度,所以就会在就业的时候出现各种问题,最后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課题组分析出了以上状况后,立即着手开展后续工作,希望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给传媒大学生创造出应有的就业前景与空间。
项目组成员邀请已经毕业工作的师哥师姐们为在校大学生做经验介绍,他们分别来自省市级电视台、高知名度的配音工坊、报社、媒体公司等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就业优势的单位,能够真正做到真实、可发展、再传播地实现就业,定期在学校开展名为“引航风向标”的沙龙活动,使人物与活动相结合,实现最好的就业指导效果。师哥师姐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着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分享了他们在大学收获的经验,并勉励大家珍惜大学时光,多参加活动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并为我们指出了今后前进的方向。
除此以外,项目组还聘请了传媒领域相关就业导师,开办讲座传授知识。在课堂上老师用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为同学们讲述了当下的就业形势,传媒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自己曾经的就业经历,进一步将就业的新理念传达给广大同学,使就业理论与实际又一次紧密地贴合起来。同学们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就业科普课”,并进一步地了解了人才招聘市场的潜在价值,分析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此项目的开展,沈阳师范大学传媒艺术系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也更愿意放下手机和陋习,为了自己的未来去奋斗,先吃苦后享受成了传媒大学生的正确信念。研究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艺术类学生如何良性就业项目,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寻找工作,选择自己的兴趣完成就业。项目组希望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进而希望推广到全国高校,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率,让大学生们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融媒体时代下传媒学子良性就业研究》【项目编号:W(B)2018160】研究成果。
(迟煦,1981年生,男,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传媒艺术系主任,讲师。于事文,1998年生,女,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传媒艺术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