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华 周阳阳
摘要:作为“京剧之源”的徽剧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中国南北方诸多地方戏曲影响极大,尤其是在武戏。通过对徽剧中武术元素的研究,探析传统武术与徽剧戏曲武打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徽剧中武术元素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及价值性,从而提出保护和传承徽剧中的武术元素的意义与重要性,提高人们对徽剧中武术元素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关键词:徽剧 武术元素武戏
中国传统戏曲中,徽剧一直独具魅力,它是徽州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民间艺术文化宝藏中的精华。徽剧的一个独特之处,便是其武戏,有戏谚称“昆山唱,安徽打”,这里面的“安徽打”即武戏。徽剧的精彩很大程度上是武戏的精彩,可见传统武术对徽剧的影响性。通过对徽剧武打戏中武术元素运用状况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徽剧武戏中武术元素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以及在剧情中的价值性,从而提出保护和传承徽剧中的武术元素的意义与重要性,提高人们对徽剧中武术元素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进一步加深对徽剧及其武术元素的认识。
1 徽剧中武术元素分析
徽剧中的包含了武术、杂技、体操及武舞等成分。尤其是剧中的武术元素,如舞刀弄枪耍棍等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这些都是由武术套路加上表演性与艺术性元素演化而来,以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徽剧中武戏中的武术元素都是从传统武术里照搬或加以改造出来的。例如传统武术套路里的弓步、马步、跟斗、劈腿、云手、抱拳、亮相、辫子功等。譬如,武生的“手眼身法步”,要求做到“身为主、眼主帥、手为兵、脚为将”,这与武术中“手眼身法步”的要求“手到眼到,眼到手到,心与口合,口与手合,眼与身合,身与气合”如出一辙。
除此之外,武戏里的许多戏诀,如白鹤卧云、苍鹰展翅、喜鹊跳枝、燕子掠水、鹞子翻身、夜叉探海、乌龙绞柱、黑虎掏心等都』qJ自传统武术的武诀。
为满足大众的审美与青睐,徽剧中的武戏不断创新,在满足剧情的需要时,除了纳入基本的武术套路元素外,还加入了各种武术惊险动作。如“独脚单提”“跑马壳子”“叉腿单提”“飞叉”“刀门”等的平台武功展示。有时为了更加突出剧情,演员需要从多张桌子相叠的高处翻下,其惊险性足让人拍案叫绝。没有深厚的武术功底,演员们是难以完成的。
同时,徽剧李还创编了许多绝技如顶碗、辫子功、矮子步等,在表演上还追求身段、亮相的雕塑美。《三挡》中秦琼的走霸,“金鸡独立”“犀牛望月”“童子拜观音”等身段,这些都掺入了武术元素。
2 徽剧融入武术元素的社会历史成因
徽剧的发源地在安徽皖南地区,集当地民间目连戏、傩舞等之所长,保存着山越先民彪悍尚武的遗风(徽州的土著人为山越人)。唐朝之前,徽州群众为了保卫乡土,有很多习武人士,盛行“武劲之风”,从一些历史闻名的习武人士可以看出来,展现出了徽州当地彪悍的民风。其中就有“太极拳始祖”的徽州休宁人程灵洗(南朝);因飞镖独步天下绩溪人汪华(隋末唐初);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方腊(北宋)等。
唐宋之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还有统治者重文轻武的影响,以及很多中原人士不断迁移到徽州,随着当时社会重文轻武风俗的影响,徽州文化也由“尚武”转变成“尚文”。于是徽剧也不例外,为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也适时创新。机智的徽州人把徽剧当做传承徽州武术的重要载体,并将当地的武术文化完美地融合在徽剧之中。在徽剧《昭君出塞》这一剧目中,票友经常这样说,“唱死昭君,做死王龙,翻死马夫”,这其中的“做”和“翻”都是武术动作,[1]可以看出徽剧在武戏技巧方面精益求精的追求。不难看出,武戏是徽剧的灵魂,正因为武戏的精彩,造就了徽剧的精彩。
正是由于徽剧中武戏的精彩,四大徽班才能人京,并在京城大放异彩。徽班发展到康乾盛世时,诸腔具全,文武兼备。当时的徽班在每场表演的时候都有精彩的武戏镜头,观众数量非常多,个别戏班每天都有演出,压轴好戏便是武戏,让人拍手称绝。徽剧传统剧目精妙绝伦,如主打武戏的《七擒孟获》《八达岭》《八阵图》《白鹿血》《倒铜旗》等。《金台残泪记》云:“近日乐部登场,必有扑跌一出,而嵩祝部f又称高祝班,属徽班)又必有二出”。[2]因此,徽剧表演中武打艺术的地位可见一斑。
3 武术在徽剧中运用的价值
3.1武术符合徽剧表演艺术的审美标准
传统武术在表演时所展现出鲜明的韵味、优美的形态、和谐的统一以及丰富的意蕴都体现了其艺术性。这独具特色的艺术性,是来白于表演者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白我理解和身姿形态的高度配合和对节奏的巧妙处理,还有表演者艺术表现方式的独到。就戏剧武打而言,其美感来源于审美主体(观众)和审美客体(武打表演者)之间所产生的艺术共鸣,二者之间在艺术性方面是相通的。戏剧武打在引进传统武术套路作为它自身的表现形式时,正是基于传统武术套路的形体表演艺术这一特性的,并使之服从表演艺术的审美规律。
武打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早已打破了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片面性,武打演员形神兼备,表现形式具有民族特色。所以如果武打演员仅追求表演动作的表演性,就往往会给观众的感觉是面虎类犬,演员要把角色的思想情感和内心生活作为出发点,再讲究形神兼备,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表演者的内外一体,丰满的艺术形象才能树立起来。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舞台艺术的成熟,也证明武打艺术是可以和戏剧舞台相融合的。“形”指的是运动人的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形体美。几乎所有的传统武术套路招式都要求具有形体美,如“金鸡独立”“白蛇吐信、怪蟒翻身”“白鹤亮翅”等武术动作,都表现出了对形体美的要求。
“如果说音乐是声音和旋律描绘出来的时间美,美术是用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空间美,那么传统武术套路的演练,从美学角度来看,就是人的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所表现的形体美。”[3]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形体美在传统武术套路中的地位,使传统武术套路具有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说,形体美作为一种“催化剂”在传统武武术套路中把健、力、美完美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传统武术套路的观赏性。而戏剧武打更是突出对形体美的追求,一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二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徽剧中的武打场景当中有许多动作是从传统武术套路中照搬过来的,这些武打动作本身就具有形体美,还有一些为了满足舞台表演而设计出来的形象美。传统武术具有文化性,赋予了传统武术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就是观众喜爱的原因所在。
传统武术套路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技击为中心。和戏剧武打一样,“武术美是武艺的‘质与‘形的结合。”“质”是指套路演练中表现出的精气神。主要表现在内蕴的审美价值取向上;而“形”是指人的肢体动作所表现的形体美。绝大多数的传统武術中的招式对形体美都有所追求,如“金鸡独立…‘白鹤亮翅” “怪蟒翻身” “白蛇吐信”等技术动作都展现出了传统武术套路动作的形体美。其实传统戏剧中的武术就是把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气神以及舞台艺术相结合。
可以说,传统武术套路追求形体美的方式是通过力与美的结合来实现的。而戏剧武打更是突出对形体美的追求,既要充实人物艺术形象。又要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传统武术套路和戏剧武打都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进行的。
3.2 传统武术的“神韵”有利于表现徽剧情境
“韵者,美之极。”传统武术讲究内在美和外在美,即内在的“神韵”和外在的“形健”。在练习的时候,追求内外结合,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譬如,在传统武术套路中,神随形转,形随意动,存在于含而不露,神态舒展之中,使整个套路协调而富有生气;成为击是本、神是情、形是意的高度统一。[4]传统武术通过改变人的肢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动作的刚柔,力量的大小,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技术动作,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徽剧中,为了使舞台武打艺术形象更加丰富,表演者会对各种武术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并与舞台艺术相融合。徽剧中的武打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早已打破了形式主义和白然主义的片面性,要求表演者们形神兼备,根据剧情,通过外在的形体,突出内在神韵。所以如果武打演员仅追求表演动作的表演性,就往往给观众的感觉是面虎类犬,演员要把角色的思想情感和内心生活作为出发点,再讲究形神兼备,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表演者的内外一体,丰满的艺术形象才能树立起来。这些跟武术套路演练要求的“精气神”、神随形转、形随意动、形神具备具有相通之处,可见传统武术里的套路演练是可以和戏剧舞台上的武艺表演相融合的。
利用武术外在形体动作,突出人物的内在气质,通过神韵塑造出不同的舞台人物艺术形象,给戏剧武打添加了精彩。如《贵妃醉酒》,剧中为了塑造出贵妃生动的人物形象,便有了“鹞子翻身”和“卧鱼观仡”等武术元素以及“衔杯”等富有“神韵”的动作。[5]
4 结论
中国戏剧文化和传统武术从最初的萌芽到后来的发展壮大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照搬。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武打套路直接搬上舞台的戏剧武打属于武术范畴,而成熟的戏剧武打却属于艺术的范畴,更讲究欣赏愉悦,二者之间在艺术性方面是相通的。戏剧武打在引进武术元素作为它白身的表现形式时,正是基于传统武术的形体表演艺术这一特性的,并使之服从表演艺术的审美规律,只有这样,两者才能兼容。戏剧在传统武术里汲取白己所需要的养分,武术在成就戏剧武打的同时,与戏剧舞台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技击性与艺术性兼备,实战性和表演性并存,向更多人展现出了它的魅力。
徽剧艺术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徽剧中的武术元素,它是徽剧艺术的精华所在,具有其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它们进行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吕锁森.中国戏曲武打概论[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6:173.
[2]彭文兵,曲晓红.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徽剧中武打艺术的保护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98301.
[3]李珍,袁筱平传统武术的“精、气、神、形”在戏曲武打情境中的再现[J]甘肃高师学报,2010(5):120123.
[4]陈幼韩.戏曲表演美学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174
[5]李珍.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J].武术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