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曙娟
摘 要:林业生态工程不仅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还担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责任。以青海省为例,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林业生态工程提供借鉴,推动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经济林业;途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08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目前,青海省的林地总面积有1 096万hm2,占全省面积的15.3%。森林面积452万hm2,森林覆盖率为6.3%,天然林资源管护面积367.8万hm2,国家级公益林管护面积496万hm2。在发展生态经济林业方面青海省还存在很多问题。
1 青海省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人们生态意识低,土地争夺问题突出
由于商品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1]。速生丰产林的效益显著,将林地规划为公益林地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人们对管理和保护公益林地的热情不高。
1.2 商业树种结构单一
虽然青海省森林面积较大,但多数树木为商业树种,影响了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建设和景观美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1.3 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目前,青海省的木材加工主要有胶合板、中高密度单板和旋切单板。林业加工园区也很少,对高档家具、木门、厨具的加工比较少。青海省的产品停留在低端水平,缺乏核心产品和品牌产品。
1.4 缺乏森林物业融资平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農村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户,经济条件普遍较差,林业的发展缺乏资金。根据青海省林业厅的统计,2018年青海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3.2%,木材资源有7.4亿m3,人工林面积为306.27万hm2。以下为部分省份2018年人工林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例(见表1)和最近几年青海省的林业总产值增长情况(见图1)。
2 推动青海省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青海省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林地资源丰富的山区,集体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基层组织能力普遍不强。针对农村的这些情况,引导群众发展林业经济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2.1 制定总体规划并发挥其制约作用
发展农村林业经济的关键在于通过法律解决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土地竞争问题,平衡生态与民生的发展。
2.1.1 制定科学的林地保护与规划制度
提高林地保护和规划制度的法律地位,规定林地征用和占用的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哪些林地必须归为公益林地,哪些林地可归为商品林地。在实际的规划中,工作人员应明确林地划分原则,实行分类管理。
2.1.2 加强对公益林地的管理
根据公益林地的生态位置、立地条件和植被状况,对公益林地进行分类,确定公益林的生态补偿标准和管理措施。
2.1.3 结合当地情况编制商品林地经营方案
深化商品林采伐管理体制改革,将采伐指标、采伐许可证和木材运输许可证的颁发与森林经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联系起来[2],引导群众高效、有序地管理商品林。
2.2 实施综合政策并发挥其调控作用
2.2.1 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制度
根据产业布局和区域的功能规划,由河流中上游提供清洁水,不断净化空气,调节下游气候,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制度。将下游地区不同类型的用水与更密集的产业和更发达的经济体区分开来,并将一部分水费作为公益林的保护基金,更好的发挥公益林的作用,为中上游生态公益林提供保护[3-4]。
2.2.2 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
通过征收公益林保护基金,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商业林地的平均租金可以定期调整,以增加生态公益林的公共保护效益,减少商品林,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林地被归为公益林不会产生损失[5]。
参考文献:
[1]李红玉,徐艳,周彩虹.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探讨[J].绿色科技,2018(21):168-169.
[2]王翔基.生态保护与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5,35(3):168-169,191.
[3]曹胜利.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9(9):201.
[4]李学智.从生态林业建设的角度探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85.
[5]王心同.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