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人的100种就业方式
漫长的申请季已经尘埃落定,我也从人大毕业了。9月份,我将前往华盛顿大学攻读经济学PhD。从十月开始准备到三月底拿到offer,这紧张充实的半年里,考托福GRE、写文书、准备其他材料、网申,时刻充斥着焦虑不安和大起大落。
秋秋
人大毕业生
9月份将前往华盛顿大学攻读经济学PhD
那些常常浮现在脑海中的失学担忧、和申请伙伴的互相加油打气、熬夜填网申改文书、与师兄师姐的聊经验的午后,回过头看看都是来时路至关重要的每一步。在这半年的申请过程中,有收获,也有遗憾……我认为,申请国外学校最应该担心的不是当下有没有显著成效,而是有没有目标和方向。一旦确立了自己出国前行的道路,就应该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认真规划并践行,“尽吾力,必能至”。
大三下,迷茫中,我决定出国
本科期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主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同时还辅修了金融和经济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虽然想选择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或金融专业,但由于这两个专业的录取分数较高,我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数学专业。此外,初高中我最喜欢的、学得最好的学科也是数学。选择数学专业,也算是遵循了自己的兴趣喜好。擅长数理计算、证明和逻辑,这是未来我打算往统计和计量发展的重要原因。
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对于众多学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学金融、经济的同学来说,数学底子必须扎实。在主修数学的同时,我仍然遵从初心辅修了与经济、金融相关的课程。而随着对该领域不断地认识和了解,我对它的认知也从“热门专业”变为“真正感兴趣且愿意不断探索研究的专业”。
因为我属于跨专业申请,因此在申请之前辅修一些所跨专业的课程,可以增強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也能让对所跨专业的基础和学习热情得到具体体现。当然,不论选修什么课程,都不能让GPA拖自己后腿。我的总GPA不算突出,在本院处于中游,但我尽量获得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尤其是申请中被看重的相关专业课的成绩。申请中,大三、大四的成绩比前两年成绩更被看重,我在大三学年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这份学习类荣誉也能作为自我能力的证明。
在大三下学期,大家的人生选择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分叉路口。出国、工作、考研还是保研,众多选择也让我陷入了迷茫。因为希望多读几年书提升自己,所以我的纠结就在于出国还是留在国内读研。周围同学纷纷有了自己的决定,这让我感到倍感焦虑。在和家人、朋友讨论权衡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各条路的利弊后,最终,我决定出国留学。虽然我原本打算在国内读研,但国内学制较长,考虑到目前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是做一名大学教师,而当前形势下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因此我最终决定,与其在国内读完硕博课程并于期间出国交流,还不如直接申请国外大学的PhD项目,这样更节省时间。而且,就算未来想法有所改变,不打算往学术界发展而到业界工作,一个PhD学位也能让自己有更多选择和更有优势。自然而然地,在申请初期选专业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数学优势和对金融经济的兴趣,所以申请的就是经济金融相关的专业。
漫长的申请
由于决定出国留学的时候已经是大三下学期,托福和GRE考试准备时间不长,边申请边备考也增加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第一次考托福是2018年3月份随舍友去考着玩的,95分的成绩对于申请来说仍有些瘸腿。所以在十月份决定出国后,我立刻紧张地投入到托福GRE的系统化复习中。从背单词、刷题、看范文到一次次焦虑地等待成绩,最终103分的成绩虽然达标,但离顶尖名校要求的分数还有一定距离。很多学弟学妹询问我出国事宜时,我都会嘱咐他们,如果时间充裕,要努力学习,认真准备考试,一次成绩不够理想不要灰心,抓紧时间查漏补缺,付出努力之后总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而刷分的任务,也要尽力在申请季开始之前完成,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准备和完善申请事项。
选校时,为了稳妥,我选择了三个梯队的学校,即冲刺、有些把握和保底三类。事实证明,保底的学校基本都给了面试或硕士offer,而上游的学校大部分除了被拒就是waitlist或者非全奖offer。专业选择上,因为金融专业许多学校不设PhD项目或者名额非常少,所以我直接选择了只申请经济专业。在网申提交得差不多之后,我开始了套磁工作。提交网申、第一轮offer发放、waitlist等待,这三个时间点只要学校还没有给我发拒信,我就会给录取委员会教授发套磁信。虽然在这大量发送的套磁信中,得到回复的非常少,即使得到了回复,也是被告知“单一教授无权做决定,需有委员会共同商讨决定,请耐心等待”,但只要套磁信被读过,那么他们对我的印象就会加深一分,在waitlist转正的时候也会多考虑我一点。最终华大给我的邮件中,也体现出他们从我的套磁信中看出了我的热切兴趣和愿望。
学数学是优势,交换是亮点
其实金融和经济相关专业的申请都非常重视实习,而我本人没有正式的实习经历。后来我了解到,对于PhD来说,更被看重的是申请者的学术科研能力,因此我决定在文书中突出这方面的学术优势。对于本科生来说,要尽早开始注意积累一些课外活动的经验,不管是竞赛、实习还是科研项目,根据自己未来的规划去准备,这样到申请的时候才能丰富自己的简历和文书。像我这样的数学专业的学生,国赛、美赛这些建模大赛都是必经之路。虽然只获得了一个北京市二等奖和一个美赛H奖(Honorable Mention, 也被译为“二等奖”),但在参赛建模的过程中,一方面我锻炼了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等必备能力,另一方面和队友完成了一个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的完整模型,而这也是可以在文书写作中作为亮点突出的部分。此外,我在本科期间加入了信息系统的实验室,跟着教授做了一些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研究项目,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也让科研经历更加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在PhD学习过程中,必然需要做一些助教的工作,因此,我担任了一学期时间序列课程的助教,这份经历也能弥补一下实习经历的缺失,同时也能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助教工作。
经济类专业十分看重数学基础是众所周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经济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很强的数理基础来统计和分析。在申请国外大学金融和经济相关专业的过程中,许多学校都有一个调查数学基础的表格需要在申请的时候一起提交,填写的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学期和成绩等,从这些资料中,招生官就能判断申请者的数学基础如何。而对于数学专业的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条件。在我的申请过程中,因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成绩比较好,所以我找到了计量课程的老师帮我写推荐信,而正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强项是计量方向,因此我的数学背景极大地帮助了我获得offer。
此外,大三上学期我前往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交换,在那里我选修了很多和金融、经济相关的课程。在课程中,我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小组任务并和老师互动,最终六门课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申请的时候,我找到当时一位教授金融课程的教授给我写推荐信,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香港高校的教学方式和内地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基本是西式的教学方式。在申请的时候,招生官可以从这段交换经历中看出申请者能否适应国外大学的教学方式,并且能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取得不错的学习成果。因此,交换经历在申请中也能起到较好的说服作用。
责任编辑: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