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地 马祥 王雷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全面审视植根于中国乡土之中的传统武术发展问题尤为重要,对传统武术当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困境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认为:生态环境的失衡、文化的失位、认同程度的降低、经济效益不明显是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解决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问题,必须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传统武术“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武术发展
现代化的今天,传统武术的发展一直是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诸多学者也是r者见仁、智者见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鄉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年)》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未来五年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细致的部署。民族传统体育是构建起民众文化生活与国家文化建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当地居民日常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鲜活的代表,其白身所蕴含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等特色,符合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下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认真审视当前传统武术“边缘化”的生存现状的基础上;及时抓住历史机遇,建立切实可行性的发展机制,打破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困境至关重要。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予传统武术发展的机遇
传统武术诞生于农耕文明社会,至今依然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以流动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质,[2]以家传或者师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其生存活动的空间主要留存于传统的村落、族群间是中国人民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传承数千年之久的项目,却在现代化的今天举步维艰,不禁令人心痛与深思;这到底是传统自身的没落还是文明背后的代价。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传统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促进传统武术的反展;这是一个客观而又现实的问题。
1.1 实现社会振兴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各个方面,各项体系完善是推动一个国家民族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实现传统武术的发展必定要依托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力量来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加强乡村基础设施与基础公共服务的建设做出细致的部署与规划。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乡村振兴下居民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的提高,当人们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将追求健康、休闲、养生的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加深入。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快了与城乡之间的互动,文化的互动交流将会变得频繁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带来机遇。乡村间体育设施、场地的完善为人们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电子科技深入居民生活中文化的交流也将日益频繁。将传统武术的发展依附于这些各种性质的机构与居民个体活动间持续互动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传统武术满足居民体育锻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延续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追求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满足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实现白我产业体系的搭建,三者联系互动、互为前提实现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1.2 实现文化与教育振兴为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保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3]发扬民族精神,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国家文化繁荣昌盛的前提。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要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白信重新构建起乡村文化生态。传统武术文化就是构成乡村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传统武术文化诞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凝聚中华优秀先民们精神与物质追求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代表,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大力弘扬和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就是实现乡村文化保护的过程,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也是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4]乡土文化的教育是当地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乡土文化教育实现的好坏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好坏,决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传统武术中武德、武礼、尊师重道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正是优秀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实现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居民的精神风貌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1.3 实现经济振兴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活力
经济是发展的基础,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同样经济也是制约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中重要因素之一。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就没有参与武术活动的资源和保障。与其他产业相比,传统武术产业化意识较为淡薄,产业化较为单一,在市场上很难寻找到传统武术的产业。然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武术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产业链的形成在打破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必将融入新的产业元素,以实现新的突破。传统武术在此机遇下应结合白身的价值功能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中寻找切入点,在整合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构建一条符合现代化市场需求、制度体系完善、运用模式合理的新型产业链,实现传统武术活动有资源、有保障、有市场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助推乡村经济的建设;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国家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2 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2.1 生存的环境空间失衡与传承人的缺失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传统的乡土村落是传统武术孕育、传承与发展的基础空间土壤。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原本传统的自然村落生态结构被打破,导致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生存环境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封闭式的场域”[5]而趋于一种开放式、复杂化的结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更具弹性和风险性,在更加灵活的市场化经济下作为身体文化消费方式的传统武术显得力不从心。加之,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市场的冲击使原本“赢弱”的传统武术发展更是雪上加霜。长期以来游离在市场之外的民间组织、村落、社区等传统的生态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T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当下追求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便捷的生活方式代替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中将农村人口吸收到了城市,导致传承人的“缺场”,“传统武术继承主体断层、传授主体的流失”[6]是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社会认同程度降低
人类文化的传承要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于“认同”这一理论概念马克斯·韦伯作出深刻的解释:“任何一些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肯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将决定着该项事业的成败”。[7]即这种精神力量就是“认同”,只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作为前提,才能实现其传承与发展。然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传统武术在当下认同程度低下,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在社会环境、社会形态变迁下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转变。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谈到生理与安全需要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人类只有满足基本的需要后,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从原始粗犷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稳定的社会与丰富的物质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人們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杀人技”在当前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健全的法制体系约束下,这种厮杀、格斗的技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而被看作是一种“野蛮”“低级”的活动。加之,西方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宣扬个人主义色彩的体育文化充斥着人们对于身体文化的认知。崇尚“天人合一”讲求“武德”的传统武术文化当下的失位,致使社会认同逐渐降低亦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2.3 现代化下经济效益不明显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8]是的,这是一个物质丰盈、快捷便利的时代,亦是一个物欲横流与文化本末倒置的时代,在这个好与不好交替进行的社会中一项改变人类生活科技的诞生背后可能存在着一种文明的消亡。然而,任何文明的消亡亦不是一朝一夕间,并将经历衰败的过程。传统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正在上演着这个“衰败”,及时遏制这个过程就必先究其因,“知其因,方能究其失”。在物质丰富、便利快捷生活的背后追求“金钱至上” “高效益” “快速的回报”,传统武术带来不了或者满足不了一定经济效益,传习人便舍弃或者转型到社会其他行业。因为,
的传统武术的习练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讲“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习练传统就是需要一个反复“体认”与功夫实修的过程,[9]加之师父的“口传身受”“言传身教”悉心教导与自身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身与心沟通,达到“身心合一”的目标。大周期的练习与单一师徒的模式致使传统武术不能大规模推广与其不能直接或快速带来经济效益,加之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而外出务工或转型其他行业以求得高效的经济效益。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武术发展的路径
国家将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列入都基层文化建设中,为其发展提供保障。然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传统武术因生存空间不足、传承人的流失等而岌岌可危;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从白我实现突破与发展,否则将如同那些逝去的文化被陈列于博物馆。如何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发展,首先解决生存空间与传承人流失的问题,才能进而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以国家的政策作为依托和保障、以思想文化教育为指向、构建良好的生存活动空间和传承人保护机制、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提升社会认同感、搭建产业化发展平台, “五位一体”联动式的发展路径是实现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3.1 国家政策作为传统武术发展依托和保障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制定的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T程的意见》把“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10]将传统武术文化纳入国家发展的政策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和保障,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线尤为重要。传统武术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其发展必须走立法之路,有法才能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11]因此,国家应针对传统武术制定相关法律条文以规范传统武术的发展,同时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武术的挖掘与保护,为传统武术的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文化传承为指向实施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工作
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精神动力,它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能够在当今国际舞台树立鲜明的民族形象,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乡村文化的建设不仅关乎当地着居民健康幸福的生活,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传统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单单是一种身体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它是民族文化外化的表达,在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应立足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在保护自我核心精神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我、与时俱进。大力实施文化教育T作,加强在乡村基础单位、校园等机构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活跃乡村文化市场,提高村民精神素养,使之清晰了解与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复兴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性。
3.3 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拓宽传统武术传习空间
良好的生存、生态环境与完备的传承机制是传统武术得以传承发展的前提,“求真”“向善”“重德”“自强不息”的价值取向是传统武术生生不息的根本。面对当前传统武术“生态危机”问题, “必然要建立适合武术自身发展的生态空间,必然要寻找属于武术自己的中国身份,必然要回归中国武术的“文化母体”,坚守武术文化传统的精神”[12]做出理性的思考制定合理的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理性的审视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改变单一的传承方式、在保留传统“德礼”制度情况下扩大传承主体。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将传统武术融入当地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去,建立以传统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满足当地居民文化交流的需要;乡村政府与社会组织广泛组织与鼓励开展群众性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最后,建立由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学校等多方合作平台,建立传统文化传习机构,鼓励文艺工作者挖掘与传播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为优秀的传承人提供“身份”证明与就业平台如:乡村、社会某拳,某种文化指导专业身份等。在保护传统生态基础上改变传习方式与改善传承人缺失而引起的传承主体“断层”等问题,扩大传习空间,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平台。
3.4 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基层体育事业建设中的身份认同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指出“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种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13]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元素,自强不息、求真务实、重德、向善、尚美是其价值取向,正是这种价值的追求是中华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这种优秀文化被人们逐渐所遗忘。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传统武术在中华文化中是何定位,又将扮演何种角色。“传统武术想要在当今时代取得发展,就必须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与现实境况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定位”。[14]提升传统武术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实现身份认同的一个前提,也是实现传统武术文化身份的定位的先決条件。实现传统武术在乡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正确定位,须厘清传统武术其功能特征与价值内涵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给予优秀武术传承人一定的社会地位使“武术人”自我身份的认同的重要标识亦是社会他者对传统武术解读的一个窗口。将传统武术文化纳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融入居民体育文化中去扩大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是实现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举措。
3.5 搭建传统武术产业化发展平台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重德为先的传统武术在市场经济时代下所面临的不仅是要与市场化制度完善的搏击竞赛项目争夺市场化资源,更大的是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西方体育文化相较量的一个过程。在经济市场中传统武术“竞争乏力、文化方面与现代时尚价值观存在差异和产业化意识薄弱”[15],是制约传统武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当下传统武术增强产业意识、培养市场化的文化根基、实施改革与推广、搭建产业化平台是助推传统武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结合时代发展与乡村各项事业建设的需求,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结合区域资源特征,深入发掘传统武术内涵、康养、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构建集健身、表演、旅游等多层次消费平台。其次,遵循市场规律,整合与传统武术相关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化增值,提升产品的时代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从而扩大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再者,具体落实实施平台,如:政府与社会组织、学校多方合作的传统武术培训,比赛等,由个人私营与多方组织合作的传统文化服务机构即承接培训、表演、组织服务活动的组织,政府与企业合作、私营企业投资等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的特色文化小镇。传统武术产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选择,产业集群化发展是解决传统武术发展的又一“出路”实现多级产业链的互动集群化发展,解决当地居民体育文化消费的需求与传统武术产业薄弱等问题与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4 结语
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性历史语境是当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前提[16],摆脱乡村社会危机和衰落下传统武术生态环境的失衡,文化失位、认同程度的降低等问题。不能依赖政府的推广与发展,必须在正确审视当前诸多问题与困境基础上,提升自我“造血”的能力。审时度势地抓住机遇实现“借力”发展,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依托国家政策为发展的保障,以文化传承为指向大力实施文化教育工作,借助多方平台构建起良好的生态环境拓宽传统武术传习空间,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基层体育事业建设中的身份认同,搭建传统武术产业化发展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多级产业联动发展,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事业的建设中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n18-2022年)》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 cn/zhengce/2018-09/26/content 5325534.htm.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7.
[3]费孝通.中国文化与全球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08.
[4]张东良,周彦良.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24.
[5]王岗,薛立强,徐政权.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武术的生存“困境”与应对措施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5.
[6]韩晓明,胡晓飞.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9(2):58-62.
[7]周德刚,周晓舟,李一凡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分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75.
[8][英]狄更斯(Dickens,C.)双城记[M]马小弥,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9]李凤成.传统武术的哲学理念溯源[J]体育与科学,2019(2)81 86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18-08-20]新华网.http:// 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17 -01/2 5/c 112038 3155.htm.
[11]李成,丁保玉.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8(4):4550.
[12]陆小黑,朱大梅,张道鑫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生态失衡与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130-138
[1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2.
[14]张建丰.基于文化自信的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275
[15]王圭,张成明.我国传统武术产业化困境与突破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9):7983.
[16]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J].体育科学,2012 (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