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建设的主旋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针对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生源竞争力不强、学科专业设置趋于同质化、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与地方发展联系不紧密等现实问题,笔者提出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学科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群以及锻造一流师资队伍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路径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前进方向。通过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的差别化发展,从而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将会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在“双一流”背景下稳步提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指1999年以来,“在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专科院校通过合并升格、重组或独立升格而组建的,分布于各地级城市并受省(直辖市)、市地方政府部门管辖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从升本方式来看,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分为独立升本以及合并升本两种类型。从管理体制方面来看,都属于省、市共建院校。但有所不同的是,一部分院校是以“省管为主”,其学校建设与办学经费以省级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仍给予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部分院校则是以“市管为主”,学校建设与办学经费来源于市级地方政府。
(一)“双一流”建设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外部发展创设了平等竞争机会
“双一流”建设不同于“985”“211”工程建设,其影响范围波及到我国所有高等院校。无论是地方的老牌本科院校还是新建本科院校,甚至是专科院校都可以参与到“双一流”建设中来。这对于正处于老牌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的夹缝中寻求生存、求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另外,《总体方案》还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一个周期”,打破了高校评比终身制的原则,给予每一个院校公平竞争的权利。在财政方面,国家采用“强化绩效、动态支持”的方式,扶优、扶强、扶特,将资金重点向办学水平高、具有鲜明特色的院校倾斜。只要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提升,在办学特色方面不断凸显,就会获得国家持续、长久的资金支持。
(二)“双一流”建设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内部发展创造了自由发展空间
《总体方案》指出:要“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大学章程是大学自治的宣言,相当于大学内部的“宪法”,内容涉及到高校权力配置、目标定位、师生权利和义务实现等方方面面,是实现大学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保障。不论是“加强学术组织建设”,还是“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都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实现提供了独立的空间,使大学的发展更能顺应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此外,“双一流”建设的范围更加广泛,既可以是一个学校、一个院系,也可以是某一个学科。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综合考量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发展方向,自由设计发展方案,既能满足“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又能充分利用校内各方资源,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建设环境也更加宽松。
(三)“双一流”建设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
特色办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動内部治理、实现错位发展的根本途径。在迈向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但最终必须扎根于中国教育实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换言之,“双一流”建设,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办学特色的强化,也同样少不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继承。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分布于省会城市之外的地级市内,与地方有着天然联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高校长期发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的天然优势。以传承创新区域优秀文化为基础,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探索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一)生源竞争力不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与老牌地方院校相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在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市场建设、就业服务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与老牌和重点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地理位置不佳也是影响其招生的重要因素。
(二)学科专业设置趋于同质化
为了达到快速升本的目的,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借鉴同类型发展较为成熟的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以及学科体系的建设,盲目设置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以求达到学科门类齐全的表象。而且,在同一个新建本科院校评估体系的影响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达到评估要求,不可避免地出现专业同质化现象。基于高校的类型、层次和管理体制等特征的相似性,笔者对河南省4所同类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在管理学、工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上设置的专业较多。其中,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开设率较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专业投入精力较少、开设成本较低,想通过这些专业的开设来扩大办学规模,以达到“大而全”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于吸引更多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考生以及家长对于“热门”专业的渴求。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各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自升本以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人才,不断壮大教师队伍,使得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得到改善。但总体而言,教师数量的增长速度还远远不及学生数量的增长,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早在199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中就明确指出,在保证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全国高等学校平均生师比应达到14:1。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规定,生师比应达到18:1才算是达到合格的基准线。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生师比距离国家的要求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即便高校出于各方原因也会聘请一些校外教师以弥补专业任课教师的不足,多数高校生师比也仍未达到合格标准。
(四)与地方发展联系不紧密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办学目的决定了其必须走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发展之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刻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地方发展培养所需人才。但目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尚不清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脱离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一方面,由于重理论轻实践、校企融合度较差等造成很多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造成人才的“滞压”。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项目呈现出与地方经济建设脱节之态势。许多课题知识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忽略了其实用价值。加之与政府、企业之间缺乏实质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阻碍了高校科研成果在实际中的运用,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完善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大学章程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准则,也是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本依据。各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依据自身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大学章程。
通过章程的制定,厘清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政校分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回归到学术本位,逐步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章程的制定也可以起到调整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关系的作用,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促进产学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二)发挥学科优势,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学科是大学组织的细胞,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水平学科对高校实现自身使命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总体方案》的颁布说明了国家在政策上支持高校以“一流学科”的建设为契机逐步迈入“一流大学”的行列。
因此,在转型发展之际,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摒弃以往形成的“大而全”的发展目标,树立“小而精”的发展理念,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全力以赴地打造出一个或几个优势学科,加速其向着“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同时,想要从整体上提升学科的建设水平,补齐短板至关重要。高校可以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优化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式,调整课程设置,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应该注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单一的学科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素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市场建设的需要。所以,高校应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为最终目标,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特色的学科群,促进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这样才能在与其他院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强化办学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属“品牌”
高校谋求发展,必然存在竞争,既然有竞争,就会有“品牌”的问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造自己的专属“品牌”,这样才能在众多高校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创造自身“品牌”的关键就在于特色专业的建设。
“地方院校的根在‘地方,地方院校要创建‘双一流,就像一棵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必须把根深深地扎入地方的土壤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转型发展中占据优势,就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着眼于产业、行业的前景,紧紧围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师资、实训、科研、课程等多方面资源,以“品牌”专业创建为突破口,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不同专业校企、校地合作新形式,以“品牌”树形象,以特色促发展,最终实现高校建设与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
(四)注重专业引领,锻造一流师资队伍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发现,他们的教师队伍具有学历高、来源广、掌握学科门类多样、专业知识多层面化等特点。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朝着“双一流”方向不断迈进的道路上,其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而应放眼世界,在国内外公开公正地招募优秀人才资源,把好教师入口关。坚持“唯才是用”,集聚多学科人才,杜绝“近亲繁殖”,多层次建立、培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对于目前在职教师,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平台。一方面,拓展教师出国学习、研修渠道,邀请国外专家教师来校讲学,积极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讨论活动,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方案,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家或学校安排的培训实践,不断提升师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蕊.贵州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现状、反思及变革[D].贵州师范大学,2017(2).
[2]马延奇.“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9.
[3]赵瑞芬等.浅议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J].商场现代化, 2005(9):313-314.
[4]李正跃.地方院校建设“双一流”的路径[N].云南日报,2017-07-26(008).
[5]侯长林,罗静,陈昌芸.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的策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11):3.
(作者单位:河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