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撕下强迫症的标签

2019-09-09 00:44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严增茹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强迫症学生会经历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严增茹

课间,有一名七年级的学生来找我,对我说:“老师,我有强迫症,能治好吗?我每天写作业之前必须把自己的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不然我就特别难受,写不下去。”我问他:“排好之后呢?”他说:“排好之后就舒服了,可以写作业了。”

听完他的话我笑了,这哪里是强迫症啊!我给这名学生科普了强迫症的心理知识后,他高兴地说:“太好啦,原来我这种情况不是强迫症啊。老师,我们班好多同学都认为自己有强迫症呢。”

得知这一消息,我又找了几名班里的“阳光使者”了解情况,发现的确好多同学给自己贴上了强迫症的标签。于是,我决定在心理课上跟学生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同学们,有人怀疑过自己有强迫症吗?”一走上讲台,我就直接抛出这个问题。让我意外的是,几乎每个班都有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的学生会举起手。而他们认为自己有强迫症的表现更是五花八门:

“走在校园里,我不能踩地上的字,我一定得迈过去或者绕过去。”

“打游戏的时候,我的子弹必须是5颗或者10颗,必须得是5的倍数。”

“我喝饮料之前必须得把标签撕下来,不然我就不能喝。”

“我吃小神童冰淇淋的时候一定得转着圈吃。”

“我的衣服不能叠,必须要套在一起挂起来。”

…………

每当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自认为是强迫症的表现时,我都会问一句:“然后呢?做完之后呢?”学生会告诉我:“这样做之后,我就舒服了,心里就没事了。”

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的学生也听得饶有兴趣,几乎每一个故事分享完之后,总会有其他学生表示自己也是这样,或者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这个同学说自己要把书排序,那个同学说自己是把笔排序,另一个同学说自己的衣服得排序。

这时我问:“哇!这么多的故事,孩子们,听完了故事之后,你们发现什么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原来不止我这样,大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啊!”“老师,我们这种情况不是强迫症吧?总不能我们都有病吧?”

当困扰自己的问题被判明为大家都这样时,孩子们的心里放松下来。他们开始好奇,好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于是我抓住契机,开始向学生科普强迫症的心理知识:“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每次大家分享完自己的表现后,我都会问一句‘做完之后呢’?你们都回复我‘之后就好了’。所以,大家这种情况并不是强迫症。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其实这是一种强迫现象。”

我给学生表述了强迫现象的定义:强迫现象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的现象,不影响正常生活,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孩子们的智慧足以很好地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充分理解这个概念。他们明白了自己的表现是每个人都有的、是正常的现象。这个概念让孩子们更加坚定了自己并没有问题。

那么,强迫症又是什么呢?孩子们愈发好奇。我告诉学生,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因此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形象地表演了一个有强迫洗手行为的强迫症的例子:一个人因为怀疑自己手不干净而反复地洗手,香皂、洗手液、消毒液轮番上阵。刚刚洗完手坐下,就又觉得自己手脏需要洗手,然后一边提醒自己洗过手了不用洗了,一边再去洗手,如此重复。

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强迫症的表现,学生总结出“强迫、不能控制自己、严重影响生活”等特点。我想他们是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

“孩子们,你们还认为自己平时的表现是强迫症吗?”“不是!”学生回答得异口同声。“可是刚刚我表演的这个人是。我们像看小品一样看待这个人的故事。大家想一想,强迫与反强迫并存的这个人,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安静下来,善良的他们发现这个人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我继续追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怎么办呢?”

“他应该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家人或老师。”

“他可以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

真好,这样分享之后,孩子们撕下自己强迫症的标签,也明白了生活中当自己经历承受不了的痛苦时要及时说出来,并寻求专业的帮助。当身边的人经历痛苦无法自拔时,自己可以为他做点什么。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给自己贴上强迫症的标签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一是不了解强迫症的定义,误认为强迫现象等于强迫症,并因误认为自己有强迫症而忧心忡忡。二是从众。身边很多人都这么说,加上自己也有类似经历,于是和大家保持一致,也这么说。三是彰显自己与众不同。这与从众并不冲突,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孩子们要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又要展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于是就有了管他好坏“我有我骄傲”的感受——这又是另外一个新话题了。

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对很多事情产生好奇,他们有很多疑问或者困惑需要去寻找答案。在生活中,孩子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果缺乏传播知识的正确途径,他们就会转向其他渠道,最常见的就是网络。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们选择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容易对号入座、乱贴标签。比如,很多孩子因为自己存在强迫性的现象就说自己有强迫症,有一阵心情郁闷就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他们给自己贴上标签后就会深受其扰,这样的情况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时干预。普及心理知识重要且必要。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心理课、班会课、团体辅导、讲座等都是比较好的方式。

专业的心理知识并不一定是晦涩的,用青少年所能理解的语言,选择一种轻松的形式和学生进行分享互动,学生会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们的认知也会随之调整。感谢那个给我提供了灵感的学生,他的困惑让我对科普心理知识的必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也希望这些尝试可以惠及更多的人,为更多的学生带去心理能量。

猜你喜欢
强迫症学生会经历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