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汝锋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000)
急性左心衰是临床中较为常见和多发的急症疾病,具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肺部哮鸣音、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若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心脏暂停或心源性休克,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程度的威胁[1,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2018年4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3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为例,旨在探讨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患者疗效及血气分析指标,报告如下文。
1.1 基本资料 以我院2018年4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3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为例,分为研究组(51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58岁-78岁,平均年龄(68.27±10.29)岁;1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16例缺血性心肌病,7例房颤;研究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57岁-79岁,平均年龄(69.08±10.33)岁;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缺血性心肌病,8例房颤。两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患者取半卧位或端坐,给予高流量吸氧及利尿、强心、镇静、血管扩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接受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主要方法为:取适宜面罩,采用PCV+CPAP的通气模式,调节通气压力由低-高,5 cmH2O-10 cmH2O的呼气压力,12 cmH2O-20 cmH2O的吸气压力,8 mL/kg-10 mL/kg的潮气量,12次/min-20次/min的呼吸频率,30%-100%的氧浓度,依照患者的检测值、血气分析和临床表现对以上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每天4次,3 h/次,间歇期持续吸氧。
1.3 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记录两组的HR(心率)、PaCO2(二氧化碳分压)、PaO2(氧分压)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其中,可平卧,呼吸困难彻底改善,血气分析正常恢复为显效;血气分析大致恢复正常,呼吸困难得到改善,轻微低氧血症为有效;和以上标准不一致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Mean±SD)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1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研究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血管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急性左心衰的人数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4]。急性左心衰主要是由于心脏组织和机能发生突发性改变,短期内心输出量急速下降,机体灌注不足导致,诱发因素为劳累、感染等,疾病发作时会锐减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肌收缩力,升高左心室舒张压和肺部毛细血管内压,减少心排出量,导致急性肺水肿的出现,甚至发生呼吸衰竭[5]。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探寻一种高效合理的方案对患者实施救治具有积极的意义。有研究[6]指出,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气分析指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更优,总有效与对照组相比更高,表明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分析其原因考虑为:常规的救治方案与急性左心衰临床所需不符,随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科开始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救治。此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便捷、无创性等特点,易被患者和临床所接受。主要优势体现为: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肺内气体的交换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增加肺泡内压力,使氧合功能提高,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得到改善,缓解体征和症状。此外,可以使肺泡和肺毛细血管的渗出量减少,肺内换气和通气功能改善,降低PaCO2,提高PaO2,增加机体含氧量,使心肌供血含量提高,加快恢复心肌供血,左心功能得到改善;减轻或改善肺水肿,使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改善血氧饱和度[7,8]。由于受到时间和样本量等因素所限制,本研究未分析两组的心肺功能指标、护理干预等情况,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证明。
综上所述,急性左心衰患者接受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利于提升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