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杨晓红
摘要:文章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群、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场所、科研能力、学生规模、就业方向等几个方面校企合作前后的比较,简述了校企合作所取得的成绩: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成熟、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就业对口率显著提高、可为广东省体育类(健身教练方向)专业提供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 健身俱乐部 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六十章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中第七节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16日答记者问上,针对于健康中国的看法。他提出“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体育服务组织,特别是健身业从业者。由此可见,本专业的建设及发展符合国家及市场的需要。
通过对广东省的古德菲力、力美健等30多个健身会所对人才需求的走访与调查得知,古德菲力健身所会2016年计划在广东省开设23家健身会所,需要配置人员1330个,其中教练575人;力美健健身会所2016年计划在广东省开设15家健身会所,需要配置专业人员1120个,其中教练375人,而广东省只有25所高校开设以相关专业,其中健身行业培养方向的极少,说明目前健身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健身市场发展的人才需求。
由于受传统的思想影响,众多高职院校仍然沿袭普通高校系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从而在面对社会需求时存在 “学非所有”“用非所长”和“学而难精”等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使得一方面市场对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热切渴求,另一方面大量的学生陷入就业困难的窘境。这种“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存在较大的偏差。
因此,根据我院的具体实际,以健身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介绍
本专业于2010年开始招生,专业名称为体育服务与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文件,2016年更名为体育运营与管理。2014年获批建立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2016年确定为学院品牌专业,通过8年来的专业建设,基本实现了与行业企业全对接的局面,本专业主要为健身俱乐部培养专门性人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侧重于管理、教练(私人教练、团操教练、救生员、少儿体适能)等岗位的需要。
3 校企合作历程
2010年,学院根据全民健身战略及市场需求增设了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体育所需人才,以增加招生人数并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模仿其他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比较空泛,就业岗位设置的大而全且不清淅,课程内容大多模仿体育教育专业进行设置,与就业岗位技能需要针对性不强,导致第一届毕业生学生出去实习时较难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只能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一样去中小学做体育教师,没有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色。
从2014年开始启动改革,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岗位需求调整定位,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各环节,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校企共建专业机制初步建立。2015年开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专业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在2016年的基础上,申报了广东省现代学徒制,增加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将现代学徒制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合。
目前,2017年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首批招生12名学徒制学生有11名于2017年9月报到学习。到2019年1月已经完成校内的一年半的学习任务,现已于2019年3月到企业报到,继续完成企业一年半的学习任务。
4 取得的成绩
4.1 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方面
改革前后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从大而全、广而泛,变得更加具体和明确。根据就业岗位需求,2014年开始进行调整,出现了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的健身教练(含私人健身教练)和管理等T作岗位,2016年和2017年具体分为两大部分:健身教练和游泳,健身教练细化为私教、团操、跆拳道。除此之外较为明显的变化是2014年后出现了自主创业的岗位,每一年的课程设置当中开设有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由此可见,2014年后,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体、细化、明确,专业就业岗位确定在健身俱乐部的私人教练、团操教练、管理人员、跆拳道等岗位,2017年又根据市场需求,微调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少儿体适能课程。
4.2 课程设置方面
2010年至2013年的课程设置几乎是相同的,大多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相同。从2014年才开始出现调整,面向健身市场进行设置课程,如健身健美、管理沟通、推拿按摩、健康体适能、运动营养学、游泳等课程的出现,但是2014年还存在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偏于全民健身、大众体育或赛事的组织、编排等T作。而在201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仍然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但是所占比例已经大幅减少,出现了健身教练方向的系列专业课程:团操课程、健身教练、健身俱乐部运营与管理、运动康复学、游泳与救护等课程。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的,里面包含了健身俱乐部目前及今后的发展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运动技能,及必须具备的从业职业资格,如运动防护、健康体适能、小型团体课程、少儿体适能课程、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游泳等等,不再出现篮球、排球、足球等与就业岗位无关的课程。从2010年到2017年的课程设置中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始终存在,但是上课内容已经调整为健身教练必须掌握的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起到辅助健身教练成长的专业课程。
4.3 师资队伍方面
改革前,教学团队多为体育教育方向的教师,校外指导教师也是和体育教育共有的中小学的校外指导教师。2014年后,在人才培养方向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内培外聘打造了一支胜任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先后送团队成员参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培训10多人次。目前本专业教师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具备高级健身教练证书、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级健美操)证书、高级推拿按摩师或“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较强,能够在教学、教改、教学资源建设、服务企业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借助校企合作,聘请了一批校外兼职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校内校外教师专兼比例达到1:1,人员均为来白企业管理岗位、专业技能岗位、专业一线业务能力突出的工匠,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岗位操作技能娴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爱岗敬业。
4.4 实训条件方面
2014年前,学校所有实训场地均为全校共用,没有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专门的实训场地及设备。校外实训基地也全部为中小学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2014年后,校内,首先是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赠送了一批价值20万的健身设施,建设成了一个私教工作室和一个团操工作室;2016年度利用学院下达的20万元品牌专业建设资金新建设一个动感单车工作室和购置了一批实训设备。目前专业已建有健身教练工作室、团操工作室、运动康复工作室,校内实训条件、教学仪器设备基本能够满足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需要。校外,建立了30多个稳定的健身行业校外实习基地,能满足学生专业见习、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
4.5科研水平方面
2014年前,由于专业发展不明确,专业教师科研找不到方向,很少成功申请省级课题及发表论文,基本都是校级课题,领域也不集中。
2014年后,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开始,团队教师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获省级教研教改课题4个;团队老师完成了4门讲义的编制,其中健身教练与运动康复两门课程纳入学院十三五教材资助建设项目。
4.6 学生规模方面
随着专业方向的不断调整,定位的逐渐准确,就业形势好转,招生人数也逐年递增。由2010年的只有9人,增加到2017年的97(含12名现代学徒制学生),2018年的64人。
4.7就业方面
2015年前,學生专业对口率非常低,大部分学生从事体育教育方面的工作,极少部分学生从事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2014年后,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显著增高,2014级48个毕业生有22人在健身俱乐部工作,对口率为46%; 2015级学生69人,有50人从事健身行业,工作对口率达到了72.5%;2016级学生在实习阶段,目前在健身俱乐部实习的比例达80%以上。
5 存在问题
5.1 企业管理机制有待建设
申报广东省现代学徒制时,校企双方成立组织机构,反复协商、对市场前景进行论证,商议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1]学徒制学生入校,立即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用工合同,明确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学生的双重身份,实施学校一年半、企业一年半的学制。在校,学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标准,学生只要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完成学校内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由于学生在企业是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员工,还需要企业的师傅引领,处于半工半学的状态。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师傅标准、用工标准、薪酬制度、评价考核标准等。
5.2 校内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校内教师多为通过学习、培训转型而成为专业教师,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教师身份不能有效“企业化”“市场化”,难以真正实现“双师”。[2]实践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容易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校内实践教学来白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数量少。
5.3 校内实践教学设施有待完善
由于专业建设需求、招生规模扩大,实训场地空间略显不足、实训设备数量严重不足,实训设备与健身俱乐部存在一定差距。
6 建议
(1)学校和企业需保持密切联系,细化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工作、生活。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对于学生在企业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总结,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健身俱乐部师傅为学徒制学生上课时,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构思方面必须做好合理规划,使各环节紧密衔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实践经验解决高校无法解决的实践教学难题。(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由体育行业、国家劳动部门、卫生部门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邀请合作单位的健身教练,送技术上门;聘请行业企业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人员到学院任教;选派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考察、学习,以了解健身俱乐部团操教练、私人教练、客服、经营管理人员等每一类岗位的职业要求。[2](3)一方面拟通过学校投资扩建与增设实训设备及健身俱乐部教学与实践弥补。另一方面,通过调研了解在高校建立健身俱乐部具有可行性,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健身俱乐部,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环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参考文献:
[1]陈健,李爱春.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11(9).
[2]王正霞.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6).
[3]钱啸寅,张弘,蔡飞.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演进及我国职教的瓶颈矛盾[J].上海城市管理,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