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华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写体例,这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创新。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骨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抓手。把握语文要素的编排价值,探讨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才能用好统编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编排价值;教学策略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有许多亮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编排单元教学内容。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由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成,语文要素又由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组成,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点。
“语文要素”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教材的单元导语及练习系统之中。深入理解和有效使用语文要素,是用好统编教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价值
(一)将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具体化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特别是学段目标与内容,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与评价尤其重要。由于各方面原因,《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概括,不够具体,难以操作。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统编教材对《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与编排。如《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之一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教学的要求,没有具体的内容。统编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中编排了“读准‘一字不同读音”,在一年级下册中编排了“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注意读好长句子”“分角色朗读课文”等语文要素,这样就能具体地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达成“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学段教学目标。深入研读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二)让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结构体系更科学
语文课程既承担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任务,又承担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该有本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体系。理想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编教材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文字学习规律出发,科学有序地编排语文要素。如字词句段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段教学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编排了“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等语文要素,在三年级下册中编排了“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等语文要素,很好地架构了语文教学从理解词句到理解语段,再到理解篇章的阅读能力培养序列。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双向研读语文要素:既要从单元的角度横向研读语文要素,理解单元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关系、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的关系,又要从学段的角度纵向研读语文要素,理解不同单元、册别、年级、年段中同一语文要素的不同要求,更好地了解统编教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梯度。
(三)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一篇课文或一篇习作可以教学的内容有很多,但是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择其重者而教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布在各单元导语及课后练习系统之中,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课后练习是“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在课文中找找下面的句子在哪个自然段,说说那段话是怎样把这个意思写清楚的”“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些课后练习中的语文要素,直接揭示了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知道课文是从海底光线、声音及海里动物、植物、矿藏等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理解课文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体会课文把动物当人写的表达效果。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关注语文要素,让教学目标更明确,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聚焦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主要体现在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后面的练习、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及语文园地之中。精读课文后面往往有三道左右的练习题,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要素。怎样处理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中的语文要素的关系呢?
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單元课文《肥皂泡》后面的练习题有:(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2)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3)读句子,体会丰富的想象,再想一想: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呢?根据第六单元导语中提示的语文要素,《肥皂泡》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就要突出课后第2题的练习内容,突出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一个单元是由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课文教学要紧扣单元教学重点进行,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材按单元编写的特点,取得单元教学的最大效益。
(二)厘清课后练习之间的关系,教学核心语文要素
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是统编教材的选文标准。选入教材的课文值得教学的内容有很多,所以精读课文后面往往有三道左右的练习题。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精读课文《漏》,课后练习有:(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2)选择喜欢的部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3)借助下面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课后的多项练习、多个语文要素如何处理?在课堂上怎样教学?
首先,教师要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解读课后习题中蕴含的语文要素,分清主次,突出核心语文要素的教学。本单元导语中提示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这样就可以确定《漏》课后练习第3题中的“复述这个故事”是这篇课文的核心语文要素。
其次,教师要分析课后练习题之间的关系,围绕核心语文要素,建立联系,有结构地展开教学。第1题“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第2题“选择喜欢的部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進一步熟悉故事的内容,增强复述的兴趣。第1题和第2题都是为达成第3题“复述这个故事”做准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故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厘清课后练习题中蕴含的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核心语文要素、所教学生学习水平等情况灵活地设计与实施教学。
可以是分项推进式教学:第一课时,在学生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复述课文。这样一来,第一课时教学为第二课时教学服务,目标清晰,容易操作。
可以是综合推进式教学:第一课时,在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重点教学第一个地点发生的事,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复述故事,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第二课时,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课时学到的复述方法,练习复述第二、三、四个地点发生的事,落实按地点变化顺序复述全文的语文要素。这样教学,聚焦核心目标,举一反三,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可以是重点突破式教学:抓住课后练习第3题中的核心语文要素,先是初读课文,一借“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说说故事的大意;再是细读课文,二借“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指导学生抓住每个地点中最有意思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最后熟读课文,三借“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指导学生复述整个故事。这样的教学,教学主线明晰,教学重点突出,更有利于核心语文要素的落实。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细化落实语文要素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还是教材的开发者。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为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落实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对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进行细化处理,让语文要素最优化实施。
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交流平台是“大胆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读这样的文章感觉真有意思”等;单元习作的要求是“下面这些题目一定会激发你无穷的遐想。选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故事,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故事。要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本单元语文要素非常明显,就是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作文。但是,如果在阅读时只是停留在感受课文中的想象多么神奇,在习作时只是提供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等空泛的指导,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想象”的概念,学生还是不会想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细化“想象”这一语文要素:在《小真的长头发》一课中引导学生学习横向思维(把长头发想象成钓鱼线、套牛绳、晾衣绳等),培养学生想象的广度;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中引导学生学习纵向思维(我变成一棵树→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里住着各种动物→妈妈坐在三角形鸟窝里……),培养学生想象的深度;在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反向思维(猫有一条尾巴→尾巴有一只猫),培养学生想象的创新度;在习作指导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想象方法。只有这样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学生才能学会想象,在习作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正用文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方向,教师在教学中有时需要适当进行细化或优化处理。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构建了一张语文要素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语文要素,理解语文要素,用好语文要素,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自然落地。
(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3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