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乡村空间、资源、设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依据。在正式展开建设工作前,以科学的规划与编制作为指引,能够较大幅度地提升乡村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合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速度,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县域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基本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根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其主要概念即是指借助科学理论方法的指导,针对县域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现状,对县域乡村建设进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作为实际建设工作展开的前提指引,也是维系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与微观乡村具体建设之间不容或缺的纽带。
在进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时,应当注重坚持公平性、因地制宜、基础性保护、统筹兼顾等原则。根据乡村地区的实际资源情况,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改革方案,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结合乡村特有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度开发,从整体性的角度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共同实现最终的发展目标。
针对乡村发展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能够适应当地情况的合理制度,从而确保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处于严格的制度框架下,维护乡村建设秩序。
注重实现生态与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遵循生态规律,通过合理规划县域内特色发展单元,促进各单元各区域的产业特色化,引导不同的乡村区域走向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发展道路。
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意愿及观念,提高当地人公共参与,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落实人地挂钩政策,盘活乡村经济存量,促进土地资源的流转,切实维护农民的实际利益。
兼顾宏观环境的影响与微观个体的特殊性,综合考虑乡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土地交通、资源开发等多方面现状,构建起具有连贯性、和谐性的自上而下的乡村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内不同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同作用。
作为规划编制的第一步,项目组贯彻落实县政府部署的黟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工作任务,与各县直部门以及8个乡镇主要领导人、负责人充分对接,对黟县乡村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详尽、细致的考察,准确地探明现实问题,了解群众对于发展的期待和意愿,做好调查分析工作,作为规划编制的基础性材料与依据。
从黟县县域层面统筹不同发展潜力、不同区位要素条件的城、镇、村发展,明晰黟县境内以保护为导向的生态保育空间以及历史文化空间范围,差异化提出黟县境内的城镇村密集地区与丘陵山谷地区的村庄发展指引策略及具体的建设意见,有序推进黟县县域内村庄人居环境优化、村民生产生活致富、村域自然环境优良、历史风貌延续。实现“多规合一——‘协调美’;资源统筹——‘利用美’;空间优化——‘形态美’;功能完善——‘生活美’;环境整治——‘生态美’”。
在宏观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针对不同的领域,专门的工作小组应当合理制定有建设性意义的措施,结合乡村发展现状,统筹安排各项措施的具体实践,针对黟县不同的区域空间予以布局和规划。基于黟县域镇村的差别化——构建多元的片区镇村体系,多级构建、分类引导、重构镇村发展类型 ;基于三类空间的严控性——明确四至的城乡用地布局,增存并举,集约发展,优化用地建设;基于产业组团的差异性——打造创新的产业经济发展,依托现有基础,运用经营理念,实施平台带动,推进多元融合;基于乡村支路的短板性——规划织补的道路交通网络,完善毛细血管,增设风景步道,串联网络体系;基于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建设共享的城乡配套设施,运用生活服务圈理论,结合四分控制体系,优化设施配置标准;基于历史文化的特质性——塑造特色的乡村风貌指引,传文脉,记乡愁,打造永葆魅力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特色彰显的徽州文化传承地;基于实施操作的可行性——谋划务实的年度行动计划,以“项目化”管理,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性。
基于分区特有的发展资源及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构建分区体系,实现区域的个性化发展,为当地的优势资源注入崭新的发展活力。
从建立城乡对话,促进村庄产业联动发展以及实现基础服务城乡互利等角度出发,构建以乡村单元、乡村带为构架的村镇体系。引入乡村群落的概念重新界定乡村聚落体系。近期到2020年,县域城镇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自然村”五级结构,形成”1+4+3+48+239”镇村体系。通过分析产业基础,资源分布,确定黟县6种乡村群落类型,分别为生态保护型群落、农产品供给型群落、城镇带动型群落、外部产业带动型、休闲农业型群落、观赏资源型群落,明确各类群落的发展形态和魅力(重要)空间。
衔接近、远期建设用地规模。根据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黟县县城总体规划、各镇、乡总体规划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各镇、乡的近、远期建设用地规模。乡镇总规用地超出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用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进行补充。
农业发展指引:加快黑茶黑果黑粮产业发展和黑鸡黑猪养殖。工业产业指引: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绿色食品、机械电子等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旅游业发展指引:规划加快构建“一城、两极、三区、四轴”的黟县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一城: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两极:以西递、宏村为中心的徽文化精品旅游景区。三区:桃源文化展示区、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生态休闲度假区。四轴:四条区域旅游交通联系轴线。
结合现有和规划中的铁路、高速公路,打造“二横、一纵、四射、一环、十联”的骨架公路网络。加快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覆盖行政村的乡村公路网络。结合黟县自然山水格局、资源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现状公路条件,确定三条风景道:问道探秘风景道、醉美S218风景道(G530)、世界遗产旅游风景道,形成“两横一纵”的空间结构。以“山水田园之城、徽州文脉之城”为主题,以绿道为纽带整合黟县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源,构建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主题绿道,打造一条环线三条连城线。
结合生活圈理论,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距离,划定基本服务圈、一次服务圈、二次服务圈和三次服务圈。基本生活圈——提出村级设施配套标准;一次生活圈——多村共享设施布局指引;二次生活圈——乡镇及共享设施统筹布局;三次生活圈——县级区域性设施统筹布局。从整个黟县县域对各类配套设施进行整合研究,重点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标准,并针对各类设施对城市、镇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修正;通过四分控制体系和居民生活圈,推动乡村地区设施共建共享,加强资源整合,有序分配,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分别编制了黟县8个乡镇的建设指引文件。各乡镇人民政府依据本乡镇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指引文件,对镇域内的项目和农房建设进行管控。
分别从自然生态、三次产业、以及历史文化角度制定了乡村风貌整治规划指引。黟西北——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主的生态景观型村庄。黟东南——徽州古村落为主的人文景观型村庄。
从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特点出发,规划了宏村艺术小镇、西递遗产小镇、关麓书香小镇、古城慢生活小镇的特色小镇指引。
如此,通过尽可能拓宽规划内容的空间及类别维度,能够发挥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真实作用。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既是促进乡村迅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唯有加强对县域乡村建设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性安排,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规划编制,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协调,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