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海志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教师专业成长工作视为提升本地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
1.多渠道扩充教师资源。根据我县生源增长等情况,合理规划新教师招聘工作,除了每年定期招聘公办教师外,还通过人事代理、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扩大教师资源储备。我们扩大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支持学校到国家重点师范院校招录所需人才。
2.统筹使用教师编制。探索教师编制合理使用机制,实施教育系统编制动态管理。根据县域教育发展实际,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生源、班额等情况统筹分配各学校教职工编制,合理设置、调整岗位,教职工交流调整后,凡涉及编制、人事、工资等关系变更的,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要在年度内做好编制调整等相关工作。
3.加强教师、校长交流。进一步落实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或任职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和校长都要进行交流。以城区学校教师缺口选调、校际间交流、选派教师支教、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等为主要形式,促进交流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构建校际均衡、学科结构合理、流动有序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成长阵地是学校,我们鼓励、倡导学校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推行“优质学校+”工程。实施分两个层次,第一是县域内优质学校与京津冀高层次学校对接,提升办学档次。今年我县与北师大签订合作协议,严格按照协议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核心素养,开展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学科教研、课题研究、经验总结、文章发表等方面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北师大专家团队作用。利用好北京名校名师资源,深入开展常态化学习交流,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水平。第二是县域内的优质学校与乡镇薄弱学校对接。优质学校的教师资源与乡村教师实现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域内教师综合素质。
2.用好“互联网+教育”平台。自2016年开始,我县成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针对乡村学校音体美专职教师紧缺,课程开设不规范的现状,利用网络,联合专业教育机构推出音体美教育课程。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同时,还针对性地促进线下助学老师的专业素养。另外,抓好网络直播教学区域落实,在全县农村选择20所左右小规模学校,与全国童年一课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课堂网络教学活动。
3.实行“项目制”管理。2018年3月制订了《教育教学工作项目制管理办法》,为全县学校、师生提供了先进、有效、科学的学习成长保障,成为促进学校多元发展、特色发展的有效方式。目前确定了脑科学开发、综合实践、高效课堂、教材整合、青年教师成长等七个县级项目。高效课堂项目以河北教育名师团实验校为依托,以奥城小学代表的六所联盟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多次赴全国各地讲学讲课。教材整合定期开展活动,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4.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功能室建设”。为加强功能室的使用,我们组织各学校安装了远程监控摄像头,利用局域网加强对各学校图书借阅的动态管理,定期通报各学校上课情况,促进教师阅读和教学的能力提升。还与全国“桂馨书屋”公益组织合作,在20所学校建设图书馆,开展以绘本读物为主的常态化读书活动。
5.“订单式”服务,促进薄弱校教师发展。以调研测试中各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依据,教育局相关科室每学期确定几所薄弱学校,从专业角度帮助教师分析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学生管理上的得失,为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施能力“把好脉、对准症、下好药”。
教师的崇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走在超越自我的生命里程之中,不断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内涵,设计自我专业发展的行为策略,需要给教师足够的成长平台。
1.建设“名师工作室”。全县成立了12个名师工作室,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整合各学段优秀教师资源,实行核心成员、区域成员、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模式。动态管理,跟踪管理,在学习、培训、交流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鼓励各学校、各教师组织名师工作室,开展相关活动。充分利用专家的理念和资源,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2.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我们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各平台的学习培训活动,支持鼓励青年教师自主组织学习培训交流活动。
3.组织教师“挂职培训”。鼓励教师根据自身需要,提前向教育局申请参加的培训项目,教育局根据工作实际,组织安排相关人员参加相关科目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效益。今年我们与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合作分期分批派出学校骨干教师到学校挂职培训,回来后进行学习汇报。
最近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十大战略任务,重要一项就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出要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这也是我县重点要做的工作,多渠道多方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建设教育强县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