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2019-09-09 01:13郭献花
赢未来 2019年4期
关键词:注意操作事项

郭献花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培养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而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应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要抓住合适时机,并需要教师适时指导,需要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等,如此才可以提高课堂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课堂;操作;注意;事项

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培养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而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呢?

一、动手操作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抽象的新知识构建和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它关系学生主动探索的新知欲望。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动手操作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只有建立在小学生的实际认知和能力水平之上,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稍微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學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组织五年级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意识以及数学符号意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数学理解、解决问题等能力。加之,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已经理解和掌握,这就为他们理解并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首先,教师在出示“长方形”教学模型,然后演示拉“长方形”四个角,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之后,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就容易发现核心问题:“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改变。学生通过探究后初步猜想:“长方形”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与它的底和对应的高有关。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实践进一步验证,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水到渠成。学生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水平和认知能力,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直观的知识,构建新知,加深理解新知,从而使自己的数学思维、数学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得以发展,产生主动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要抓住合适时机

合适的时机指的是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要把握好教学难点的突破点,以及对学生起到加深理解、巩固提高的训练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一是为了让学生利用旧知建构新知,二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新知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要抓住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组织一年级小学生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这就为他们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也为他们下学期100以内甚至更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可是,绝大多数一年级学生只限于会数数,会认数,会写数,接触计数单位“十”还是第一次。因此,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引导学生学习11时,可以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通过动手操作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作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作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11表示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接着让学生摆12根小棒,进而理解12表示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这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最后,让学生以“十”为计数单位动手摆小棒,初步学会认、读11~19各数,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十几”所表示的含义和顺序。在此基础上解决“19添上1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理解“2个十就是20”这个关键问题。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过程,使他们加深理解并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以及进位加法打下根基。

三、动手操作要教师适时指导

适时指导是指教师要在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前或活动中,适时适当给予学生演示、点拨、讲解、示范等,使学生顺利完成动手操作活动,构建新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新知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组织五年级学生学习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时,学生从差别不明显或数量较多的物品中很快找出次品是没有经验的,再者五年级学生对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也没接触过,因此,在学生探究如何“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首先,让学生探究从3瓶钙片中找出一瓶次品的过程,可在学生掂一掂、数一数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天平演示,既验证学生的猜测结果,又加深学生理解天平的原理,为让学生利用天平从数量较多的物品中快速找出次品打下基础;其次,在让学生探究利用天平从8个零件里找1个次品(比较重)的最优策略的过程,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在猜测、推理过程中得出的策略一定五花八门,这时候教师要巡视深入检查,适时点拨,唤起学生借鉴从3瓶钙片中找出一瓶次品的经验,进一步理解利用“平均分成三等份”从较多的物品中找次品的策略;最后,教师可再次利用天平给学生演示验证“平均分成三等份”是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了教师的适时指导,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还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新知识的信心。

四、动手操作要与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相结合

组织小学生动手操作是帮助小学生构建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在组织小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性探究,调动眼、脑、手、口多感官参与,尤其给学生创设交流表达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描述,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同时得以相辅相成,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能力的形成。

例如,组织二年级学生学习《平移和旋转》,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小明骑自行车运动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发现的现象,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现象,从而建立表象特征。接着,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移动房子拼图和转陀螺实物,引导学生进行看、说、听、想、做的综合性探究,初步掌握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并描述平移与旋转的特点,使他们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平移与旋转这两种运动现象的特征,能快速正确地判断与区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真正体验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数学价值,有效地拓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项抽象的师生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积极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注意操作事项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应试作文需注意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