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研究

2019-09-06 18:04沈伟烈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毛泽东战略

沈伟烈

[摘 要]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经历了萌生、形成、发展、完善到创新等多个阶段。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地缘战略思想,遵循“以土地(空间)换取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胜敌”战略,按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战略指导思想、“以面对点线”的人民战争,运用十大军事原则,打败国内外敌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保卫国家安全地缘战略,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间地带”与“三个世界”划分的国际事务地缘战略思想,对中国与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地理空间;政治决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4-0075-09

地缘战略思想是指古今中外战略家,在政治决策谋划过程中,以地理战略空间环境(地理区位、地缘因素)为出发,探索国家之间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实力对比强弱,核心利益差异的特点规律,据此制定全局性的政治军事斗争战略指导原则,为实现国家规定的任务,或地缘政治目的之方略。包括地缘政治战略、地缘军事战略、地缘外交战略,地缘经济战略、地缘文化战略等思想理论及方针政策。

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继承中国历代地缘战略思想之精粹,结合中国的实践,研究政治决策、战略谋划与中国特殊国情、地理上的国际环境之间相互交织互动关系,为达到革命与建设任务而提出的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具有中国模式的地缘政治思想、地缘军事方针组成的地缘战略思想的指导规律。毛泽东地缘战略属于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一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毛泽东战略思想,是在地理空间领域的最高体现。

一、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的发展历程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革命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是“中国无产阶级政治地理思想(即地缘政治战略理论)的奠基人”[1]P9。笔者认为,毛泽东是策划治理中国革命与建设、反对霸权主义侵略与维护世界和平事业的地缘战略大师。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经历了萌生、形成、发展、完善到创新的发展历程。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时,对地理情有独钟,在1915年(22岁),就对“地理”提出了独到见解,认为“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百科,莫不根据此。研究之法,地图为要;地图之用,手填最切。地理,采通识(指学识渊博)之最多者也,报章杂志皆归之。报章杂志言教育,而地理有教育之篇;报章杂志言风俗,而地理有风俗之章。政治、军事、产业、交通、宗教等等,无一不在地理范围之内”[2]P22。参加革命后毛泽东跋山涉水,南征北战,对中国地理环境特征了如指掌,并自如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与建设的实践。正如《续西行漫记》作者海伦·斯诺于1972年11月至1973年1月访问中国,在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后所说:“毛泽东是一位天生的地理及智力方面的探索者。”[3]地理因素不仅影响了毛泽东的思维方式,也丰富了他的战略思想内容。

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的1926年夏,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地理”课程,谈及“学习地理与革命工作的关系。要求学生除对全国性的地理概况有所了解,主要对本省的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习惯,以及地理上给予政治的影响”[4]P166等问题要了解。这表明:一是毛泽东讲授的是与农民运动有关的地理,二是要明瞭地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三是指出必须研究地理与政治相结合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地缘政治战略思想之萌生。他在参与作战活动时,提到“地理”同政治、经济、军事等,都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地域”(指地理空间区域)又是决定不同战争指挥规律的重要条件[5]P182、173。这两点说明了地理环境是军事战略谋划有直接关联的内容。这是毛泽东地缘军事思想之发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于1927年秋上井冈山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到1930年上半年,从理论上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思想,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军事上的作战斗争,提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等政治军事战略方针,标志着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制定的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提出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领土的地缘政治任务,作出“持久胜敌”唯一正确战略思想,在“敌进我进”方针下,开辟敌后根据地,开展广泛游击战和运动战,实行战略上持久防御战和战役战斗上速决的进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这是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的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先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核心是控制东北建立根据地,随即确定在解放区内“歼敌为主,略地次之”,再到“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方针。在战略进攻阶段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是打败敌人的主要方法,并粉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分裂圖谋,最后作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策。这是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的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的地缘政治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巩固维护新中国政权,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保卫国家独立主权、领土统一完整,安全发展利益的国家安全地缘战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关系准则,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侵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的国际事务地缘战略思想体系,这是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之创新。

二、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地缘战略思想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长期实践中,运用自己丰富的地缘战略思想,始终重视地理因素在制定政策和战略中的作用。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的地缘战略核心理论。

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6]P541l927年l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沿湘赣边界山地前进。他指出“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6]P152。毛泽东到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地的艰苦斗争。从1927年冬到1930年春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文章论证了在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比较远,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只要具备了政治(有很好的群众和很好的党)、军事(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地理(有便利的作战地势)、经济(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等优良条件,在中国农村建立红色政权区域是能够存在的。并指出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5]P98,就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经过探索并总结经验,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这些论述,实际上探索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这里的“农村”和“城市”是地理空间概念,而“包围”“武装夺取政权(政权本身是指统治的区域,即内涵地理意思)”则是政治军事术语。因而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毛泽东以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将“地理环境”与“政治军事”斗争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地缘战略的核心理论。

在1936-1939年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毛泽东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地理国情环境出发,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平衡规律,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主要特点: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或“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与“敌寡助我多助”等。这些特点显示了中国革命与革命战争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在空间区域分布的极大差异状况。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各种矛盾,他们的政权统治力与军事控制力,无法形成“合力”来对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反动统治者及其政军力量,仅能集中于少数狭小“点”式的中心城市和“线”式的道路附近,而在辽阔广大地域的“面”式的分散农村无甚影响,使得革命势力有广大的回旋余地;由于中国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城市太小、乡村太大,广大的人力物力在乡村不在城市,城市无法统治乡村,而农村的自给自足经济有了吃饭的基础,为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区域提供了一定经济条件;由于中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运用“地利”作战方面,工农红军熟悉山地丘陵进行廣泛游击战争绝对胜于反动军队,而且红军虽小却有强大的战斗力。农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实行土地革命,既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又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另一方面,则又造成了革命的不平衡状态,给争取革命全部胜利的事业带来了长期性和艰苦性。这是“毛泽东从理论上对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集中的和精辟的阐述”[8]P46。

2.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举措。

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并不断遭到敌人残酷的围剿攻击。而革命力量却面临无后方的险恶作战环境之中。毛泽东认为,要坚持革命战争,首先要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即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城市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主要是贫农和下中农)为主要成分的能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人民军队。这支革命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斗争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和保卫国家政权等任务。其中创造红色政权区域即建立革命根据地非常重要。粟裕回忆毛泽东曾诙谐地说:“人不能老是走着,老站着,也得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就靠屁股,根据地就是人的屁股”[9]P56。革命根据地,就是“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托”[6]P418。革命根据地就是从中国革命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源源不断保障的地理空间区域。

中国红色政权区域即革命根据地,应在哪里的地理空间区域发展建立?毛泽东从地理空间环境考察,提出首先要到工农兵士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去寻找。其次到敌人力量薄弱、地形险要的山区农村去建立。因为“农村是海洋,我们红军好比鱼,广大的农村是我们休养生息的地方”[4]P426。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人民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伟大革命阵地,是打击反革命的进攻,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作为进攻的出发地。为此,毛泽东告诫全党:“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6]P635。

3.实行“以土地(空间)换取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胜敌”战略,是中国革命战争唯一正确方针。

毛泽东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时,总是首先分析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战争力量是强大雄厚,而我方则是势单力薄,即敌强我弱的困难条件。而中国正“处于进步时代”,有很好的共产党,很好的革命军队,有人心向我的人民群众,又有地大物博人多兵多等有利条件。就是说中国革命同时存在着困难与顺利两方面的根本规律,这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持久性,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可能发展与可能战胜敌人,最后胜利属于我们。为此,毛泽东指明:我们的革命战争是持久的,从这一点规定我们应长期作战,是战略指导的重要方面之一[5]P234,实行“持久胜敌”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10]P375、379。即“持久战”是中国特色的地缘军事战略思想。

我军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贯彻“持久胜敌”战略,一般是实行“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的作战方针。我军即主动放弃根据地部分“空间”,争取我之兵力集中,选择有利战场和使敌疲劳沮丧发生过失的“时间”。我军不仅获得各个歼敌的胜利,而且可恢复失去了土地以及可扩大地盘。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赚钱生意。当然,“以土地(空间)换时间”,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放弃土地。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爱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中,誓死抗击日本侵略军进攻达三个月之久,挫败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决图谋。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军。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和后面战场的持久作战中,积小胜为大胜,共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的70%以上。[11]P291最终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全部彻底驱逐出中国大陆!

4.进行“以面对点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真正人民战争。

一是“面对点线”的战争。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提到“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从作战的地理空间而言,犬牙交错的形态表现在“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 “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几种情况,[6]P471-472特别提到“大块和小块”形态。毛泽东说:“中国将是大块的乡村变为进步和光明的地区,而小块的敌占区,尤其是大城市,将暂时地点变为落后和黑暗的地区”[6]P472-473。为我们“以面对点线”的战略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从地理空间关系看:“点”指大中城市,“线”指的城市之间的交通干线。而“面”则是指广大辽阔的农村地区。毛泽东指出,强大的敌人统治者长期占据着大中城市之“点”,以及城市之间狭窄细长的交通“线”。它们部署军队、设置据点,对我军进行分割包围封锁。但它们难以控制或主宰广大农村的“面”。我军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我们的战略是以面对点线的战争,而蒋介石是以点线对面的战争”[12]P49。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占点线,我们便以面来包围它”的反侵略战争。[13]P949我们将广大农村的“面”作为人民战争的基石。人民军队纵横驰骋于农村广大地理空间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占据点线的敌人,打歼灭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进而夺占与扩大我的地理空间地域。

二是实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之战略指导思想。毛泽东在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之前讲到:“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14]P176(事实上1948年4月21日 延安就回到了人民手中)。毛泽东的“人地关系”这四句话为用兵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战争的军事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6]P508,是为了争取时间,更多地消灭敌人。刘伯承曾说过:“战争的胜负,决定于主力之保存或丧失,存人失地、地仍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12]P358毛泽东对战争中的人地关系认为:首先关注的是歼灭敌人,其次是夺取更大更多的地理空间。他在处理弃守城市和地方与歼灭敌人力量的考量,并不是不分時间地点,可以无条件地随意放弃一切城市和地方。他认为在敌强我弱悬殊态势之下,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可以主动放弃一些地方;但是凡在政治上和战略上有重大地缘价值的城市和地方,必须下决心保守或夺取的。因而,毛泽东的战争中人地关系观,实则是以空间换取时间,歼灭敌人之后,就可夺取更大的地盘和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地理空间区域的地缘战略思想的体现。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1947年4月,致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15]P182,提出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战略指导思想,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依然提出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15]P191,同样取得了打败美国侵略者的胜利。总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战略指导思想,究其本质,是人民军队夺取战争主动权,由战略劣势转为战略优势的制胜法宝。无论在国内战争、国际战争的情况下,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它是具有鲜明中国气魄的军事指导规律。

5.确立以“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等原则,作为中国军事地缘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1930年起,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调集组织数十万兵力,叫嚷要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夺占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前后率领红一方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反“围剿”作战。毛泽东的反“围剿”作战表述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敌,运动战中歼敌人”。实行“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方针[5]P198、211。时而在根据地的前部,或中部、或后部,选择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场所,展开了第一至第四次的反“围剿”作战,少则5天,多达15天,连续打几仗,歼灭了进攻的敌人,扩大了我生存与发展的根据地,创造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6.“十大军事原则”是打败敌人的主要方式。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之初提出了消灭敌人的十大军事原则:(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讲的是先打哪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讲的是先取哪里地理空间区域。(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讲的是作战目标。(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讲的是如何运用兵力。(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讲的是取胜的把握条件。(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时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次)的作风,讲的是战斗作风。(7)力求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讲的是运用两种作战形式。(8)在攻城问题上,(采取分不同情况)相机夺取之,讲的是攻城时机。(9)……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讲的是我军人力、物力取之于敌。(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讲的是如何休整,以利再战。[16]P1335、1336这是由深刻地理背景的、为取得全面胜利的作战原则。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者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型地缘战略思想

毛泽东于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在1927年至1949年间实行的“在乡村取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作重心放在与国内外各方面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以及“外交斗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几代党和国家战略领导者,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东亚地区战略形势的演变、中国国情特征、对中国安全威胁状况的判断与分析敌友关系,提出了包括国家安全地缘战略与国际事务地缘战略的新型地缘战略思想体系。

1.提出了“我们的方针是寸土不让”的保卫国家安全地緣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基辛格曾经说过,“共产党在中国取得胜利,在地缘政治上意义重大”“在地缘政治意义上说则更有自信”[17]P105、108。毛泽东以钢铁般坚强意志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必须迅速“解放全国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为保卫人民的利益,“加强人民的陆海空军,巩固国防,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决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美帝国主义从哪个方向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从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军事地理环境分析指出:美国会走侵略中国的老路。“中国人民敌人是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在南朝鲜、在日本等地都有很多的军事基地,都是针对中国的”[18]P48-49。 “它要把三把刀插在我们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19]P230中国怎么办?毛泽东明确:“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18]P49。根据上述安全形势,作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决策。

2.积极防御,保家卫国,开展折冲美国“三把刀”的反侵略斗争。

一是东北方向: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北部,进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实施战略反攻,进行第一至五次战役,从鸭绿江边把美国侵略军打回退败至三八线附近,收复了北朝鲜全部领土。第二阶段的战略防御,实行“积极防御”,“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略。[20]P27中国军队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是华东方向:1958年8月至1959年1月,毛泽东提出“台湾太远打不到,我就打金门”战略决策和“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炮击金门全面封锁的军事战。以后实施“边打边谈”和“打而不登,断而不死”作战方针,[21]P878以及对美采取“绞索政策”[22]P413。我军炮击金门之战惩罚了蒋军东南沿海的窜犯与“反攻大陆”的活动,挫败了美国“划峡而治”的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分裂图谋。这是毛泽东娴熟地运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外交斗争和舆论宣传攻势交融于一体的一次重大行动,对确保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是华南方向:在1950年3月至1978年毛泽东和中国政府,应越南与老挝政府人民之请求,进行了“援越抗法”“援越抗美”“援老抗美”等三场斗争,中国军队并未与美军直接交火,而是援助近邻抗击美国的侵略。周恩来曾指出:“现在的援越抗美也是保家卫国呀!某种程度上来说帮助越南就是加固我们的南大门呀!”[23]P288。

3.“不斗则已,斗则必胜”,进行三场边界与海疆的保卫战。

一是西南方向:针对1962年印度不断蚕食中国西藏、新疆边界领土的侵略行径,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了我们坚持不打第一枪,“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反蚕食战略,和“东线为主,西线配合”以及“打狠打痛”的作战方针。[24]P344我边防部队于1962年10月至11月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南直至传统习惯线之间的广大中国藏南地区和新疆西南地区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二是东北方向:1969年3月针对苏联军队入侵我国乌苏里江珍宝岛。毛泽东要求边防部队在反挑衅斗争中严格遵守有理有利有节,以及“先礼后兵”和“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原则。中国军队进行强有力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斗,维护了领土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打击了苏联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

三是南海方向:南越西贡当局,强行侵占我西沙永乐群岛一些岛屿。毛泽东指示周恩来委托叶剑英、邓小平领导,于1974年1月17日至20日,我军民先是抗击南越军队登岛入侵,同时在海上击沉击伤南越多艘舰艇,接着收复被占岛屿,取得了西沙自卫反击作战胜利。既显示了中国保卫自己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与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唤醒与增强了全国军民的维护海权意识,使之认识到必须在军事上建设海上长城,才能维护国家陆海领域的整体安全。

总之,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期,针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威胁我国安全。中国政府与军队在毛泽东老一代战略家领导下,在保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并一再地警告美国“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起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我们是不是去侵略别人呢,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如果美帝国主义要再打,我们就跟它再打下去”[25]P175、176。

4.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中间地带”与“三个世界”划分的国际事务地缘战略。

毛泽东确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提出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16]P1466。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方面,周恩来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26]P63,成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指出:冷战时期中国是“地缘政治中的独行侠”,“它在相对弱势中的地位上发挥了完全独立自主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作用”[17]P103。正如邓小平讲的在中美苏大三角中“中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毛泽东还提出关于国际争端等“一切问题应通过谈判来解决,打仗的办法不好”,“我们愿意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23]P118。邓小平提出用“主权属我,共同开发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下的领土、邻海争端”[27]P13。

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战略思想。毛泽东对二战后的世界战略格局分析,提到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统称为“中间地带”。毛泽东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于1963年至1964年谈到:“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精确分析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28]P509。

毛泽东为了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反对超级大国即帝国主义争夺全球霸权进行侵略扩张之斗争,于1974年初完整地提出了崭新的“三个世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地緣战略思想的理论。1974年2月22日在会见赞比亚卡翁达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又说:“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28]P600-601。毛泽东还说:“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只能跟一些比较穷的国家在一起”。

“三个世界”战略划分,一是理论上改变了以社会政治制度和阶级斗争观点来区分敌友,而以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关系所处的地位,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以及维护政治独立,发展经济,保卫国家安全等国家利益角度,区分不同战略阵线。二是从实践上回答了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问题: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谁是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可以团结的力量。指出美苏两霸属第一世界,并以反苏霸为主。主张争取同第二世界发展友好关系,强调了亚非拉第三世界的重大作用。中国在第三世界中起到中流砥柱地位。指明了中国在国际政治军事斗争中,依靠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坚决反对第一世界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方针。[29]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以及制定正确的对外政治军事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南。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直沿用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原有战略格局(即两极格局)急剧变化。我们认为“三个世界”战略划分的依据,区分敌友的标准,对超级大国作出科学界定等方面。以及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依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前形势下“三个世界”的基本矛盾和全球地缘战略格局有所变化,已经发展为变动性的“三个世界”(即多级世界)了。现如今,“第一世界”是指美国这个“唯一的全面的真正的全球性的超级大国”[30]P13。它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顽固坚持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推行独霸全球的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搞排他性军事同盟体系,实施“丛林法则”与各种“制裁”措施,与世界各国人民为敌。凡此种种证明美帝国主义仍是当代战争的根源。现如今的“第二世界”,还是指欧洲的英、德、法等,亚洲的日本,包括北美的加拿大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它们与美国利益一致时,实行追随美国的政策,有时为了自身利益,则与美国拉开距离。现如今的第三世界,当然还是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它们中大多数国家,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诞生了一批新兴力量经济体,如金砖国家,它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与威胁,又主张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联合国中发展中国家增加到190多个成员国。它们的力量日益壮大,呈现了区域性的联合反霸趋势,有利于推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中国与第三世界建立起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合作发展,文化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依靠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和人民,相信在反对第一世界美国超级大国独霸全球侵略扩张的共同奋斗中,终将获得最后胜利。

三、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的重大影响

毛泽东中国模式的革命与进步的地缘战略思想对中国与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一)毛泽东创立的中国模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地缘战略思想,是实现中国革命胜利唯一正确的理论武器

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战略家集体创造的“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31]P297之地缘政治思想与实行“以面对点线”[12]P409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地缘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下,领导与指挥长达22年的中国革命战争。最终打败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夙愿。

(二)毛泽东创导的“积极防御”“后发制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思想和“十大军事原则”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32]P9。“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及“十大军事原则”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它们不仅是革命战争期间,战胜国内外敌人行之有效的方针,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保卫国家独立主权、领土统一完整、安全发展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侵略中国的国家安全地缘战略,必须遵循的战略思想方针。“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略战斗上进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先犯我、我后犯人”的思想。[32]P9进入新时期,我国既毫不动摇地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及行之有效的“十大军事原则”,同时不断地丰富、补充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和十大军事原则的内涵,着眼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保障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一是立足于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二是创新基本作战思想,三是优化军事战略布局,四是坚持战略指导原则。[33]

(三)毛泽东国际事务地缘战略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毛泽东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聚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开辟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梦思想的世界意义与实现进路
大学生内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思考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