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课程教学“去水增金”四问

2019-09-06 16:22张德江袁海军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金课课程课堂

张德江 袁海军

[摘 要]“去水增金”是对国家新一轮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计划的形象化概括,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退出机制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程生成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创新。对“水课”之“水”与“金课”之“金”的揭示,是对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观的本质认识与系统阐发。它既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标准,也是课程建设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地方高校开展“去水增金”工作,面临着比传统强校更为复杂的问题与挑战。要充分解放教育思想,为“去水增金”积累最大的共识;抓好顶层规划,实现学校常规教改工作与国家总体部署的接轨;突出办学特色,努力抢占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制高点。

[关键词]金课;水课;去水增金;地方高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090-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16

“去水增金”一词扩展开来,就是“消灭水课、打造金课”。这是在教育部提出建设一流本科目标与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教育思想大讨论后衍生出来的概念。由于它形象生动、表现力强、通俗易懂,已经被许多高校教师所接受,几乎成了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代名词。那么,何谓“金课”?何谓“水课”?应当怎样理解“去水增金”,地方高校应当如何实现“去水增金”?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学术界也并未取得一致性意见,很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怎样理解“去水增金”

第一,“去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退出机制创新。这里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翻版,而是说课程作为高校提供给消费者的最重要“产品”,其产生、成长、成熟与衰落过程,要受供需规律所制约。当前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课程本身并没有“水不水”“金不金”之分,列入培养方案中的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都很重要,只是我们在教的过程中给它注了“水”或添了“金”,把它教成了“水课”或“金课”[1]。我们姑且把这种观点称作“含量说”。“含量说”既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从历史上来看,课程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吐故纳新的。比如,先秦时期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但在秦汉之后被“四书”“五经”所取代;近代以来,我国在引进学校制度的同时也引进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相形之下,“四书”“五经”则成了被淘汰的对象。“含量说”的根本问题在于模糊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并试图把“金课”“水课”之间的对立关系说成是可以互相转变的线性关系。在他们眼里,任何一门课程都存在一定的“含水量”和“含金量”。所谓“去水增金”,就是“挤出”课程“水分”,增加课程的“含金量”[2]。这种描述不仅毫无新意可言,也不符合教育部本轮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我们知道,“金课”和“水课”并不是一对科学术语。恰恰相反,它们是在现有概念体系词不达意的情况下,通过类比的方式创造出来的。类比的对象是手机市场上的“水货”和“行货”,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水”代表冗余和掺假,“金”代表精致和纯正。我们知道,“水货”其实并不是“假冒产品”或“劣质产品”,而是通过逃避关税非法进口的走私品。“水货”的流通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也得不到保证,因此是被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的对象。同理,“水课”并非全指教学水平较低的课程,主要是指那些内容陈旧落后,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因此,正如“水货”必须下架一样,“水课”也是必须被淘汰的。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以BASIC语言为例说明“水课”的形成过程[3],其中所传达的信息是非常清晰和明确的。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4],这体现的正是新一轮课堂革命”的革命性之所在。因此,我们所理解的“去水增金”,就是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为目标,借助市场杠杆来调节课程建设中的供需关系,通过新建立起来的退出机制,淘汰那些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当前,要以教育部提出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参照标准,对高校存量课程进行逐门排查和鉴别。凡是那些低阶性的、陈旧性的,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水课”,都应在淘汰之列;至于那些因教师不用心而造成的“没良心”课程,不仅要淘汰,还要揭露和喊打,使其成为校园里一种丑陋形象而永远遭人唾弃[5]。当然,不论“金课”还是“水课”,都只占高校课程体系的小部分,大量尚未贴上“金”“水”标签的是那些原生课程。这些课程承载着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本身又存在着被两极分化的风险和趋势。因此,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说,高校“去水增金”的重点,是既要遏制一些课程因质量滑坡而沦为“水课”,又要不断遴选、培育和打造更多的“金课”,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二,“增金”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优质课程生成模式创新。如前文所述,我们不能将一门“水课”通过“挤水”而变成“金课”,也不能苛求通过“添金”而“添”出一门“金课”来。我国高校现有课程体系已经相当稳定和成熟,它是由无数教师经多年来精心打造而来的。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如果没有重大机遇,光靠在原来基础上修修补补,则优质课程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那么,增量“金课”从何而来?换句话说,现阶段高校优质课程的生长点和动力源是什么?系统论观点认为,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只有当系统从外部获得的能量大于系统内部消耗散失的能量时,系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正如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一样,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由教育技术来推动的。比如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光电技术的应用等,都对教育变革发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扑面而来,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将是空前和颠覆性的。

美国特朗普政府2017年1月公布的《美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技术计划(HENETP)》将这幅蓝图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技术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统”[6],并试图依赖其雄厚的技术优势继续保持其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中国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受益者和建设者。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几年来已成为各行各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基本战略。2018年5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面向2035年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它强大的动力源来自于其融合性、工具性和共享性。通过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教学结构重组、流程再造,从而创造出教育新业态。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等多个方面,而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课程建设,可使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而线下的教学活动则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由此改变了课程的生成、存在及运行方式,甚至产生崭新的课程形态。因此,看一门课程“含金量”的大小,互联网技术是否得到深度运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教育部推荐的五大类型“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当中,就有四类“金课”是线上课程,或是与互联网直接相关[7]。因此,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建设的密切结合,是高校生产和提供高质量课程的必由之路。

第三,“去水增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当前,谁是“金课”、谁是“水课”,这事儿到底由谁说了算?换句话说,在高校课程“去水增金”的淘选过程中,大学生有没有发言权?按说本轮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其应有的权利。但是,如果不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现状,大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相当完善,完全适应了大工业时期班级授课制所固有的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特征。其中,考试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评价方式,它以测量学为依据,通过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测量来反映教师教的质量,并通过教考分离制度提高考试的信效度;听课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另一种有效监督方式,它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而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做出评价,评价者包括教师、管理人员、督导人员等;选优是近年来才得到重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它成型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几年来评选出数千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教指委”成员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由此走上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前台[8]。与这些成型的手段相比,不少高校所尝试的“学生评教”活动,其效果及影响力则要逊色得多。尤其由“学生评教”引起的师生关系紧张问题,成为业界诟病最多的地方。究其原因,目前实施的“学生评教”制度并没有跳出传统的“三中心”窠臼,学生的愿望、需求、感受、态度等都不在考虑之列,使得评价手段与目的之间发生了严重的脱节。调查显示,很多高校“学生评教”的问卷或量表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學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设计的,“尽管学生参与了评估, 但却往往成为他人的代言人”[9]。因此,确立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地位,核心是改进学生评教的内容和方法,前提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8年举行的世界首次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决策者应将学生以及他们的需要置于中心位置,应将他们看作高等教育革新的重要伙伴和负责任的一方。”[10]基于此,高校开展“去水增金”,学生应当投出决定性的一票。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的权益,把学生需不需要、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放在首位,充分信任和真心依靠“学生评教”热情和能力,把学生评教和课程考试、同行监督、专家评选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适应新时代课堂革命要求的多元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水课”之“水”在哪里?

“水课”之“水”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笔者归纳出10种“水课”的表现:第一种“水”,“水”在教师不负责任,这是“水课”之根源。教学是个良心活儿,当教师对课程、对学生不负责任、不讲良心的时候,其课程的“含水点”之多、“含水量”之高是必然的。第二种“水”,“水”在教师对课程理解不到位、不精深,学科或专业知识功底不够,自己尚且不够明白,就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搞成“水课”是必然结果。第三种“水”,“水”在教学方式枯燥乏味,靠填鸭式单向灌输,照本宣科甚至照“屏”宣科。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和学生都缺少激情,课堂氛围沉闷、引人入睡,做的都是无用功。第四种“水”,“水”在课堂信息含量过少,对学生要求过松,考核标准过低,考前划定狭窄的复习范围,考场上学生轻松答题、提前交卷。对这样的教师,学生可能一时满意,但过后会打心眼儿里瞧不起。特别是当学生到工作岗位用到相关知识时,更会因为当时没学好而怨恨这个教师。第五种“水”,“水”在教师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做法,教学内容多年不更新,教学方法固守老套路,不研究新问题、不充实新知识、不探求新方法。一本教案、一个课件多年不变,对迅速发展的学科专业内容不注意跟踪,对教学方式方法不进行改进,对迅速崛起的慕课、SP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技术、新方式不在意、不研究、不探索,试图以不变应万变。第六种“水”,“水”在教学缺乏先进理念,教师缺少思想武装,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教学过程中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中缺少科学和创新精神的引领,面对学生缺少“课程思政”和教书育人的意识,上了几十甚至上百学时的课,却梳理不出几条深刻的哲理、说不出几则动人的故事。第七种“水”,“水”在不研究学情,不与学生沟通。教学设计不了解和研究学生状况,讲课缺少针对性;课堂教学不观察学生状态,课堂上只管讲课、下课夹包就走;课后不听取学生反馈,也不调查学生学习情况。第八种“水”,“水”在考核过程多处含水。要么考前复习划定范围,学生考什么复习什么;要么试题中大量充斥填空、判断、改错、背定义等客观性题型,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试题过少;要么期末成绩及格率过低用平时成绩补,平时成绩打分过宽过高,人为地提高总成绩及格率,帮助学生蒙混过关。第九种“水”,“水”在教师缺乏实践经历和经验,教学没有科研做支撑,讲不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讲不出像样的案例,说不好知识的应用前景。学生听课如听天书,找不到“接地气”的地方。第十种“水”,“水”在多媒体教学功夫不到位。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讲稿变成电子版课件,既没有增加多少信息量,也没能很好地发挥多媒体上的动画、表格、图文互动,一目了然等优势;有的教师板书和PPT讲解配合不到位,讲课内容局限于屏幕上,讲课变成了“念”课,学生记笔记和消化理解都跟不上,这种照“屏”宣科比照本宣科效果还差。

三、“金课”之“金”有哪些?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金”性,能淘出多少成色,关键在于教师的用心程度。笔者也归纳出“金课”的10种“金”来:第一“金”,“金”在教师的责任心。打造“金课”的根本条件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学既是良心活儿,又是功夫活儿,只要用心,功夫到位,总能创出闪光点,给出含金量。第二“金”,“金”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只要对课程内容理解深刻,掌握精通,专业功底扎实宽厚,就能讲出“金课”来。过去人们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现在看来,因为知识更新加快,要求教师要有“一条河”才行。哪怕是一条“小河”,也是活水,是时时更新的知识。第三“金”,“金”在教学内容的符合度与吸引力。我们处在知识更替较快的时代,课程内容都在快速发展,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膨胀和有限学时的矛盾,所以必须做出合理选择,把最重要、最有用的知识教给学生。同时,又要能够精雕细琢,尽可能使课堂变得精彩,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符合学情,又能够通过打造和加工体现出吸引力,把重要的内容变成精彩,把有意义的内容变成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金”,“金”在教师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融入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为学生着想。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善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对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是最基本的任务,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要注重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明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经验告诉我们: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听过的会忘记,见过的能记住,做过的才会真正明白;背会不算会,体会与做会才算会。第五“金”,“金”在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培养要求,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证明,“听讲座”只能记得5%,“小组讨论”可以达到50%,“学了就用”的效果可以提高到75%,而“学了之后教其他人”,效果则可以达到90%[11]。这种人类认知与学习规律,应在“金课”中得到体现。第六“金”,“金”在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多年来,我国大学课堂以单向知识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缺少问题的引领和任务驱动,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应考,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因此,打造“金课”,就必须对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深入改革,以改革求发展。第七“金”,“金”在教师积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做到课件先进,信息量丰富,PPT演示生动鲜活、一目了然,板书讲解和屏幕演示配合良好。通过采用慕课、SP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第八“金”,“金”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自觉教书育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情感及责任心,铸造深厚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积极开发课程的育人元素,注重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以自身的良好素质感染学生,以温暖的正能量激发学生,以严谨的治学风格影响学生,以朴实深刻的道理教化学生,做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为人师表、润物无声,给学生以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思想上的提升。第九“金”,“金”在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交融,这样的师生互动要由教师来主导。因此,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核心能力的体现。随着教学要求的不同和时代的发展,教学基本功的内涵还应有所不同。第十“金”,“金”在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和教研活动,打牢专业和教学功底。教师是一种学术性职业,既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又要具有基本的教育专业知识。前者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后者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因此,要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和教研项目,力争产出更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创性科研和教研成果。通过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使自己始终处于学科前沿,把最新的专业动态带入课堂;通过课题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能深切体会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还能向学生传授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经验;通过科研能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强化实践能力,这些经验和能力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是极为宝贵的。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论从事什么专业教学,都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状况,搞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来培养人这样的根本问题。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并能够梳理成教学研究课题开展立项研究,再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通过这种教学与教研的互动,逐步把自己的课程打造成“金课”。

四、地方高校如何“去水增金”?

“水课”不光地方高校有,“金课”也不是“211”“985”高校的专利。每个层次、每种类型的高校都需要淘汰“水课”,打造自己的“金课”,都可以有所作为。而且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新建高校及民办高校都去着力构建自己的优质教育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强化意义更加重大[12]。当前,地方高校“去水增金”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解放教育思想,为“去水增金”争取最大的共识。古人说得好:“雖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说,把握好机遇对于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课程教学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软肋。而新建院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等,多数还存在办学基础薄弱、教育观念陈旧、学科积淀不厚、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不少新建校还在为教学办公用房、生师比不达标、生源和毕业生就业水平差等基本生存问题所困扰。相形之下,课程建设这种资源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基础建设工程,在生存压力下往往成了“软任务”,导致课程教学长期处于低阶位运行状态。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老化、教育思想僵化现象明显,激活和释放积极因素成为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管理学上有一条非常实用的经验,叫做“外势促内事”,是说一个部门和单位在困难局面难以打开的情况下,可以引入外力来激活内部的积极因素。当前,国家出台的一流本科建设计划,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2018年6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奋进之笔”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继而推出“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等改革计划,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因此,要把握好落实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这一重要契机,深入开展以建设一流本科和推动“课堂革命”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使“消灭水课、打造金课”成为全体师生的普遍共识,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和舆论基础。

第二,做好顶层规划,实现学校常规教改工作与国家总体规划的接轨。教育部2018年推出的一流本科建设计划,是继1994年原国家教委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之后,二十多年来国家出台的又一项重大的课程教学改革计划。应当尽快融入国家课程教学改革洪流,走出一条提升学校教改成效的终南捷径。当前的任务是:一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摸清底细、排查问题,坚决淘汰“水课”,高标准培育和打造“金课”,力争有多门课程获得“双万计划”省级“金课”立项,以此引领课程建设方向;出台学校“金课”建设规划及培育和遴选制度,形成国家、省、高校三级联动的“金课”建设体系。二要加快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广泛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建立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数字化校园,为教师打造“金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鼓励他们采用大数据挖掘及学习分析技术、移动互联网、各类基于云服务的网络教学平台、物联网技术等现代网络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智能化;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优质在线课程,利用优质课程资源丰富完善本校课程体系。三要从实际出发,把“去水增金”与学校办学基础和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伐稳健,不要被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不切实际的做法带乱了节奏;既要承认不足,也要看到优势与特色,立足于依靠自身力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规划好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

第三,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抢占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制高点。长春光华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正处在由依附办学转向自主办学、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普通高校转向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重中之重。从2016年起,学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民办高校学生特点,以落实“任务驱动”理念为核心,两年内组织了111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其目的是建设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优质教育体系。其要点是:(1)问题引领与任务驱动。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各主要阶段凝练出明确的问题并整理成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这些任务课外查阅资料、思考问题、执行任务,并将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讲解,体现了“做中学”的应用型教学模式。(2)小组活动与团队学习。每个试点班都分成学习小组,布置任务、执行任务和课堂汇报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部分工协作、研讨互助,组间相互出题、相互评价,形成了小组学习与合作的良性环境。(3)课堂参与及师生互动。学生为在课堂上讲好本组或个人的任务作业,需要他们将其整理成稿、做出PPT文档;讲述中教师要点评和把关,学生要相互评价或打分。因此,整个过程中师生的收获都很大。(4)精讲多练与“做中学”。教师精讲,就要讲得精彩、讲出精要;学生多练,就要课内积极参与、课外完成任务作业。虽然课堂上学生汇报演讲占用了教师授课时间,但是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课外投入明显增加,促进了综合性自主学习。(5)考试要注重激励。各门课改课程全都实行了考核方法改革,采取适合于不同类型课程的多环节、多形式考核,实现了记忆性考试向考查知识应用能力的转变。

经过两年多的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去水增金”奠定了基础。任务型作业的设计,加大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分量,学生的课外投入明显增加。通过任务驱动,有效强化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问题整理与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任务作业形成能力和汇报表达能力,并由此强化了能力为本的价值导向。学生得到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进去的,而是通过学、思、练、做的综合性学习过程得到的。课堂教学由此实现了四个根本性转变:由教师的课堂灌输向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转变;由“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性学习向课堂听讲、课外任务作业、课堂汇报相结合的主动性学习转变;由学生的个体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尤其是学生学习小组的组建,既锻炼了学生合作共事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优化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兴趣,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2]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3][5][7]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4]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Z].教高函[2018]8号,2018-8-22.

[6]叶小敏.重塑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美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解读与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2).

[8]袁海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回顾与反思——兼论“国标”的再标准化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9(1).

[9]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 [EB/OL].教育部网站,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36/200409/712.html.

[11]陈维维.审视与反思:戴尔“经验之塔”的发展演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5(04).

[12]张德江,高海英.一般院校也能够实施优质教育——以长春光华学院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例[N]. 中国教育报,2018-06-11(07).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金课课程课堂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