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艳,马 君,黄 兵,翟斌涛,徐前明,朱兴全
(1.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肥 230036;2.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46;3.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
蛇类属于爬行动物,是物种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之一[1-3],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人们对蛇用途的研究由来已久,《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籍均有记载。蛇肉富含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蛇毒提取物、蛇胆、蛇干、蛇脱、蛇血均可入药,能调补人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蛇皮可制成皮革制品,装饰乐器、服饰等;蛇油可制成护肤品。此外,我国有些地区及部分东南亚国家也有家庭饲喂蛇类的习俗[4-5]。因此,无论是野生蛇还是人工养殖的蛇,与人类的生活都十分密切。
蛔虫的种类繁多,能够感染多种动物。据报道,有的蛔虫对感染的宿主具有专一性,如感染美洲短吻鳄、大熊猫、乌龟的蛔虫[6-8]等;有的蛔虫可感染多种宿主,如人畜共患的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猫弓首蛔虫(Toxocara cati)和浣熊贝蛔虫(Baylisascaris procyonis)[9]等。但目前对于蛇蛔虫的研究很少。
蛇蛔虫寄生于蛇,引起蛇蛔虫病,可导致蛇的免疫力下降、发生疾病甚至死亡。该病目前主要靠临床症状和尸检结果进行诊断,以实验室检查为辅。患蛇常食欲不振,消瘦,体质变差,活动量减少,蜕皮时间增加,呼吸困难[10]。剖检后可发现虫体,且胃肠道常见大团块的肉芽肿或囊肿,严重时出现内脏器官穿孔[11]。该病原的实验室检测不同于常规的蛔虫粪检法[12],有报道显示,水洗沉淀法的检出率高于饱和食盐水漂浮法[13-14]。虽然蛇蛔虫严重危害蛇类健康,但目前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在分类鉴定、感染机制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十分少见。本文对蛇蛔虫种类、蛇蛔虫病危害、流行病学概况、分子鉴定现状、治疗与预防措施等进行综述,为蛇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及野生蛇类的保护提供借鉴。
1.1 蛇蛔虫的种类蛇蛔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线虫纲(Nematoda)、蛔目(Ascaridida)、蛔科(Ascaridae),已报道可感染蛇的蛔科线虫主要有如下种类,见表1。
表1 感染蛇的蛔虫种类Table 1 Ascaridoid species infected with snakes
1.2 蛇蛔虫生活史蛔虫的发育需要经历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中间宿主包括鸟、鱼、蜗牛、蜥蜴、老鼠、昆虫、小型的哺乳类动物等。蛇是蛇蛔虫的终末宿主。终末宿主通过粪便排出蛔虫卵,虫卵在土壤或粪便中发育成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中间宿主摄入,在其体内发育至感染性幼虫阶段;爬行动物蛇等吞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16-17]。此外,有文献报道,蛇体内剖检出大量禽蛔虫,充满蛇的整个胃[11]。这可能是其他动物捕食野禽后再被蛇捕食,或野生蛇捕食禽类而感染。不能确定蛇是否为偶然宿主,也暂未见动物实验的报道。
1.3 蛇蛔虫病的危害蛇蛔虫可寄生在蛇的肺脏、肠、胃、肝脏、皮下组织、肌肉等处。感染性幼虫常在患蛇体内移行,导致相应器官发生脓肿和溃疡等器质性损伤,引起内脏功能的异常。据报道,渐细多宫线虫与丝状蛇蛔线虫感染蛇后,可堵塞寄生部位,严重时可造成蛇的胃肠道穿孔[17]。临床上也经常观察到患蛇出现蛔虫逆流到食道,蛇口吐粘液甚至吐出成虫[11]。此外,患蛇排出虫卵或被其他蛇吞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其他蛇造成危害。由此可见,蛇蛔虫病严重影响蛇的健康,导致蛇产品的经济价值下降。
蛇蛔虫病呈世界性流行,蛇蛔虫分布很广,亚洲[18-21]、非洲[22-24]、欧洲[18]、大洋洲[16]、南美洲[25]等均有报道。国内圈养蛇普遍感染蛔虫[11,26-29],其中以丝状蛇蛔虫最为普遍,有单一感染[12],也有多种蛇蛔虫混合感染[13],感染情况严重时可致蛇死亡[12]。通过检查粪便虫卵发现蛇感染蛔虫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12-13,17,30-34]。我国湖南省的蛇蛔虫感染性调查较多,感染率较高,长沙地区蛇的蛔虫感染率为27.94%~35%[11],张家界野生蛇的蛔虫感染率为17.65%~33.33%[26],岳阳野生蛇的蛔虫感染率为17.65%~ 33.33%[27]。此外,广西南宁的市售蛇中丝状蛇蛔虫的感染率为0.63%[28]。Li等[29]对来自中国蛇的两种蛔虫(汪氏蛇蛔线虫新种和眼镜蛇蛇蛔线虫)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并对采自短尾蝮蛇体内的洞穴蛇蛔线虫进行了形态学研究[21]。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均有蛇蛔虫的相关报道及描述。1963年在突尼斯的眼镜蛇体内发现四角六宫线虫[22],同年在北美的蛇体内检出唇乳突蛇蛔线虫[30],随后相继报道了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地区的蛇体检出蛇蛔属未定种线虫(Ophidascaris sp.)[18,24,32]、丝状蛇蛔线虫[19,23]、渐细多宫线虫[13]及无尾多宫线虫[12,31];Sprent[16]和Araujo等[17]分别报道了莫雷利亚蛇蛔线虫和鞭形蛇蛔线虫的生活史;Seongjun等[20]报道在韩国的陆地蛇体内检出洞穴蛇蛔线虫,Peichoto等[25]记录了在阿根廷的珊瑚蛇检出博德六宫线虫及引起的病理变化。
目前对蛇蛔虫的分类与鉴定主要依赖于形态学方法,对蛇蛔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较少。吴有陵[10]扩增蛇蛔虫的部分cox1序列并据此进行进化分析,认为蛇蛔虫与对盲囊属蛔虫(Contracaecum)的亲缘关系较近。陈文承[11]指出蛇蛔虫cox1基因部分序列的种内差异为2.4%,在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与禽蛔虫(Ascaridia galli)聚在一起。陈文承[11]扩增得到蛇蛔虫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全长为650~750 bp,种内差异为0.8%,在系统发生树中与禽蛔虫距离较近。郑姣妹等[35]首次对采自张家界乌梢蛇蛔虫的ITS和5.8S rDNA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利用ITS序列构建了蛇蛔虫与其他蛔虫的种群遗传关系,结果显示,蛇蛔虫同种不同个体间的ITS及5.8S rDNA序列均无差异,与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的相似性较高(ITS-1:91.8%,5.8S:98.8%,ITS-2:84.2%),且系统发育分析也与人蛔虫位于同一分枝。这些研究为今后蛇蛔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类鉴定奠定了基础。
4.1 治疗周忠勇等[12]介绍了用磷酸左旋咪唑治疗寄生于蟒蛇的无尾多宫线虫病,按每公斤体重用药10 mg,将药夹于肉中1次喂服,其虫卵减少率可达100%。因此,可认为磷酸左旋咪唑是治疗蛇蛔虫的有效药物。
4.2 预防措施在对患蛔虫病的蛇进行及时治疗的基础上,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消灭鼠、蛙等带虫中间宿主;2)饲喂经过检疫的肉或熟肉;3)加强粪便管理,定期驱虫、消毒;4)及时对病蛇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死蛇的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综上所述,蛇蛔虫是一类普遍存在且对蛇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给养蛇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蛇蛔虫病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蛇的种类繁多,但目前报道局限于常见的圈养蛇(乌梢蛇、菜花蛇、大王蛇、蟒蛇等);相对于人蛔虫、猪蛔虫等常见蛔虫的研究现状,对蛇蛔虫的研究十分有限,仅有少量病例报道。蛇蛔虫的定种方法也多借助于传统的形态学方法,但这多依赖于长期的培训及经验,且受环境及虫体等条件的限制,不易准确鉴定到属、种。蛇蛔虫病的研究报道也很少。针对这些不足,今后应对寄生于野生蛇类的蛇蛔虫进行详细调查,利用核糖体DNA、线粒体DNA等分子标记对蛇蛔虫进行分子分类学及系统进化研究,为蛇蛔虫的分类、鉴定、诊断、分子流行病学、种群遗传学和系统进化等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