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现代农业添翼

2019-09-09 06:18农经鲁飞
农经 2019年8期
关键词:苹果农业

文|《农经》特约记者 鲁飞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新兴的大数据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农业。

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兴生产要素,农业大数据正在给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资与农业服务等农业细分子行业,大数据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提出 “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加快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小农户覆盖”,并强调“支持培育一批面向小农户的信息综合服务企业和信息应用主体,为小农户提供定制化、专业化服务”。

“大数据”成贵州新名片

贵州省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独具慧眼,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大数据。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批准我国首个大数据产业发展试验区在贵州成立。

近年来,贵州在大数据行业的先行先试已经取得了多个全国第一:获批建设第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第一个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第一个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第一个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同时还举办了第一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国际博览会。

不仅如此,贵州还探索建立有利于推动大数据创新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为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营造环境、提供保障。

如今,提起贵州,必提大数据,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贵州一张闪亮的新名片,也成为中国后发地区的一个亮点。世界银行前行长金镛在考察贵州大数据发展情况后评价:“中国的大数据中心在贵州。”

贵州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理所当然地也将这项新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和农村工作中。

贵州构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与智能决策。加快实现贫困农户建档立卡数据与农业生产数据的共享互联,做好精准脱贫识别;建设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大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构建“天空地人”四位一体的农业大数据可持续采集更新体系;夯实农业大数据基础,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关联整合、时空分析与智能决策,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贵州将物联网作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加快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其在节水、节药、节肥、节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管理向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同时,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数据标准化体系,构建农业数据指标、样本标准、采集方法、分析模型、发布制度等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农业部门数据开放、数据质量、数据交易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带动农业物联网基地建设规模化。

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贵州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贵州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聚焦茶叶、蔬菜、水果、禽蛋等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农产品产地、生产单位、产品检测等信息的追溯查询,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形成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有保障、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最终实现农产品的安全风险管理。同时,推进农业市场销售网络化。贵州积极培育各类农村电商主体,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用好本地电商平台,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的网络销售应用能力。

贵州大数据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的脱贫攻坚因此搭上大数据的高速动车。

在黔东南州移民局,一块巨大的LED屏显示着全州易地移民搬迁点建设的实时情况。这个远程项目建设监管调度平台,给项目工程建设安装上“千里眼”,全天候全时段对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施工建设情况进行远程调度和监管,做到对每个安置点每栋房屋的工程进度一目了然。

“我们的养殖业基地都在贫困村寨,市场信息不灵通,而这款‘为米养鸡’APP,可以远程监控基地产出和销售的情况,能了解全国各地的市场行情,还帮我们解决了融资难问题。”铜仁望乡生态农业公司赵翠红所说的APP,是铜仁市三社(供销社、农信社、合作社)融合大数据平台的一个终端。这个平台不仅用算法将中小合作社和专业户的经营数据、征信数据和产供销数据进行云计算处理,还在云端构建了生产经营信用档案,为加强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目前,铜仁已完成3700多家合作社基础信息收集处理,有农产品价格行情数据400多万条,平均每天以2万条的数据量进行更新。

2017年贵州出台了《贵州省大数据助推农业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建立了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大数据采集更新长效机制和体系,建立了聚焦食用菌等五个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与市场价格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库等。

据介绍,贵州省已将各地扶贫数据库、大数据模型、相关政策等通过网络连接,设立了云端大数据处理中心。实现扶贫数据的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发现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数据层的优化对扶贫政策的修订提供建议。

广西农业大数据走在了前列

近年来,广西农业大数据快速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近日,广西12个项目获评“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创新项目”,获奖数全国第一;田东、融安、三江三个县荣获“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系统可以识别30多种柑橘常见病虫害以及缺素症,农户只需用手机拍一张病态的叶片或果实照片上传,就可迅速获得防治方案,与农业专家在线交流种植难题。原本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的问题,现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准确解答。采用智慧农业云平台,全面提升了种植效率,减少了意外损失。”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吴炳科介绍说。

目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渗透和覆盖到广西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6%,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实现了2013年以来最高增长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9.8%,排全国第二位,达1.2435万元。

广西农业大数据APP,聚集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综合四大类37项数据,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农业数据资源智能检索、农作物物联网识别应用,组建了产业扶贫、农产品单品种、东盟农产品等六大专项数据库。采集5000多万条农业专项数据,其中105个县78个“5+2”、“3+1”扶贫特色产业大数据160多万条,农资和农产品经营主体相关资料1388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数据5.3万余名。新增23个数据分析模型,形成农业产业、粮食生产、农业自然灾害等主题的“一张屏”监测分析。

同时,广西还开发出30多个农业信息应用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服务。2016年,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平台被评为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

“农业大数据平台涵盖生产、追溯、监管、服务、信用各个体系,构建以农业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基础,提升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解决生产管理与‘三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广西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东说。

广西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农产品价格分析,在广西农业农村信息网、广西农业农村厅今日头条号上发布农产品价格行情,建立了该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三个农产品大类价格信息的采集、查询、分析机制。2018年,广西农业采集灾情数据30多万条,苗情数据9万多条;为该区111个县区1.4万个行政村6500万亩农村土地确权的资料、成果汇交、质检和上报提供基础支撑。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单品种进行全面解析,精准划分了“产业结构、气象服务、预测预警、优品推介、进出口趋势”等18个专题,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预测,运用经济模型对广西重点品种进行国内外竞争力对比分析,打造了“鸣鸣果园”、“宜州桑蚕”等一批全产业链优质农品,为各类用户提供有深度、有价值、全面可靠的公共数字服务。同时,按照“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中的18个专题,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细化,运用大数据技术预测产量、预警灾害,运用低空影像、物联网技术实现园区生产数字化监测,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大数据+苹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苹果大数据发展应用高峰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在 “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以大数据引领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统筹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农业农村数字资源体系,着力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苹果产业是陕西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陕西苹果主产区地处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具有发展苹果产业的先天优势。再加上历届政府持续推进苹果产业发展,目前全省苹果面积达到1100多万亩、产量1100多万吨,稳居全国前列。

但是,随着全国苹果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苹果产业供给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总量供过于求与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投入要素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市场价格波动大、滞销卖难时有发生,各类风险集聚交织、持续健康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

新兴的大数据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农业

面对新情况、新变化,陕西省提出打造千亿级苹果产业,由果业大省向果业强省转变。而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重塑苹果全产业链,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便成为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陕西苹果产业规模大、链条完整、布局集中、市场化程度高,具有发展数字化的基础。2018年,国家级苹果产业大数据中心落户陕西,目前,基础管理平台已开发完成,五个转型升级示范县产地基础数据的采集试点已经展开,55个物联网果园已经建成,部分苹果数字化专家试验站挂牌。

打开陕西苹果产业大数据平台,一张覆盖苹果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贮藏、加工、市场、消费和贸易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可视化数据资源图呈现在眼前。基于全产业链,深化苹果大数据在苹果生产、加工、贸易、市场流通、消费等产业环节的应用,可以对苹果的种植进行精准化的指导和过程管理,提高种植质量,降低种植风险,实现节本增收、增产增收。

以延安市洛川县为例,据估算,每亩每年节约各种投入约750元(按50万亩盛果期果园,下同),每年节支3.75亿元;苹果亩产增加500公斤,每公斤产地售价按4.12元计算,增产25万吨,增收10.3亿元。每亩每年增收2060元,每户每年增收11196元(50万亩果园大约9.2万户果农);品牌溢价,每公斤终端销售增加2.0元 (亩产按3000公斤),增收30亿元。

运用苹果大数据,可以整体提升陕西苹果的品牌价值。通过应用大数据平台为陕西苹果进行认证、品质分级、苹果溯源、口碑评价;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品牌认证的数据可信问题;对于违反规则的假冒品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其筛选出来加入黑名单。让大数据服务苹果品牌,成为陕西苹果的新名片,快速提升品牌价值。

此外,苹果大数据能够对产量和价格进行预测,服务苹果的生产经营主体,帮助果农标准化种植、脱贫、致富。同时还能很好地服务地方政府,通过大数据的可视化“指挥舱”,对苹果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产业链进行有效监管和决策,通过大数据平台掌握全局,真正做到科学管理、智能决策。

“陕西省国家级苹果大数据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提升苹果产业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推进陕西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调优苹果种植结构,调精苹果加工业,调活苹果服务业,实现苹果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增值,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陕西苹果的竞争力。”陕西省果业局局长高武斌说。

围绕苹果全产业链,陕西将建设苹果数字试验站、智慧果园,对果库、专卖店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高效化、经营网络化、服务多元化。将运用大数据技术催生新业态、新经济,如会展、科技研发、供应链金融、农业旅游、数据体验、苹果动漫等,增加苹果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围绕苹果全产业链开展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遥感技术、智能机械制造等集成应用示范,打造苹果产业数字经济试验区。建立国家级苹果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开放共享苹果产业大数据资源,创设各项扶持政策,吸附各类市场主体围绕苹果产业链自主创新,孵化形成一批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企业集群。

下一步,陕西将合力推进我国苹果产业大数据发展,力争到2022年实现国家级苹果产业大数据中心建成使用目标,真正让苹果插上“数字”的翅膀,助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猜你喜欢
苹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第一个大苹果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