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扶贫攻坚路文化助力奔小康

2019-09-06 15:48周增鸿
新丝路(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脱贫致富文化产业

周增鸿

摘 要:文化馆在当下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宣传激发内生动力,技能培训促使观念转变,文化产业带动脱贫致富。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也是我们县针对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具体体现。本文从文化馆的职能出发,详细解析了在精准扶贫中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围绕宣传、培训、创业中的做法,推动了文化发展,带动了特殊群体脱贫奔小康。

关键词:文化馆文化服务;宣传培训;文化产业;脱贫致富

宜君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适宜君王避暑而称谓。县域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6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117个行政村,总人口约10万,属典型的农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城南距省会西安120公里,北距轩辕黄帝陵27公里,210国道和包茂高速穿境而过,是关中通往陜北的一道绿色屏障。宜君地广人稀,境内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山、川、梁、峁、塬、沟、谷并存,平均海拔1395米。宜君生态优美,植被覆盖率91.8%,是秦岭以北最大的一块绿洲。宜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8.9℃,特别是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9℃,是有名的避暑圣地。

宜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姜女泪泉、云梦山道教胜地、战国魏长城等,其中宜君战国魏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宜君农民画剪纸蜚声海内外,是国家文化部1988年首批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16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艺术之乡。

漫漫黄土沁古道,萋萋艾草芳田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既有优势,又有缺点。一方面宜君传统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一方面宜君人的思想保守、传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使宜君群众的贫困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深居在大山里的孤、老、残、障这些特殊群体,他们远离群众的视野,劳动能力缺失,对生活失去希望,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是扶贫工作的难点和瓶颈。

根据这些现实情况,我们宜君县文化馆根据县委县镇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做好全县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工作的同时,针对特殊群体制定出了文化服务方案,深入扶贫一线开展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在此项工作中的做法和感受简议如下,以待共同商榷。

一、扶贫扶志,文化宣传先行动

宜君县群山绵绵,山路弯弯,偏僻和落后使得这里群众的思想比较保守和落后,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年代。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重复,甘心贫困,稍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占相当大的比例,开展扶贫工作,不光是要用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还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消除等靠要的懒惰想法,从内心真正改变成自主脱贫。文化馆在文化宣传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方面,做了一下工作。

一是组建文艺创作团队。深入扶贫工作一线采风,编创有关扶贫的文艺作品,如小品、快板、诗歌等文艺演出节目,赞美脱贫先进典型,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讴歌新人新风。创作美术书法剪纸农民画等艺术作品,到各乡镇巡回展演,鼓舞士气。

二是开设宜君脱贫攻坚道德大讲堂,撰写讲稿,在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办巡回宣讲全国扶贫攻坚先进事迹,孝老爱亲模范,宣传正能量,鼓励贫困户脱贫信心。

三是走遍117个行政村,走访近1000户特殊群体单元,总结出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制定出菜单式的文化服务项目,成立文化演出小分队,入村上门演出,宣讲,展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演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我们就编演什么,使他们这里变得门庭若市,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国家的扶贫政策,致富信息,产业动态。使他们院落里传出了笑声,生活增添了活力,脱贫有了信心。

二、技能培训,特色文化拓新路

如果说文艺宣传是开塞露,那么文化馆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技能培训就是定心丸。宜君地处黄河文化圈的中心地带,宜君的剪纸、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古朴、粗犷,具有现今少有的原生态美,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的肯定,被誉为“中国的毕加索”,发展宜君民间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条件。多年来经过文化馆和非遗部门的收集整理,宜君剪纸,农民画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宜君剪纸农民画作品产业化发展也探寻出一条可行之路,目前全县成立的文化艺术品营销公司20多家,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能效,没能带动所有的贫困人员走上富裕之路。经过我们走访调研发现,宜君民间艺术的技能传承者大多是守候在山里的这些孤、老、残的特殊群体,由于思想、身体、年龄等种种原因,他们没有随着打工潮外出,他们拥有宜君剪纸农民画的独特技能,却抱着金碗讨饭吃,生活清贫。开展文化产业技能培训就是为这些特殊群体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也是为实现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了他们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围绕技能培训,文化馆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依据县扶贫攻坚指挥部的贫困户名单和文化发展特点,把全县特殊群体对文化的需求分类,划成东西南北中五个网格,再从网格中细分,逐村逐片逐户的开展技能培训,改变以前开门办培训的理念,把培训的触角伸向偏远的农村,伸向特殊群体的家中。

二是灵活机动的开展培训活动。比如:培训时间,地点人员的安排,根据群众空闲,农闲来安排,错时开展,可以是晚上,可以是雨雪后,可以是周末。地点可以是村会议室,可以是住家户大院,可以是田间地头,可以是村头树下,参训人员可以多,也可以三三两两…,总而言之为了开展培训工作,时间,地点,人员都可以灵活机动。

三是培训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我把它简称为“我动他不动”,就是把那些行动不便的老艺人的技能,通过现代新媒体录制成影像资料,培训人员拿着这些资料来来回回,穿梭在各村各户,这样一来,即使特殊群体接受了技能培训,又节省了时间,还能互通有无,整理出非遗资料。受到了群众的赞誉,称我们的培训是“鸿雁传书”。

四是培训内容有了拓展。依据实际情况和他们的需求来制定培训内容,他们有剪纸农民画技术特长的就培训技术,有经济头脑而没有技术的就培训营销技能。培训内容从种花种草到花型设计,从裁剪服装到颜色搭配,从实物店面到网络销售,从线上到线下,总而言之,一切培训都是从他们的需求出发,都是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这些培训使他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使他们发展产业有了基础,他们都说:原来这些剪纸农民画还能换钱花,这真是给他们开创了一条新门路,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啊。

三、特色致富,文化产业见成效

宜君县是国家级的民間艺术之乡,这是金字招牌,这是取之不竭的艺术瑰宝。开展文化扶贫,不能宣传鼓劲摇旗呐喊,不能光搞培训走过程,更要把动力体现在过程中,把行动定格在效果上,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他们脱贫致富才是最终的目标。宜君县文化馆在民间艺术品商品化的工作中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抓好文化产品的宣传、包装和质量。在吸收借鉴别的省区县的经验和做法,改变原来保守的宣传方法,借助互联网,新传媒等媒介手段,大力宣传宜君民间艺术,依托全域旅游新战略,在全县各个旅游景点,特产店面都设立宜君剪纸农民画艺术品展销专柜,宣传册页,宣传短片,让来宜君的游客了解、感知宜君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包装上推陈出新,加入新理念,加入扶贫字样,让艺术品更加熠熠生辉,上档次, 扩大受众面。严把作品质量关,把剪纸农民画作品分成传统类和创新类,传统类尽量甄选原生态的、神秘的民俗民风内容,创新类是加入时代元素的新作品,有知情岁月,改革开放,新农村等系列。每一件作品从选题到创作到包装成产品,都有专人辅导,验收把关,不断增强了宜君民间艺术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推广新型营销理念。在宣传培训初期,文化馆就号召全县20余家民间艺术品公司与他们签订供销合同,公司+农户模式已被成功运用到此项工作中,在网格化的区域里,有专人负责培训,有专人负责收购剪纸农民画作品,这样一来,这些孤老残的民间艺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文化馆还邀请相关部门展开网络营销理念培训,他们还可以在文化馆设立的民间艺术品网络销售平台上自由交易自己的艺术品,没有中间商,没有中间环节,使他们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是开发新的产品样式。把民间艺术与生活用品联姻,使民间艺术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宽了销售渠道。如:把剪纸作品植入陶瓷用具,把农民画作品印制在门帘,被罩,等生活用品上,使民间艺术品有了延伸,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艺术性。经过文化馆美术干部长期研发和精心包装的民间艺术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些艺术化的商品已经成为他们增收的亮点,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总之,文化宣传激发内生动力,技能培训促使观念转变,文化产业带动脱贫致富。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也是我们县针对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具体体现。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作品商品化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也是我们县扶贫工作的特色之一。宜君县文化馆在针对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品与市场联姻活动,是新形势下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新课题,是当前文化馆转变服务职能的有效尝试,期待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研讨,促使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猜你喜欢
脱贫致富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发力农业产业化扶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浅谈山区小康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
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面临多重现实发展困境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