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荣
1968年,我从灰埠中学毕业后,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到灰埠公社林场插队落户,成为林场的新型农民。
到林场的第一天,林场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党支部书记严汉武指着我说:“光伢子,你又矮又瘦,干脆去放牛吧。”就这样,我成了灰埠林场的知青放牛娃。
当天下午,我与之前养牛的百伢子进行了交接班。牛栏紧靠猪场,共有14头耕牛。为做好耕牛的饲养工作,我拜养猪场的黄师傅为师,黄师傅告诉我:“养牛没有诀窍,只要栏干食又饱。”在此后一年多的养牛工作中,我都谨遵黄师傅的这句话。
冬天,我早上给牛喂完水,就将牛系在牛舍旁的树下,将米糠、水、少许盐放进木盆,均匀搅拌后喂牛,然后到牛栏捡牛粪、垫稻草。上午,牛群懒洋洋地睡在树下晒太阳,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下午5点,我到牛栏挂好早稻草,撒些晒干的花生秸秆,再喂牛喝水,把牛牵进栏系好,一天的养牛工作基本完成。
在养护耕牛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牛身上长了寄生虫,有的牛身上沾满了泥巴,既不卫生,又影响牛的生长。在得到严书记的同意后,我买来了梳子、刷子,对牛逐头进行梳理,清除了牛身上的寄生虫和污染物。
经过一个冬天的喂养,牛群吃得饱,睡得好,无劳役,头头膘肥体壮,毛色光亮。我的工作得到林场干部职工的肯定。年终,我被评为林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农口组织的宣讲团,到各单位介绍养牛的先进经验。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狮子岭上的草又绿又嫩。早上,牛栏门一打开,这群很久没有吃过青草的牛就拼命地往狮子岭上跑去,上山之后又一鼓作气直接奔向狮子岭下的锦惠渠边,它们似乎知道那里青草又多又嫩,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3个多小时过去了,一头头肚子吃得圆鼓鼓的牛被我赶回树下。我系好牛绳,跑到食堂一看,早就过了早饭时间,我只好吃剩菜冷饭填饱肚子。
6月的一天,放完牛后,我正在洗衣服,黄师傅大声喊道:“光伢子,快过来,有只牛婆要生崽了。”听见喊声我赶快跑过去,原来是母牛“缺鼻子”要生产了,我從牛栏里抱来一捆稻草放在母牛的屁股下,小牛很快顺利地生下来了,母牛赶紧用舌头去舔小牛身上的分泌物,一会儿,毛色光亮的小牛崽子跌跌撞撞地站在母牛旁。这是那年的第二头小牛崽,这样一来,林场有16头牛了!
夏天到了,林场组织干部职工挑光牛栏粪。我及时将牛栏内残留的牛粪清扫干净,用水冲洗,同时用砖块、细沙填平凹凸不平的地面,撒了石灰消毒,整个牛舍面貌焕然一新。
春夏两季,耕牛以放养为主,早上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除狮子岭外,周边塔前、黄家、陈家等村的山场都是放养范围。此外,牛的夜宿我也分别对待,天晴时,公牛、黄牛系在树下,母牛、小牛则关进牛栏。在我的精心养护下,这些耕牛头头体壮力大。我的养牛工作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1970年元旦,我参加了灰埠公社组织的文艺会演,被选调到灰埠公社文艺宣传队。从此,我告别了林场的养牛工作,走向人生的另一个舞台。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与耕牛相伴的快乐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