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经验的维度看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2019-09-06 18:04樊莉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樊莉莉

[摘 要]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首要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障;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方法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时代要求,不失时机、加快改革,这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4-0050-08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中國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从春秋时期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废井田、建县制,再到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来的革新变法,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打破了晚清帝国固步自封的状态。从世界历史看,从奴隶社会的梭伦改革,到封建性质的彼得一世改革,再到资本主义性质的明治维新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罗斯福新政等等,都是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谈到了变革创新的必然性,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P31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P588要发展就必须改革,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识。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3]P1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执政的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其中有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改革”变成“改向”而造成失败的惨痛教训,更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正确改革开发方向、使社会主义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先后出台一系列重点改革文件,推出一揽子改革举措,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汇聚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谱写了改革开放新篇章。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历史经验,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4]P502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首要原则

同样推行改革,为什么中国取得了成功,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却失败了?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是否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否能够把握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5]P51。“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3]P15。“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6]P5。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领导人都反复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搞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并使改革开放从一起步就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抉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由此拉开大幕。改革开放突破长期“左”的思想束缚,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与此同时,一些错误思潮也涌现出来。党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作出科学评价,保证了党的团结和思想统一。面对主张全盘西化、照抄照搬西方制度的思潮,党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从一起步就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成功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政治风波,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成功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新时代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提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价值取向,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厘清了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把抓改革落实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同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用改革带动和推动各项工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使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反观苏联,它在后期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把“改革”变成了“改向”,并最终走向失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削弱、后放弃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通过修改宪法取消苏联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法定领导地位,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最终,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全面西化、照抄照搬西方社会制度的邪路。这样的改革不但不会发展社会主义,反而从根本上葬送了社会主义,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搞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所谓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惨痛教训从反面印证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坚持改革方向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进行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合理、不合时宜的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兴利除弊,破旧立新。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P15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征程的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使党的意志主张体现在改革的所有内容和每个环节之中,进而统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通过改革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改革永远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障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8]P141,“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7]P279,“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8]P364。为了推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邓小平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个法宝,不搞争论,一切让实践说话。当年,随着中国城乡的个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一批雇工人数超过8人以上的个体经济组织,这引起了有关雇工问题的激烈争论。一些人认为“这就是资本家企业,就是私有制,要严厉打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明确表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冷静观察。在中央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表示:“听其自然,看两年再说。”“先不要随便发表意见,现在问题还不十分严重,可以稍微缓一缓。”他明确反对“动”雇工大户的提法,指出:“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7]P91正是在邓小平的正确领导下,1983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允许剥削制度存在。但是我们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尤其在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商品生产不发达,允许资金、技术、劳力一定程度的流动和多种方式的结合,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有利的。因此,对农村中新出现的某些经济现象,应当区别对待。对于超过规定雇请较多帮工的,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而应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方向发展。这个文件的颁布,给了雇工问题一个明确的说法。1984年的一号文件,再次重申了上述政策。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雇工之争逐步平息下来。

后来,邓小平在谈到变与不变问题的时候,以雇工问题为例指出:现在我们国内人们议论雇工问题,我和好多同志谈过,犯不着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我们在“动”,可以再看几年。开始我说看两年,两年到了,我说再看看。现在雇工的大致上只是小企业和农村已经承包的农民,雇工人数同全国一亿多职工相比,数目很小。从全局看,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要动也容易,但是一动就好像政策又在变了。动还是要动,因为我们不搞两极分化。但是,在什么时候动,用什么方法动,要研究。动也就是制约一下。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要考虑到不要随便引起动荡甚至引起反复,这是从大局来看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有开拓的精神,而不要去损害这种积极性,损害了对我们不利。[7]P216-217他还指出:说不变不是一个方面不变而是两个方面不变,“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变。[7]P217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又一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对此,邓小平提出要在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早在1979年11月会见外宾时,他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8]P236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视察上海,针对一些人提出问一问姓“社”姓“资”的问题,他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7]P367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的南方谈话中更加精辟地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P373可以说,邓小平南方谈话在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探索实践和基本经验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也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推动了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4]P47-48“四十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4]P505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已经与改革开放启动时候有很大不同了。经过40多年的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解放。但是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没有完成时。正如习近平所说:“推进改革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勇气,不可迟疑、不可退缩。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3]P40-41,始终保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的精神状态,不断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方法保障

从40多年的改革实践看,中国改革开放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并不是没有顶层设计。早在改革开放启动的时候,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在取得初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考虑把自下而上的“推动型”改革和自上而下的“设计指导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当时没有“顶层设计”这个词,一般都称为“总体规划”。1979年12月,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内部的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张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图”,这就是《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意见》,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这是第一次以“总体规划”为名的经济体制改革设计方案,在当时系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经济特区的创办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功范例,但同时也在摸索经验、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充分注重了“顶层设计”。对于创办经济特区,当时是有许多不同意见的。在邓小平等的大力支持下,特区建设者们敢闯、敢试,坚定不移的把经济特区建立了起来,写下了改革開放辉煌的一笔。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也出现过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避免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迷失方向,当时中央非常重视不间断地总结新鲜经验,努力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办事。从1980年到1983年,在经济特区创办的最初几年里,中央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广东、福建两省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工作,科学规划和指导各项任务的开展。1982年前后,由于沿海走私活动猖獗,一些人便把这种情况与创办经济特区联系起来,反对创办特区的声音再度高涨。邓小平在全面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没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不但对外开放政策肯定要失败,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也肯定要失败。有了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就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走。[8]P404这样,从1982年3月起,中央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广东、福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这是特区成立以来开展的最全面的一次调查研究工作,这次调研工作最终形成的《汇报提纲》,用大量事实证明了创办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经济特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形成《当前试办经济工作中的若干问题的纪要》,经中央批准转发全国。这对于坚定创办经济特区的信心决心,推动经济特区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看,不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顶层设计,都是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中国国情复杂,地区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层次特点,尤其要鼓励各地方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大背景下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改革中要允许摸着石头过河,倡导鼓励创新、宽容挫折的社会氛围。事实上,鼓励基层地方的改革试验,通过基层的探索创新积累经验,正是改革顶层设计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改革实践,都是由于改革顶层设计顺应了来自基层的强大改革意愿,实现了社会意愿与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

“摸着石头过河”,实质是摸经验摸规律,从中获得真知。这个办法,过去适用,今天依然适用。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试点,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经验,看得很准了再推开。有些国家搞所谓‘休克疗法,结果引起了剧烈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教训是很深刻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当然,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3]P43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面临的深层矛盾日益复杂。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结构和功能关系清晰、整体和局部协调的顶层设计,一张图谋划,一盘棋布局,保证改革方向的一致性和系统的协同性。改革也要注重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改革成果都是由基层群众创造出来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充分把握社会对改革的诉求,充分汇聚民智民力,因势利导地开展顶层设计和总结推广,这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只有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有效对接“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群众首创,才能使改革进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当前,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大大增强,必须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明确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正确处理好制度安排与经验总结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国家指导与地方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市场决定与政府推动的关系。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时代要求,不失时机、加快改革,这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所在

世界潮流,浩浩蕩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落后于时代,被历史所淘汰。正如习近平强调:“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4]P513中国和苏联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改革,但结局却大相径庭。中国共产党人及时看到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转换,对自己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顺应和适应了时代潮流的变化,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苏联始终不愿意放弃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在疯狂的军备竞赛和10年阿富汗战争中不顾人民群众利益、耗尽了国力民力,从而丧失了在国内进行改革的最佳时机和条件。而今,中国发展和改革正处在一个新的重要关口,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人们都在思考和讨论,中国发展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实现新突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1]P203-204中国的改革就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0多年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和混乱还极其严重,问题成堆,百业待兴。正是为了扭转党和国家面临的严重局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3]P149。当前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这是更艰巨更复杂但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深层次攻坚阶段,这个阶段各领域改革不可能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必须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问题,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长远制度建设同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破除体制机制顽疾同解决新出现的矛盾问题相结合,不失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改革的重点内容推进上,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在政策出台和制度保障上,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决摒弃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坚决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构建更加充满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在制定方案上,奔着问题去,提出的措施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做到抓实问题、开实药方、提实举措。在部署推动上,聚焦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在督促落实上,在解决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确保改革落地见效。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和总体设计。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对各领域改革衔接配套、协同联动提出了很高要求,必须统筹谋划、统一部署,整体渐进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避免单兵突进,相互脱节,影响改革整体进程。同时,要确保从中央到地方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强化基础支撑、注重系统集成、完善工作机制,严格督查落实,不断提高改革系统化、精准化、精细化水平,确保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和局部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全面深化改革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政府自身改起,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更好地发挥对全社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要更加注重处理好增量利益调整与存量利益优化的关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往往会触及一部分人和群体的既有利益,因而改革的难度和阻力也明显增大,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新的利益调整机制,首先要做好利益增量调整这篇大文章,在利益增长点上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诚实努力获得应有的利益。其次要稳妥推进存量利益优化,妥善调整既有利益格局,使旧的不合理利益格局不再延续。再次要引导好利益预期,通过科学设计和完善规则,防止旧体制向新领域的延伸,让人们看到短期阵痛之后,可以有长远的、更大的利益预期,使更多人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要更加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避免过于强调社会稳定而贻误改革开放时机、推进改革开放却缺乏统筹协调两种倾向。一方面,在强调社会稳定的同时,避免因过于强调稳定而丧失改革开放的机遇,尤其要防止既得利益者以稳定为名拖改革开放后腿。另一方面,在强调改革开放的同时,要避免缺乏统筹协调,对改革方案的前期研究、论证、实施和社会引导工作做得不深入不细致,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出台举措,使改革开放欲速而不达,甚至遭受挫折,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大局。

要更加注重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创造性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形成和完善既符合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国家根本利益,又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有效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正如习近平所说:“前进路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4]P521

此外,在改革的制度保障上,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构建一整套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体系,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确保在制度体系下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强化改革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越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改革的根本;更能使改革态势跃出局部,延展到全局;更能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达矛盾汇聚的深处。在法治环境下推动改革,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在改革的破与立之间,在改革与发展之间,构建起稳定的连接体系。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越要始终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擎改革旗帜,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必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