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新概念,中国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为中国40年快速发展和全面崛起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内推力量,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也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供了客观基础和现实可能。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观源头;客观基础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1—0012—05
[作者简介]仰叶齐,男,安徽省潜山市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安庆市人大代表、潜山市政协常委,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和行政管理。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形成的主观源头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和理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但它又只有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才会提出,这恰恰又是必然的,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有在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才能找到源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理论滋养。
第一,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相通。“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儒、道都十分注重的重大理念,意思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天人同构。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天与人是由同一种“东西”化生而成的,具有相似的结构,这与西方天和人的绝然二分根本不同。同时,人并不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个体,其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二是天人合德。也就是要能够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人与天地不合德。如果我们生活作息昼夜颠倒,逆天地运行规律而行,那对身心健康会是极大的摧残,只有天人合德才会实现身心健康。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社会动荡或出现经济危机,那是人违背了自然和经济规律的结果。三是天人感应。人与天地万物于一体,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人又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科学的信息感应器,与自然相融互通,相互感应,“‘天人合一充满对万物前途命运的时刻关切,体现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包容胸怀。”[1]
第二,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相通。“天下为公”其大意是天下为公众所共有。不过,中华文化中的“天下”观念与西方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中华文化的“天下”差不多就是“民心”代名词。”所谓“得天下”,不仅是看取得了多大的统治区域,而更重要的是获得多少民心支持。何以“得天下”、得民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中华文化所推崇的处世和治国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与人相处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欲望并尊重他人的欲望,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后果强加给别人。肇始于文艺复兴的西方政治现实主义狭隘地信奉零和博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国的兴盛强大总是以别国的牺牲和衰落为代价的。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和调整着全球利益格局,特别是进入信息与人工智能时代,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互相结成利益链条,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悠然独处。“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你死我活的斗争策略已然不合时宜,古老中华的治国理政智慧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如果奉行你输我赢……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多替别人着想,一起共享发展成果。不仅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政治多极化取代单边强权,文化多样性超越文化霸权,社会信息化打破资源壁垒,人类社会前所未有地被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客观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与此同时,“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也越来越多,复杂程度越来越深”[3],只有秉持全球成员“共立、共创、共享、共达”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与人、国与国的融洽、和谐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旨演讲中清晰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推动世界发展繁荣。
第三,与“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相通。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和”文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古代儒道释等诸子百家虽然主张各不相同,但一致赞同“和而不同”的理念。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儒家经典《礼记·中庸》更是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老子信奉“道法自然”;孙子反对战争,主张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其思想更为博爱。近代杰出思想家、理学大师王阳明更是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
世界多元化与多样性是万物初始的本来面目。正于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人们对事物可能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因而也就会形成各种理由去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是平等的,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包容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就在于不同的个体能够彼此欣赏、接纳,相互取长补短,以求同存异包容和化解冲突、凝聚并扩大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那样,“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異……交流互鉴”[4]。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体现了人与人、国与国和平相处的哲学智慧。正是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造就了中华民族包容宽厚的性格,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源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举措,正是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5]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将继续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6]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又再次郑重宣示:“中国人民将继续与世界同行……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向新时代的庄严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这一庄严使命,初创之时就把其党员称作“共产主义者”,并宣告最高目标是要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建党之初,遭受西方列强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民族生死危亡之际,我们毅然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以自己的巨大牺牲赢得了二次大战彻底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刻也没有忘记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即使是在国力还相当弱小的时期,也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坚定的反对霸权主义。而且在自身不富裕的情况下,还对亚非拉等许多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大量无私援助,与之结成真挚兄弟情谊,至今依然温暖和惠泽着今天一代;改革开放后,我们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20世纪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弘扬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积极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建设和谐世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已经与世界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解决人类问题,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形成的客观基础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理念既然有着如此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使命追求,那又为什么要等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才正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它是一个全新概念,展现了人类未来发展宏大光明的前景。提出这样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仅有主观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适当的客观基础条件,也就是说要有现实可能性。再好的思想理论,如果只有实现的必要性,没有现实的可能性,那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客观基础条件是什么呢?一是要有振臂一呼的实力。实力虽然是内因,但它不同于主观意愿,也属于客观条件的范畴。既包括经济科技硬实力也包括文化外交构成的软实力,实力是需要不断累积的。二是要有应者云集的外部环境。你振臂一呼得要有人信、有人跟,愿意追随你。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符合世界人民期望,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同构建,这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所需要世界环境。客观的说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遇既来自我国和平发展所不断累积的实力和自信,也来自西方资本主义衰落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
(一)中国40年快速发展和全面崛起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内推力量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8]。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提出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世界和平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
这个信心和能力来自何处?第一,改革开放40年持续发展累积了坚厚的实力基础。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经过短短40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经济实力快速提升,GDP从1978年3645亿元到2017年达到82.7万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出口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减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40年间,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大大超过同期世界其他国家减贫人口的总和,成为人类减贫史上巨大的奇迹。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近6亿人口告别农村过上城市生活。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摆脱贫穷落后带来了福音。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持续为国际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对改善世界人民生活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庞大并日益开放的国内市场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商机,为中外合作注入强劲动力。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极大提升,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治理,愿意为世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40年改革发展取得了惊人成就,使中国成为倡议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手,也具备了应对已经和可能出现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和“逆全球化”挫折的经济实力、政治定力。不仅保持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也为促进其他国家稳定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中华文化、中国发展、中国治理理念和实践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巨大成就,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成功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发展已经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經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风向标,我国发展的相关政策已经成为其他国家日后发展的重要指向,成为其政策的制定重要参考。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系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方略,聆听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主张。中国长期稳定的发展给当今世界源源不断地注入的正能量,中国的治理理念和成功实践受到世界各国普遍赞赏和高度认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进一步提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人类重大课题,并在各种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行了全面阐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三,“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和成功实践。这些年来,我们为全球发展和世界和平一直做着实实在在的努力,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化进展、推进国际规则完善、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还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年来收获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沿线24个国家建设了70多个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累计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9]。实现了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促进了联动发展,各国在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彼此距离进一步拉近,“愈发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10]。
“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日益成为和平繁荣之路、开放创新之路、文明友谊之路,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带一路”根植于古丝路的历史土壤,丝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古丝路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战车长矛,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驼队和宝船,是善意和商品。“一带一路”建设“不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谋求霸权和势力范围,不以文明和意识形态划线”[11]。體现了我国超越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逻辑、追求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性追求,这既是对古丝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中国倡议共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目标。
(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供了客观基础和现实可能
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期,“人类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当今世界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出,全球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问题,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有人将这些乱象的病根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习近平同志运用一个绝妙比喻否定了这一观点:“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12]那么病根到底在哪里?“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增长动能不足”“全球治理滞后”“世界发展失衡”三大矛盾才是困扰世界很多问题的突出根源。
面对这些矛盾、问题和挑战,是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世界发展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如何重新选择,对症下药?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改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必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3]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自冷战结束以来,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命运更加融为一体。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于世界体系之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当大家相互连接、依存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共同利益,只有把共同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各国才有可能进行合作,实现共赢;全球合作也会出现全球性问题,比如:经济金融危机、国际恐怖主义,还有气候变化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各国携手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包打天下、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随着世界格局深刻发生调整和变革,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也不再仅是从对立出发的权力对抗或制衡,国家间竞争非输即赢的零和博弈开始转变为主要依靠国际规则来协调,合作共赢成为许多国家认可的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价值。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顺应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变化。现代交通的高速发展极大缩小了世界的时空距离,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地球日益“扁平化”。发达的交通条件和信息技术使各类资源全球配置更加便捷,国际国内市场融合,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很多企业生产经营都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原材料世界进口、产品面向世界销售、人才资金全球引进、企业发展全球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表现为市场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更为重要的是,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空间,逐渐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向网络虚拟空间倾斜,使得生产有效摆脱了有限空间制约,获得了更加开放的发展潜力。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这些变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提供了现实可能。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符合世界人民期望,是应对“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良方”“解药”。经济全球化使资源能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带来全球性的经济社会问题,加剧国际竞争,加剧贫富分化,并对国家主权观念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冲击。在前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之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于是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的“黑天鹅”事件频密出现。2016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就脱欧举行全民公投,其结果震惊欧盟和世界,它不仅极大改变了近半个世纪英欧双方关系,也极大改变了欧盟的欧洲一体化趋势。2017年初,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竞选成功后,一改美国奉行了几十年的全球战略,实行美国优先政策,迅即废除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且同时对中印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启动“301贸易调查”。英美两国曾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也享尽了全球化的利好。现如今带头否定全球化,对其国内经济实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世界上引起了严重混乱,全球化遭遇巨大冲击、世界发展面临重大挫折。
“美英等国的政策转向,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内在结构性矛盾突出,自我调节、自身发展并不顺利。”[14]同时少数国家极端自私自利,完全不顾他国利益,无视国际规则的做法,也反映了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国际社会迫切呼唤加快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设法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15]而且还庄重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人民热诚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在这股“逆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在实现自身發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光华.“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华文化精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03).
[2][3][4]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2(01).
[5][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2-28(02).
[6]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8-3-20(01).
[7]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4-10(01).
[9]王毅.在2017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新华网,http://www.fmprc.gov.cn/web/wjbzhd/t1518042.shtml?—2018-4-27.
[10][11]陈须隆.“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J].求是,2018(8).
[12]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1-18(01).
[13]李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时代潮流[N].人民日报,2018-3-13(07).
[14]张历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意[EB/OL].人民论坛网,http://www.qstheory.cn/2018-03/28/c_1122602634.htm?—2018-03-28.
[1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1-20(01).
责任编辑:彭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