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璟,白云波,关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038)
鼻内镜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鼻息肉、鼻窦肿物、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疾病常用方式[1],由于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患者痛苦小,复发率低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好[2]。本文选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8年4月接受鼻内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耳穴贴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将选取的64例患者,划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46.9±5.1)岁,平均手术时间为(70.2±11.9)min。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45.7±8.9)岁,平均手术时间为(71.3±13.2)min。排除手术时间>180 min患者,长期服用麻醉药和精神类药物患者以及除耳廓有炎症、皮损、冻疮等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由医护人员其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与了解,治疗中能够放松心态,使患者得知术后发生疼痛是常见想象,鼓励患者运用平常心对待术后疼痛,由此缓解因疼痛产生的焦虑和急躁情绪。(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耳穴贴压治疗,选择患者皮质下、交感、神门等部位,待患者术后1 h内,运用酒精对患者耳廓75%部分进行消毒。之后运用探针找出患者敏感点,再在0.5 cm脱敏胶布中心固定王不留行籽,运用止血钳紧紧夹住胶布使王不留行籽对准标记的耳穴后再紧紧贴牢,先选择单侧耳穴,之后再两只耳朵交替,对准患者敏感点压丸。整个过程运用轻柔的按摩手法,使患者局部产生明显的热、酸、胀、麻、痛等,整个过程持续3 min,3 h治疗一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6 h、8 h、12 h、24 h、48 h疼痛程度。运用Wong 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从高往低排序,5分则为剧烈疼痛,4分即较为严重的疼痛,3分较为明显的疼痛,2分即轻微疼痛,1分为有一点疼痛。
1.4 数据处理 详细记录患者数据,运用专业数据处理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其中%表示计数资料,给予χ2检验。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并给予t检验。检验结果中P<0.05表示差异显著。
观察组6 h疼痛程度为(2.72±0.22)分,8 h为(2.13±0.11)分,12 h为(1.92±0.15)分,24 h为(1.61±0.22)分,48 h为(1.66±0.12)分。对照组6 h疼痛程度为(2.71±0.27)分,8 h为(2.60±0.13)分,12 h为(2.44±0.31)分,24 h为(2.12±0.12)分,48 h为(1.82±0.18)分。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8 h、12 h和24 h的疼痛分值和对照组患者对应时间段相比,满足P<0.05,差异显著。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相同时间疼痛程度数据(Mean±SD)
鼻内镜手术是耳鼻喉科常见手术类型,术后需要鼻腔填塞止血纱布2 d-3 d,造成头面部肿痛、烦躁、失眠等一系列不适感。抽取鼻腔填塞物之前出现明显疼痛会影响患者术后康复[3]。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有近80%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中重度疼痛。手术的鼻腔组织受到机械性损伤而造成缓激肽、组胺、乳酸分泌等明显增多,从而刺激手术创面的游离神经末销,引发患者疼痛。临床针对患者术后疼痛多运用鼻额部冰敷、宣教、轻音乐治疗法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但效果欠佳;而术后的麻醉止痛镇痛泵对于部分患者是经济成本较高的,常规术后只用1 d麻醉镇痛泵,而鼻腔术后明显疼痛有2 d-3 d。我们通过对耳穴敏感点的压豆刺激,可实现相应经脉调和,气血通畅,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通则不痛。选取神门、交感、皮质下等耳穴,具有镇静安神、止痛宁心作用。综上所述,在鼻内镜术后应用耳穴贴压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可以较好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