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此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众人热议,有人明确表示反对,认为此举有悖孩子爱说话的天性,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而我认为,“无声餐厅”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显然,这一做法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我国古代早有就“食不言,寝不语”的说法,而且作为一种礼仪被长期固定下来。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追求个性自由解放,这一传统礼仪逐渐势微,代之而起的是餐桌上的高谈阔论,大声喧哗,这一陋俗不仅影响到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还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并将此不自觉地带到国外,影响了国人的形象。
习惯决定性格,习惯决定命运。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其实,“食不言”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良好的就餐习惯。爱说话当然是孩子的天性,但要分清场合,该说的时候让孩子尽情地说,不该说的时候则要少说或者不说,就餐时不说话就是一种良好习惯。人只有一张嘴,要么安安静静地吃饭,要么说话,二者不可兼得。吃饭时大声喧哗、嬉笑打闹,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而言,不利于食物咀嚼,给消化带来负担,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让学生养成“食不言”的习惯,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也是一种有教养的标志。
不过,学校培养学生就餐不说话的良好习惯不宜搞“一刀切”,也不宜作为一种单纯的管理手段,而要作为一种文明就餐的方式加以提倡。因为学生毕竟是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管理人的思想应以教育引导为主,而不是强制和约束。学生就餐时正当的需求还是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不可用动作来暗示。学生就餐时不慎出声,检查人员可以及时纠正,但不可以扣分的方式进行处罚。
网上经常有报道一些学校的“奇葩”校规,如禁止学生留长发,男女生分区就餐,严禁学生穿奇装异服等,也许学校的出发点并不错,之所以招来众人的非议,原因就在于在执行这些规定时,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独立存在,导致使管理变成了简单粗暴的强制命令。
培养学生良好就餐习惯没错,但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意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学会自主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意志和行为,最终成为一个既有主见而又有良好教养的人。
(摘自《中國教育报》2019年4月18日)
青年观点
★樊树林:无论是从文明养成方面,还是培养健康理念方面,都需要打造“无声食堂”。
★王心禾:“无声食堂”有悖于孩子天性和常人的本性,也有悖于国人就餐交谈的习惯。
★之心:教育是一门精细且充满人性化、人情味的学问。简单粗暴对待,或许可以短期内见效,但终究是不长久、不牢靠的。唯有以爱心、耐心实施教育,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廖卫芳:学校不妨站在孩子的“位置”和“角度”上,多些换位思考,少些“无声食堂”这样的“僵硬化”管理方式,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成长空间”。
★丁家发:学校食堂是学生聚集的公共场合,学生利用轻松的用餐时间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增进相互间的感情和友谊,也能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有何不可呢?
★杨应和:“无声食堂”方便了学校管理,却遏制了学生的话语权,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无论初衷多好,都缺少起码的教育温度。
【本版供稿/张贵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