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传承的京杭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分析
——以苏州、无锡和常州为例

2019-09-09 07:52:58许晶晶陈光龙钱丹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安徽建筑 2019年8期

许晶晶,陈光龙,钱丹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构成了城市的主体,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省份,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以及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城市的兴起、发展、衰落与复兴,工业遗产一旦消失就像抹去了城市一部分重要的记忆一样,使得历史缺失和文化断层,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出现空白。江苏省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所经城市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彰显了各自的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江苏境内的苏州、无锡和常州同属于江南运河,地理位置毗邻,三地联袂成片,构成了现代苏锡常都市圈。大运河穿城而过,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成就了沿线工业的发展,工业遗产更是承载着这三座城市的文化积淀,是展示城市历史和美丽的灵魂建筑。

2 苏州、无锡和常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概况

2.1 苏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况

苏州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工业发展萌芽阶段是由晚清状元陆润痒筹办了苏州历史上第一批近代工厂苏纶纺织厂和苏经丝厂,随后在盘门路、南门路和觅渡桥沿线,又先后出现了嘉美克纽扣厂、针织总厂、第一丝厂和泰和面粉厂等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苏州工业发展的历程,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对苏州近代工业文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退二进三,退城进区”策略的实施,蜗居在里弄街巷的工厂从苏州老城区中陆续淡出,老城区内的老工厂大规模的关闭和搬迁,苏州运河两岸很多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充分发挥建筑功能的基础上,重新唤醒了原本衰败的工业遗产,如苏州丝绸厂改建成五星级创意酒店——书香世家·平江府、苏纶纺织厂改建成苏纶场购物街区,苏州第一丝厂改建成以工业为主题的博物馆,苏州刺绣厂改建成X2创意街区,苏州新光丝织厂改建成桃花坞创意产业园,苏州檀香扇厂改建成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

2.2 无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况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为无锡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贸易往来的窗口。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拥有大量具有历史保护意义的工业遗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工业遗产也逐渐由兴盛走向衰败,最终被完全闲置甚至拆除。很多工业遗产具有时代特色和产业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见证了人类活动的历史全过程。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无锡提出“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的工业遗产保护方针,从传统的大拆大建过渡到保护更新,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如北仓门蚕丝仓库改建为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无锡压缩机厂改建为N1955文化创意园,茂新面粉厂改建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无锡永泰丝厂改建为中国丝业博物馆等。

2.3 常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况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贯穿城区,孕育了影响全国的近代工业。常州工业遗产最显著的特点是汇聚于古运河边,如建造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成三厂旧址,为刘国钧先生的实业主体之一,是目前常州市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纺织业建筑群,建筑面积约20000m2,厂内还存有创业早期的数十台老纺纱设备。清末民初,常州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恒源畅旧址(原常州第五毛纺厂)和戚机厂遗址,都是常州市文物保护价值高的工业遗产,也是常州工业旅游的典范。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常州市以“运河文化长廊,百年工业遗韵”为主题,“一廊五区多点”为格局,打造工业遗产旅游线。“一廊”即沿古运河工业发展历程展示长廊;“五区”即 “民族工商业遗产起源及发展”、“常州道路”(2个)、“明星城市”、“苏南模式”5个工业遗产特色主题展示区;“多点”即工业遗产展示点,包括恒源畅厂旧址(现第五毛纺织厂)、大成一厂、大成二厂旧址(现常州市东方印染厂)、大成三厂旧址(现名力纺织有限公司)等。

3 京杭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案例分析

3.1 苏州——苏纶场

苏纶场是苏州最早的机器纺织企业,也是苏州最早创办的近代工业之一,1895年由苏州最后一位状元陆润庠筹建,历经百年于1998年宣告破产,后重新组建了苏纶纺织有限公司,2004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2004年厂区因为破产倒闭而被闲置,2007年由嘉业房地产公司以16.1亿元拍得,在整体规划上,苏纶场拟建成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办公、星级酒店和中高档住宅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实际调研中,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建筑在外观上保持了原有的工业建筑特色,通过原地修缮保留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对于原职工宿舍和医院,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原有结构已无法满足要求,解决方式需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外观,在建筑内部重新搭建新的钢架结构,新旧建筑融合共生(图1),而再利用方面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区位、交通和市场运营等相关原因,目前苏纶场购物街区已全部闲置,大多数商业全部退出,只有零星的餐饮和办公还在经营,整个街区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图2)。

3.2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原为茂新面粉厂旧址,地处学前路与运河交叉地带,是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宗敬和荣德生等于1900年筹资创办的,是荣氏家族创办得最早的企业,又名茂新第一面粉厂。目前所存厂房重建于1947年,有灰色办公楼和红色厂房2个板块,主要有麦仓、制粉车间和办公楼。3幢建筑在立面设计上都采用了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麦仓以大面积实墙为主,在顶部开设通风窗,制粉车间和办公楼分别采用了竖向和横向构图,厂房在建筑的形式上摈弃了传统的坡顶,立面上采用了侧长窗和铁制窗框,比例和尺度都显示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与特点,旧址现已成为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在内部空间设计上,不仅恢复了室内的原貌,而且还保留了原有的面粉制造设备,还原了当时的纺织机、车床等其他工业设备,丰富了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同时图片资料展示了无锡民族工业萌芽发展时期的繁荣景象 (图3)。在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上,场地中设置了环形通道,分别与城市道路连通,采用砖红色的仿清水墙面砖,与原建筑表皮进行呼应(图3)。

图1 苏纶厂第一宿舍旧址

图2 苏纶场街区现状

图3 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内部空间

图4 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外部空间

3.3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园区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园区建于2008年,位于常州市钟楼区三堡街141号,京杭大运河南岸,是原来第五毛纺织厂旧址(原恒源畅厂),总占地面积3.6万m2,总建筑面积3.2万m2(图5)。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面,老车间改造成了500多m2的常州画派纪念馆,经编车间改造成了6000m2的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图6),原厂区内的办公室改造成了恒源畅书坊,风机廊道改造成了常州市工商业历史博物馆,机修车间改造成了1000m2的“五号剧场”。再利用过程中保留了建筑的原有风貌,大面积锯齿厂房、爬山虎、红砖建筑外墙、原有的宣传牌和标语口号,以及锅炉、风机这一类的老式工业设备全部保留了下来,成为新时代的历史追忆,构成了城市所独有的风貌。整个园区以“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为主题,街区一期建设主要对第五毛纺厂、恒源畅厂内部的工业建筑和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历史赋予了建筑独特风格,斑驳的老墙、高大的空间、灵动的线条所承载的工业遗存和文化遗迹,尤其是连排锯齿形厂房,展示了纺织企业的特色。

图5 恒源畅厂旧址

图6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

4 苏州、无锡和常州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分析

4.1 功能的置换

功能置换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一种改造模式,即根据原有建筑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原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改作他用(表1)。其特点是采用加固处理、夹层处理和增减承重构件等方式来维护建筑原貌。工业遗产改造后的类型主要有博物馆、展览馆、工业公园、艺术中心、商业街区、办公和创意产业园等。如北仓门蚕丝仓库,因原建筑内外空间的艺术特质,顺其自然的改造成为了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又如无锡永泰丝厂,因其建筑的性质、功能和自身历史形态,顺其自然的改造成为了中国丝业博物馆,展示百年无锡乃至中国丝绸业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图7)。这些工业遗产改造项目都侧重于保留原有建筑风貌,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图7 中国丝业博物馆内景 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4.2 内部空间的重构

苏锡常工业遗产建筑再利用的类型 表1

4.2.1 联零为整

由于工业遗产往往是两栋或是多栋建筑组成,所以将彼此相邻又独立的建筑通过打通或者加构筑物连接的方式整合,从而使建筑空间能够相互渗透贯通,形成较大的空间。常见的做法主要有:①将相邻建筑之间的墙体打通或者拆除,形成相互渗透的空间;②在两栋或多栋建筑之间增加连廊等构筑物衔接,使得相邻的两栋建筑或者多栋建筑相互贯通;③在两栋或者多栋建筑之间加顶封闭,一方面使多栋建筑视觉上形成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室内的使用面积,形成更为高大开敞的共享空间。

4.2.2 化整为零

由于大部分工业建筑都具有高空间、大开间的特点,所以可以对内部空间进行分割。常见的做法主要有:①垂直分层,主要是将层高较高的内部空间分为两层或多层空间,并根据需求适当增设中庭空间,增加内部空间的利用率;②水平分隔,主要是将大开间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一个个小空间,增加空间使用的灵活度,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4.2.3 局部增建

为满足新的空间使用需求,我们通常会在建筑的内部、外面或是顶部局部加建新的空间,如内部的楼梯、电梯、中庭和门厅,外部的楼梯和走廊等,一方面满足建筑内外空间的交通功能,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增加了使用面积。

4.2.4 局部拆减

为满足新的空间使用需求,我们也会采取拆减的方式重塑建筑内外空间。常见的做法主要有:①将墙体拆除更换为玻璃,增加内部的采光;②将内部的楼板、梁柱等非承重结构拆除,形成更高更宽敞的空间,比如利用高空间局部改造为中庭或者露天庭院;③将两个或多个小空间中的非承重墙体拆除,形成更为宽阔的内部空间。

4.3 外部环境的改造

4.3.1 建筑外立面改造

对于不具有典型的历史和审美价值的工业遗产,原有建筑的外部形象不能满足新功能需求,可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对外立面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后以全新的形象进入人们的视线。

而对于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应采用翻新设计和加固修缮的方式,尽可能维持建筑原貌。

4.3.2 交通系统改造

原有工业厂区一般位于老城区,大拆大建使得厂区周边交通系统杂乱无章,再利用中需对厂区以及周边交通系统进行重新规划。一方面,合理设计厂区内部交通流线,尽量做到人车分流,提高交通的可达性;另一方面,合理设置停车区,利用路面停车、建筑底层停车或设计地下停车,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

4.3.3 外部景观改造

面对城市更新背景下“千城一面”的危机,传统工业区遗留下的特色风貌是城市更新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工业景观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在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应保护厂区内生长多年的古树,对厂区进行重新规划,重新种植适宜生长的植物,扩大绿化面积,适当地布置水池、花池、座椅、健身器材和雕塑等环境小品,改善外部空间,提升厂区生态环境。

4.3.4 工业设施利用

工业设施是指工业生产中必须的生产资料,例如高炉、焦炉、冷却塔、水塔、储气罐和炼铁炉等,这些机械设备虽然因年代久远而锈迹斑斑,但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回忆,体现一定时期工业生产水平和工业文明成果(图8)。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中,可将这些反映当时工业生产风貌的设施放置室外作为装置小品,也可置于博物馆或展览馆中用于展示。

图8 运河五号工业设备展示 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5 结语

江苏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处江南,物资丰富,遗留了很多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江苏省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首先,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缺乏跨专业、跨学科层面上的相关研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和运营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进程;其次,从苏州、无锡和常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情况来看,现阶段已对各类工业遗产进行评价和分级,历史遗存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再利用方面,博物馆模式发展较好,如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和中国丝业博物馆;而受地理位置、市场经济和运营管理的影响,很多创意产业园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苏州桃花坞创意产业园现已闲置,正在重新规划和施工,苏纶场商业街区荒无人烟,已由恒大地产接管计划重新包装,X2创意园区基本上以儿童教育培训为主,建筑内外空间破旧不堪,无锡N1955创意园区基本上以餐饮业为主,离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园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最后,京杭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保护还仅仅停留在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保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仅考虑了各个城市的地域文化而没有充分考虑京杭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文化带建设。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应与工业遗产廊道建设同步进行,以确保江苏运河沿线早日形成一条连续的工业遗产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