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身体对抗行为的技术化理论研究
——基于华侨大学篮球教学训练实践分析

2019-09-06 08:56:04陈炳煌邢尊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华侨大学竞技身体

陈炳煌 邢尊明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过分倚重形式化的技术演绎,基础理论掘挖不足,是运动训练技战术训练理论研究乃至整个体育学科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学科的基石。然而,近年来随着体育应用科学的兴起,在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中,由于研究的枯燥性、综合知识成本较高和学术收益周期较长等特点,鲜有青年学者系统介入,甚至有些学者不屑研究。而实际上基础理论研究是最能体现研究者功力的重要学术领域,其研究成果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深刻影响和支配着整个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搭建与革通。具体在训练学的基础研究领域,“运动技术”是田麦久等老一辈训练学拓始者所关注的运动训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析单元”之一。以技术动作结构与规格为分析对象,建立了完整的技术分析范式,有力地推动了运动训练学科技术理论体系的发展[1]。随着与社会日益紧密的体育“功利学科”的迅速发展,运动训练理论尤其是技术训练理论的研究比重在整个体育科学知识体系中被极大地稀释。作为最具体育科学知识特性和堪为学科知识标识的运动训练学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险。基于对训练理论科学的学术热忱及其学科声誉的珍视,本文力图通过对华侨大学“篮球训练身体对抗行为”训练经验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由相对静态的“经验、诀窍”,提升为可传播、可交流的、可启发疑问的理论知识,以期在一定的层面上推动技术训练理论研究空间与视角的拓展。

1 竞技身体对抗行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研究命题

1.1 竞技实践的力证——八冠王四连冠的佳绩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是目前中国起步最早、影响力最大、运作最完善的大学生体育赛事。在2013年6月于厦门举办的第十五届CUBA联赛总决赛上,华侨大学战胜北京大学再次获得联赛总冠军。至此,华侨大学篮球队已八次夺得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总冠军,实现“八冠王”、“四连冠”,另有两次亚军,并曾于2008年在菲律宾夺得亚洲大学生篮球锦标赛冠军。

华侨大学的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方式,引起了海内外诸多高校及职业俱乐部的兴趣。诸多国内外高校慕名来华侨大学学习篮球运动发展及人才培养经验。来访者集中关注的问题几乎全部集中在特殊制度、奖励力度、队员来源、职称福利挂钩政策等方面,与篮球运动本身关系不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校园篮球运动的发展太过依赖于现实资源直接支撑的“外延式”发展,而忽略了对项目运动规律本身研究的重视与把握。依赖资源支撑所追求的“即刻直接效应”思想是阻碍我国包括篮球项目在内的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思维障碍。华侨大学男子篮球竞技成就的持续取得是一个包括运动员选材、训练管理、科研支撑、教练员队伍等多因素系统力量的结果。在训练管理等相对稳定的体制性要素之下,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系列科研基金项目”平台资助下,依托华侨大学“篮球教学与训练创新团队”,所做的长期基础性理论探索与训练实践创新,是球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技优势的关键。

1.2 训练实践的启迪——技术瓶颈效应的反思

在训练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体能、技术和战术等基础竞技要素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运动员及全队的竞技实力会遇到一个“瓶颈期”。在这一时期,加大基础竞技要素的训练与练习力度,整体竞技水平不会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在学术理论层面,所谓技术即是对项目竞技身体行为的学术化提炼及概念性总结,技术是对整体游戏性身体竞技行为的理论固化与人为切割。我们从宏观攻防过程的维度,从个体身体竞技行为动态演进的视角,建立起了各个项目的技术理论体系。然而,由于运动技术“既定性、线性逻辑” 分析的限制,对于在集体同场对抗项目中特有的、高频度的“身体对抗与身体接触”行为一直被忽略于“技术”分析的视野之外。在现有的集体同场对抗项目技术分类与分析中,还没有将“身体对抗”作为一个独立的“技术分析单元”进行认识和研究。例如在现有的篮球项目技术分类当中,几乎在所有的教科书及研究文献中都将篮球技术分类为:进攻技术、防守技术及移动[2-3]。而事实上,在集体同场对抗项目中,很多关键技术的发挥和运用都是在身体剧烈对抗的背景下完成的,尤其是篮球“合理冲撞区”的划设,更进一步将身体对抗合法化。我们有必要将集体同场对抗类项目中的“身体对抗行为”纳入技术分析的视野,深入研究其在整个竞技要素体系的重要地位,对“高强度的直接身体接触”为基本特征的身体对抗行为进行技术化的解读与提炼。这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项目技术训练实践中的问题,对于调整“技术分析与研究范式”, 拓展运动技术训练的基础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1.3 困境破解的路径——技术分析范式的突破

国内诸多知名高校在学校男子篮球发展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然而,与资源投入的直接性不同,其必须经过若干逻辑环节并最终通过训练来推动竞技水平的发展。因此,在技术层面的研究与突破是最直接的竞技效率因素。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十分明显。对于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要从理论的高度来审视与解决。具体在训练实践中,在传统技术理论分析合理性的基础上,从竞技本身的现实性出发,必须打破技术边界,深挖技术内涵,掌握竞技制胜深层规律。基于既定建立的“技术体系概念”所框定的思维定势,既往从“技术”的视角来审视“竞技行为”的路径范式,人为地掩盖和忽略了整个竞技行为体系中的诸多重要的竞技行为“环节”。基于此,从“竞技行为的现实性”要求出发,尝试从“竞技行为的现实性及整体性”来反思反推“技术”。频繁激烈的“身体对抗行为”在整个竞技要素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其亟需上升为独立的“技术分析单元”,实现“身体对抗”技术自觉,既是基于“从竞技行为的现实性及整体性来反思反推技术”思维分析路径重要发现之一。而从“技术环境”理论角度,对“身体对抗行为”的研究需要突破静态的技术规格与结构分析,从“外部规格”技术分析走向“价值内涵”技术分析,直接对接“身体对抗”的现实竞技要求,从而确定身体对抗技术训练目标,佐证身体对抗技术训练方式。与传统的技术分析范式不同,该方式在技术分析的路径、对象、重心、目标、优势等都不尽相同(见表1)。

表1 两种不同技术分析范式比较分析

2 身体对抗的基本技术思想:围绕创造有利的攻防体位

2.1 有利的攻防体位是身体对抗的最终目标

身体对抗是竞技攻防过程的最高形态,“身体对抗”对整个攻防技术行为体系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身体对抗,对抗不是目的。由于规则的规定性,身体对抗远不是力量本身的终极对决。不同区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身体对抗行为,其核心都是借以创造有利的攻守体位。对于进攻技术体系而言,身体对抗的目的是创造最佳的进攻技术体位。在“身体对抗”维度,从后场到前场、从外线到内线、从推进技术到得分技术,身体对抗的强度和复杂性快速递增。运动员需要建立强烈且明确的身体对抗概念,即通过有效的身体对抗,创造有利的进攻技术体位。

2.2 专项的对抗体能是身体对抗的重要保障

在“体能是基础、战术是纽带、技术是关键、心理是保障”粗线条的逻辑认知链条中,体能一直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然而,体能是一个宽泛、精细且体系化的概念。在身体对抗中,力量是身体对抗的基础性资源,而不是身体对抗的全部。基于身体对抗在整个攻防运动体系中尤其是对得分技术的关键制约作用,“身体对抗专项体能训练”是在缺乏“保护性外溢机制”的常规体能训练经验知识基础上,实现持续“超越效应”的关键。如身体对抗行为中的快速蹲起、快速扭转、先顶后移等力量性体能训练等。

2.3 灵快的脚步动作是身体对抗的关键要素

在“身体对抗专项体能训练”保障身体对抗的基础上,灵快的脚步动作是创造“有利的攻守体位”的关键。“脚步动作”在整个篮球运动技能体系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身体对抗状态中,对脚步动作的要求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及技法要求。根据不同目的、性质、强度等身体对抗形式,脚步动作中的“一进一退”的方向选择、移动脚的落位点等都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及相应的体能训练支持体系。尤其是身体对抗中的快速起跳、错时起跳、快速侧移、测斜跳跃等脚步动作是对抗中创造有利进攻体位的重要方式。

2.4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身体对抗的根本保证

心理训练是现代综合性训练的重要内容[4]。优良的球队竞技传统所积淀的心理要素,一直是华侨大学男子篮球队保持竞技优势的关键。在常规竞技心理要求的基础上,“身体对抗”中心理状态的稳定性训练是华侨大学篮球训练的重要制胜点。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坚持“遇强不畏,遇难不退;遇险不乱,遇阻不断”。身体对抗技术心理保障的效果,在华侨大学男子篮球队十几年的比赛历史中不断印证。如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半决赛中,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压力下,在与清华大学的“关键半决赛”争夺战中,在离终场鸣哨仅3秒依然落后3分之际,在身体对抗压迫防守的条件下,在清华球迷开始庆祝胜利的干扰和欢呼中,华侨大学球员三分出手投篮命中,将比赛比分扳平,后经3个加时赛成功战胜对手,并最终赢得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总冠军;在2013年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半决赛中,在离终场鸣哨仅4秒并落后2分的情况下,华侨大学球员三分球出手投篮命中,绝杀太原理工大学;在总决赛中,在离终场鸣哨仅6秒落后3分的状态下,在身体对抗紧逼防守的情况下,华侨大学球员三分线外投篮命中将比分扳平,后经加时赛战胜北京大学,再次成功捧得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总冠军。华侨大学球员在高压力条件下所取得的技术成功发挥,得益于在高强度身体对抗条件下,专门性身体对抗技术及技术心理稳定性训练的重要保障。

2.5 融合性训练体系是身体对抗的必然要求

基于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便利,对现实、动态、连续、多变、连贯的篮球运动身体技法所做的人为割裂,是制约技术训练思维与训练模式变革,影响技术训练竞技实效的重要障碍[5]。在现有的技术理论与实践背景下,多维逆向的技术还原与整合是技术训练思想应然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身体对抗行为的“技术解读”也必须遵从项目现实竞技规律的主线。身体对抗技术训练不是孤立的,其必须准确合理地融入到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及整个战术训练体系之中。镶嵌并落实在在日常技术训练、战术演练、体能训练、心理要求等各个环节之中,融入在整个现实的、自觉的竞技行为之中,才会极大提高运动员及全队的整体竞技实力。

3 身体对抗的技术体系建构:多维对抗要素的分解与整合

3.1 身体对抗的技术要素:规则—技术—要素

从运动技术“外部过程及规格”的分析维度,通常认为,运动技术是为了达到比赛目的所采用的稳定性、规范性的动作结构和手段的方法总称[6-8]。而从技术价值内涵角度分析,身体对抗的实质是“达到特定目的所采取的身体行为方式”。纵观整个篮球竞技过程,在不同区位、不同形式、不同强度、不同目的所有身体对抗行为中,从运动员身体本身考察,身体对抗的技法要素主要包括六个要素,即身体对抗的“方式、时机、速度、力量、动作、作风”,见图1。在不同性质的身体对抗中,身体对抗的方式是决定身体对抗的重要基础性因素,如对抗身体部位的肩、肘、腕、腰、臀、腿;以硬触软等。身体对抗的“时机”选择是身体对抗效果的重要技巧性因素,如先发可以制人、后发也可以制人、待对手最大力量点消减时快速用力、待对手身体下降时快速起跳等。身体对抗的“速度”是身体对抗结束阶段快速获得“有力攻防体位”的关键,但是身体对抗中的“速度”要求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如需要向不同方向迅速跳移的“速度”等。力量是最为重要的体能基础要素之一,在身体对抗中的“力量”要求依然是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然而,身体对抗的“力量”要求却具有鲜明的专项性特征,如身体对抗中经常出现的顶、靠、挡等力量特征,这需要特定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及特定方式的力量训练。在身体对抗中的“动作”也具有特定性质的要求。高强度的身体对抗一般皆出现在攻防过程的“三分线内尤其限制区内”,也是裁判规则最为严格的时点,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规则,身体对抗中的动作要求要“幅度小、力量大、速度快”等。在竞技攻防过程中,身体对抗是竞技“作风”的重要着力点和体现点;身体对抗过程中,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要着力体现出“凶悍、稳定、智慧、坚定”的特点。

图1 身体对抗的技术要素及模式体系

3.2 身体对抗的技术分类:分类—要求—方式

对竞技中现实“身体对抗行为”的细化及分类,是身体竞技对抗行为技术化、学术化、理论化的基础。在集体性同场竞技游戏中,身体对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最频繁、最重要和最值得关注的竞技行为现象。为了更好地研究“身体对抗行为”,催生“技术分类——技术要求——训练方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用链条,我们根据整个攻防体系中竞技身体对抗行为不同目的、性质、强队、区位等不同维度和标准,将复杂的“身体对抗行为”分为相应的不同类型,进而衍生出不同的对抗技术要求,进而参照不同要求寻建不同的训练方式体系。如依照身体对抗目的,可分为得分对抗、抢位对抗及掩护对抗等;按照身体对抗性质可分为移动对抗、固位对抗、起跳对抗等;从与对手所处的身体位置关系角度又可分为正面对抗、侧面对抗、背面对抗等;而据对抗的强度大小,又分为高强度对抗、中强度对抗及低强度对抗等等。每种具体的对抗技术类型,都会有其独特的技术要求和训练方式侧重,见表2。

表2 身体对抗技术的分类标准、类型及要求

注:*表示由于投篮技术在竞技制胜中的决定性重要地位,故将“得分对抗”视作一个独立的微观技术分析单元。

在理论层面,对身体对抗行为的科学认知及正确分类,是准确把握不同身体对抗技术要求的基本前提,也是选择相应训练方式的关键。在实践中,只有从技术、战术、体能等多维度的视角,将“有效的身体对抗技术”揉入到个人及球队“自觉的”攻防行为链条之中,才能从整体上改变整个竞技态势的全貌。

4 结语

激烈的身体对抗一直是我国集体性同场对抗项目与世界强队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身体对抗行为”作为集体性同场竞技游戏中最为重要的竞技行为现象,却一直游离于传统常规的技术分析视野之外。本研究尝试性地将“身体对抗”擢升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元”,从技术建构的角度,系统研究了“身体对抗”的技术思想、分析范式、要素体系等问题。在尊重客观身体条件等基础性要素的前提下,从最大限度利用规则的“保护性”出发,对“身体对抗行为”所进行的“技术化提炼、学术化提升及专门性训练”研究既有助于对身体形态等基础性体能不足的“技术性”弥补,也有助于技术训练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拓启。事实上,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学科的基石,是一个学科建构的内在基础和“学问”标志。基础理论研究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深刻影响和支配着整个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搭建与革通。然而,近年来随着“即刻、功力及形式”学术思潮的影响,体育学科越来越走向一门没有“学问”的学科。面对现实的竞技实践和问题,也基于对训练理论科学声望的珍视,我们借助系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依托“华侨大学篮球教学与训练科研团队”,通过对篮球运动中“身体对抗行为”技术化、学术化及理论化的研究,在尝试性开启与破解新的研究命题的基础上,也借以论证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由于认知能力所限,其间的提法及相关认识可能未必准确,仅希冀为运动技术训练基础性理论研究瓶颈的突破提供一个“可讨论”的切口,借以重塑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者所应有的学术尊敬和激起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学术热忱。

猜你喜欢
华侨大学竞技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我de身体
侨校双子星:暨南大学VS华侨大学
我们的身体
大灰狼(2016年9期)2016-10-13 11:15:26
身体力“形”
健康女性(2016年2期)2016-03-11 09:39:54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
同台竞技
对联(2011年16期)2011-09-18 02:26:32
华侨大学香港校友会庆建国六十周年暨《祖国与我》联欢晚会
华人经济(2009年8期)2009-11-13 03:53:42