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红云
【课堂案例】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课。
课始,教师刚揭示学习内容“z c s”,台下前后几个小脑袋就凑在一起自豪地读着字母,教室里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好不热闹。台上的教师温柔地想用儿歌调控“一、二、三——坐坐好”,无奈这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蛙声一片”中了。
……
教师出示一组音节“zā、zé、zǔ”:“哪个小朋友会拼读?”还没等她说完,有个男生已经急不可耐地脱口而出。教师用眼神严厉地制止了他,随后请其他学生拼读。之后,这个男生整节课都没有参与课堂学习。
下课后,笔者跟他聊天,他不无自豪地说:“老师讲的我已经都学过了,我还参加了拼音高级班!”
【教学反思】
随着家长对学生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在进入小学前的暑假集中到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汉语拼音。对本校东校区17个班1014名学生的汉语拼音学情进行调查后发现,一个总人数约为60人的班级里,入学前完全没有学过汉语拼音,零基础、零起点的学生平均每班10人左右,学完单韵母、声母的学生平均每个班16人左右,而参加过高级班,也就是学完所有汉语拼音的学生平均每个班30人左右,约占班级总人数的一半。
提前接触汉语拼音,于教师、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可是,这些自称都学完拼音课程的学生实际拼读水平到底怎样呢?实际上,真正能正确拼读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先学的那部分学生只是提前揭开了汉语拼音学习的神秘面纱,知道有几个字母,学的东西仅仅是皮毛。发音的技巧、拼读的要领,校外培训机构都没有教。特别是到了复韵母学习阶段,学过拼音课程的学生拼读起来并不是很顺利。此外,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有时会教给学生一些错误的发音,比如单韵母“o”发的是复韵母“ou”的音,再如复韵母“ɑo”“ou”的发音混淆不清,等等。
教学中还发现,这些提前先学的学生课上对再次出现的熟识的字母,要么学习兴致不高,认为自己都会了,校外的老师都讲过了;要么过分自信,只顾自己说自己的,而对于自身发音的不规范乃至错误浑然不知,继而失去了纠正的好机会。先学反而成了后续学习的绊脚石。课堂上,教师怎样才能吸引这部分学生,让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让课前先学为后续学习助力呢?
教学应该是一个召唤和回应的过程。教师应回到教学原点,在听懂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召唤后,做出适当的回应,这样汉语拼音课堂才会富有魅力。
一、回应课标的召唤:活动和游戏——汉语拼音教学应有的关键词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教学行为之“宗”。“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这是《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提出的建议。教师必须时时牢记这条建议。
一节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多,一般第一课时只要认读三四个声母或韵母,第二课时要完成音节的拼读和学习一则儿歌。如果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请学生读,从头读到尾,其结果只能使拼音学习变得索然無味。特别是对于一个已经接触过拼音的学生来说,没有强有力的刺激,怎能使他眼前一亮?
同样是教学《z c s》的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本课“森林学校”的情境图,将教学内容安排在几个活动中。首先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大熊老师给小刺猬们上拼音课,小刺猬们要闯过两关才能获得大熊老师的奖品。你们愿意帮帮小刺猬们吗?”学生非常乐意帮这个忙,接下来他们在“森林学校读一读”的闯关活动中读准z、c、s、zi、ci、si,在“森林学校找一找”的闯关活动中从情境图中找出字母并识记形状。当然,活动中还可以穿插游戏。在读准声母与整体认读音节的基础上,“学送信”的小游戏既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帮助他们巩固已学知识。
师:老师这里有几封信,想请邮递员来帮我送一送,收到信的小朋友只要把信念出来,这封信就是你的。
生(齐):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来送信,小小信封谁收到,请你念给大家听。
教师给大家分发z、c、s及zi、ci、si的四声卡片。拿到卡片的学生上台举起卡片带领大家一起读。如果读对了,其他学生就跟着他读,并说:“对对对,快收信。”如果读错了,大家就说:“错错错,没人收。”然后请一位学生来帮助这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认读。
认读完成后,游戏还可以继续进行。教师只要准备三个贴有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标签的邮箱,就可以检查学生的分类情况。“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这是教育家卡罗琳针对儿童的特点而提出的理念。这样的理念更适合用在一个刚从幼儿园毕业、坐进小学课堂的学生身上。因此,教师以活动穿起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用游戏来调节课堂节奏,检查学习成果。这样的游戏简单易操作、实用性强,每节课都可以玩,就是已经学过拼音的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也不会置身于课堂之外了。
二、回应教材的召唤:发现和创编——汉语拼音教学应有的坚守
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教师不妨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快乐的发现者。
统编教材对汉语拼音板块做了很大的改动,以情境图展示要学的字母,字母的音和形都隐藏在图画中,就连音节拼读内容的呈现也是独具匠心。比如《z c s》一课中的三行音节,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规律:横向是声母z、c、s与不同的韵母相拼,竖向是z、c、s与相同的韵母相拼。这些编者有意而为之的编排给创造性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注意到其中的秘妙,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发现这一特点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效指导学生拼读,学生在唇齿操练中就会慢慢找到拼读的规律。学习成了一场发现之旅,一路相伴的未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期待不已。
当然,发现和创造应贯穿在每节汉语拼音课中。在《z c s》一课的“森林学校找一找”活动里,教师除了让学生到情境图中去找找藏着的字母,还可以让他们用小手对着图片指一指,用铅笔把藏着的字母描一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字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儿歌来进行识记。儿歌的创编可以结合情境图的内容,如“字母字母zzz,刺猬刺猬ccc,蚕丝蚕丝sss”。其中的“字母、刺猬、蚕丝”都来自于情境图。用情境图中的事物来创编儿歌,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发现。在记住了字母的音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相似的事物来记住字母的形,这样的创编较之之前的就有了难度。在观察比较之后,学生自然发现z长得像数字2,c像被咬了一口的圆圈,而s就是一个只写了一半的8。在儿童的眼里,这样的发现既有趣又有价值。他们创编的儿歌会更有生命力,更容易被其他学生接受。“像个2字zzz,半圆半圆ccc,半个8字sss”,儿歌一读,字母的形状就出现了,这就是发现和创编的神奇所在。
三、回应学生的召唤:动手和動口——汉语拼音课堂应有的面貌
儿童是课堂的主人,理应站在课堂的中央。《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一年级学生的小手总是无处安放,嘴巴也是想说就说。课上教师不如顺应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小嘴说起来,小手动起来。
同样是《z c s》这一课,在识记字母外形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动手操作活动,事先让学生准备一根8厘米左右的小绳子。在他们编儿歌记住了字母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读出的字母,用绳子在课桌上摆出相应的形状,或者用两只小手直接做出它们的形状(见下图)。这看似简单的摆一摆,需要调动学生的脑、眼、手等器官,使之形成统一的联系。每每此时,他们特别专注,教室里也十分安静,效果当然也非常好。
在低年级学生面前,教师总是喜欢一个人在课堂上范读、领读,一遍又一遍,耗尽了学生所有的学习热情。其实,低年级学生都有爱表现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如抱愚守拙,故意示弱,自己退到台后,把那些在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学过拼音的学生请到台前,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摆好嘴型,说说发音的注意点,读读自己创编的儿歌。殊不知,这样的“偷懒”有时会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把简单的内容教得生动有趣,教到学生的心坎上,让课堂像磁铁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如此,无论学过拼音,还是没有学过拼音,学生一定都不会只做课堂的看客了。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